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的中国年轻人,就提出了“废除婚姻”的畅想

婚姻,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是无法逃避的人生主题。无论作为爱的凭证还是顺应世俗期待的妥协,婚姻似乎都意味着“2之于1的胜利”——两人携手总好过一人孤独终老。无数的反面案例丝毫不能动摇婚姻在我们社会中的地位,这多少令人困惑:婚姻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不结婚为什么就是不正常?没有婚姻制度的世界会是什么样?


有人闻言如临大敌:“没有婚姻的社会将陷入混乱中!”


其实在中国,有关废婚的讨论早在一百年前五四时期就已经爆发了,而且那时的年轻人提出的主张甚至比今天“不婚”或“丁克”群体的主张更为激进。


1920年春夏之际,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开辟了“废除婚姻制度”讨论专栏,辩论双方以演讲、通信、评论等方式展开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废婚”大论战。支持废除婚姻的一派主要从两个方面论述了自己的主张:批判婚姻制度的危害与阐明废婚的意义。


在他们看来,新旧婚姻在本质上都是一种买卖关系,是一种变相的娼妓制度。旧式的包办婚姻自不必说,即使新式婚姻,大多也不是以自由和恋爱为基础的。“结婚不过是‘生殖器的买卖’;婚证是买卖契约,婚礼是买卖手续,金钱与恋爱是买卖的媒介。”


他们认为,人类最大的幸福是个体的自由人格,而婚姻制度有违自由人格的形成。废婚的意义就在于“去束缚而取自由”,更进一步来讲是“为世界人类谋幸福”。他们肯定了“移情”现象与“婚外性关系”,指出恋爱是一种随时可能变化的复杂感情,满足性欲是人类的正当要求。


废婚后的社会将是一个“天下大同”的理想社会:“那时候,无父子,无夫妇,无家庭,无名分的种种无谓的束缚,所谓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这些观点无疑是对传统婚姻伦理的重重一击。儒家文化强调以繁衍子孙为目标的“家本位”。“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婚姻、性和生育三位一体的价值观里,不生育已经是严重的不孝行为,不婚则是违背了人伦纲常,而废除婚姻是万万不能想象的“逆天”之论。废婚派的观点立刻遭到了保守势力的反击。


反对废婚的人批评废婚主张是不切实际的空想。他们首先反驳“婚姻即买卖关系”,认为成年人已具有自立和自由恋爱的能力,因此自由婚姻是绝对自由的,并且在当时的社会状态下,没有比自由结婚更好的结婚法了。其次,他们强调“节制性欲”的重要性,认为“废婚派”是鼓吹纵欲,会导致人类走向乱交状态,使兽性多于人性。此外,他们认为废除婚制是从理想做起,不可能达到目的。


废婚派对这些反击一一作出回应。他们指出自由恋爱和性自由不等于乱交或兽性;限制性欲要从生理上节制而不需要婚姻制度;正因为废婚不是事实,是一种理想,才需要鼓吹、提倡以变成现实。


废婚派的主张虽然激进,但并不是标新立异、哗众取宠,他们不仅欢迎反对者提出批评,还在辩论中逐步完善自己的观点。最终,双方甚至在一些宏观问题上达成了共识,例如大多数人都同意解决婚姻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社会经济制度的改造。


有趣的是,尽管废婚主张的出现是受到西方思想传入中国的影响,但这从来不是西方社会的主流观点。对于当时的大多数人来说,这种主张都先进到不可思议。直到五十年后,美国多个主流媒体才关注到这场论争并作以详细介绍,甚至引发了民众敦促立法机构改革婚姻制度的社会运动。


一百年前的中国年轻人,就提出了“废除婚姻”的畅想

对于当时的中国社会而言,废婚主张的意义更是不言而喻。它引发了人们对婚姻、性别、家庭问题的反思,冲击了传统“超稳定”的婚姻家庭模式,还激发了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参与论战的主体中不乏年轻女性,她们反抗传统的男尊女卑和包办婚姻,追求经济与人格的独立,更试图变革现状,探索真理。在中国女性解放的历程中,这一声呐喊可谓意义重大。


其实,“废婚”主张并非五四时期才第一次出现在中国。早在19世纪80年代,就有一批知识分子突破伦常范围来反思夫妻关系、父子关系。例如康有为曾主张,夫妇关系应是两性相悦则合,不合则分离;国家应设婴堂来养育幼儿;慈、孝之说应让位于人的自主之权。



当我们把目光移向现代,婚姻与家庭这一社会生活的基本主题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都没有脱离人们的讨论范围,也时有激进人士提出“废婚”的设想,却总是被批评为脱离实际、过于极端、异想天开。



首先,批评一种观点不能只从其现实性角度入手,而是要拿出充足的反驳理由。马克思主义诞生于资本主义最繁荣的时代,在当时也不具备很强的现实性,但难道因此就失去了存在价值和进一步发展的可能吗?



其次,人类并非从一开始就将婚姻作为解决两性问题和社会问题的唯一方式接受下来,一夫一妻制的婚姻模式也是近代以来才被广泛认同。也就是说理论和实际中都存在婚姻制被替代的可能性。


中国传统婚姻观在面对现代转型的挑战时已不得不做出改变:自由恋爱取代包办婚姻;一夫一妻取代一夫多妻;离婚自由取代终身捆绑;贞操观逐渐成为封建糟粕……这些变化象征着人的基本自由和尊严得到实现。


但是,传统婚姻观仍部分根植于中国人的思想,例如婚俗陋习至今还是普遍现象,“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家庭和舆论压力从未消失,对已婚女性的道德规训远多于男性等等。尤其是在不发达省份和地区,包办婚姻、冥婚、高价彩礼依然存在,婚姻在某种程度上的确是一种买卖关系。



另外,最近开始实施的“离婚冷静期”更是严重限制了中国人的离婚自由。因此,我们没有理由说“当下的婚姻制度已经是最好的安排”。正是因为婚姻被普遍视作一种必然选择,传统观念的束缚才会永不解绑。如果婚姻不是每个人的必然出路,婚姻自由或许更有可能真正实现。


最后,如果组建家庭和一生陪伴是人们真心愿意去追求的,那么婚姻作为一种选择也有许多正面价值。但我们应该知道,婚姻绝不意味着后半生安稳无忧,也不意味着爱情的伟大胜利,甚至会产生无法逆转的限制和伤害。


在谨慎思考是否要选择婚姻的同时,我们不妨想象一下,没有婚姻制度的世界是否真的混乱不堪?或者说,一个人人自由自主、多种情感模式并存、结婚不再是唯一选择的世界,可能并不只是乌托邦式的幻想而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中国   婚姻   激进   性欲   批评   年轻人   观点   意义   传统   恋爱   买卖   关系   制度   家庭   自由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