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学习中医也不例外

一、跟师前的准备

首先是思想上做好吃苦的准备,有时候跟师半天,人就达40~50人次,加班是家常便饭;从病例书写,到望、闻、问、切四诊的完成,到最后处方的记录,每一个环节都要全心投入,如果没有吃苦的精神是很难坚持下来的。因此,要“勤”字当头。

其次是做好预习。古人云“温故而知新”,跟师之前必须温习一下方剂和中药或是老师主攻方向的有关书籍,特别是常用的方药必须烂熟于胸中。

用方如用将,用药如用兵,方药不熟,临床之际别说自己单独考虑用方用药,就连老师的处方已经开出还不知是出的何招(某个主方),这样就很难跟上老师的思维和看病的节奏,很难和老师达到“心有灵犀”的境界。

这就要求我们养兵千日(熟背方药),方能用兵一时。彭坚老师熟记的方子达3000余首,熊继柏老师年过六旬还能熟背《医宗金鉴》。

二、坐堂时的要领

一要勤于动手。这里强调的是中医的动手能力,即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的锻炼。

二要勤于动笔。记录的原则是能详则详,包括舌脉,以备以后查阅。

三要勤于思考。跟师门诊要用心去问病史,用心切脉,用心记录及思考老师的处方。

三、侍诊后的总结

跟师临证后不等于学习的终结,而是学习的继续和深入,要用心总结,这是培养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很好方式。

首先应整理当天的病案,或补充没有来得及记录完整的病案,或反复推敲老师如何用方用药。不懂之处,或在资料在书中求索,或登门拜访求教于老师。每天还要把老师的病案归类,或按时间顺序,或按页码,或按病种,总之就是便于以后查找和温习。其次是带着问题和目的去读书。带着问题去学习、去读书时印象就更深刻。

跟师学习对中医思维的形成、中医专业思想的树立,甚至在医德的塑造等方面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7

标签:全心   养兵千日   中医   反复推敲   温故而知新   方药   目的   病案   方剂   病史   医德   处方   师父   思维   用心   老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