陆瘦燕针刺手法之进退针法

进退针

进针和退针是针刺过程两种动作,包括二方面的意义:

一指针尖刺透皮肤和将针退出皮肤,前者是针刺的开始,后者则是施行手法后,针刺结束;

二是指针刺透皮后,根据不同刺法的要求,将针进至一定深度施行手法完毕后,按各该刺法的要求,将针退至皮下的动作。


陆瘦燕针刺手法之进退针法

(1)透皮、出皮的进退针手法

1)进针法:

有下列两种:

a.徐刺

须双手协作,左手重切腧穴,使气血疏散,免伤营卫,右手持针轻微地将针捻转,徐将针刺入,可以使病者不觉或减少疼痛。

窦默《标幽赋》:“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这种进针手法是受《灵枢·官能》微旋而徐推之的启示而来。

b.速刺

作时要求一捻一插迅速将针刺透皮肤。由于快,有时不感疼痛。

何若愚《流注指微赋》:“针人贵速,既人徐进。”

体会:徐刺,较易掌据;速刺,须有相当的指力,方能运用自如,另外须正确处理好押手与刺手关系。

先用押手的拇指压在腧穴上,刺手的中指须抵住针身将针夹在中间,固定针的下端,这样刺入时较易着力。针刺透皮肤后,古人认为须在皮下略停片刻,然后按不同刺法的要求进至一定的深度。

2)退(出)针法:

这里所说的退针,实际就是出针。

杨继洲《针灸大成》:“如出针至于天部之际,须在皮肤之间留一豆许,少时方出针也。”出针不能一拔而去,须先退至皮下,停留片刻,方能出针,否则常易出血。“出针贵缓,急则多伤”。

出针时,还可结合补泻,补法于吸气时出针,应揉闭孔穴,无令气泄,泻法于呼气时出针,同时摇大针孔,不闭其穴,令邪气随针泄。

(2)透皮后的进退针手法:

透皮后的进退针,须根据腧穴深度及刺法要求作具体决定。

腧穴的针刺深度均有一定的分寸,浅者三~五分,深者达数寸。腧穴浅的一般不分层;深的,按具体情况可分为二层或三层。

分二层者,即将腧穴的深度一分为二;分三层者,则将腧穴的深度分为三等分,称为天、人、地。

陆瘦燕针刺手法之进退针法

针刺透皮后,按不同刺法,进针至一定深度,均必须先使之得气,因此,就有分层候气或催气的要求。

如果施行行气手法,先要将针刺至地部,然后退至人部,再配合各种行气操作法,使经气行运到病所而起治疗作用,故行气法,必须在人部进行。

行补泻时,须分别徐疾,构成了徐疾补泻法。

《灵枢·小针解》:“徐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疾而徐则虚也,言疾内而徐出也。”

如果结合分层法,《针灸问对》中指出:“补法三次进(徐)一(疾),泻法一次进(疾)三次退(徐)”;或补时二进(徐)一退(疾),泻时一进(疾)二退(徐)。

陆瘦燕针刺手法之进退针法

这种分层徐疾进退法可以在综合手法中见到:如烧山火的三进一退,透天凉的一进三退,阳中隐阴的二讲一退,阴中隐阳的一进二退,子午捣白的九八六出(为三进二退,三度行针),都是具体运用的例子。


徐疾补泻法的机制,即杨继洲所谓;“泻者先深后浅,从内引持而出之;补者先浅后深,从外推内而入之”。

因此,不论三进一退、二进一退、或三进二退都符合先浅后深(徐而疾),从外推内——补法为原则;一进三退、一进二退、或二进三退都以先深后浅(疾而徐),从内引出的原理为依据,故也符合泻法的原则。所以,严格地说,如果腧穴的深度符合要求,徐疾补泻法的运用必须分层操作才有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6

标签:针法   针刺   时方   进退   孔穴   手法   操作法   大成   须根   皮下   针灸   片刻   左手   深度   皮肤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