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阻中焦、脾胃虚寒、肝气犯胃、的导致胃痛调理法,供参考!

湿阻中焦

症状: 胃脘灼痛,吐酸嘈杂,脘痞腹胀,纳呆恶心,口渴不欲饮水,小便黄,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机概要: 湿热蕴结,胃气痞阻。

治法: 清化热湿,理气和胃。

代表方: 清中汤加减。

本方具有清化中焦湿热的作用,适用于痛势急迫、胃脘灼热、口干口苦的胃痛。

常用药: 黄连、栀子清热燥湿;半夏、茯苓、草豆蔻祛湿健脾;陈皮、甘草理气和中。

随证加减:

湿偏重者加苍术、藿香燥湿醒脾;

热偏重者加蒲公英、黄芩、连翘清胃泄热;

伴恶心呕吐者,加竹茹、代赭石以清胃降逆;

大便秘结不通者,可加大黄(后下)通下导滞;

气滞腹胀者,加厚朴、枳实以理气消胀;

兼有食积停滞,纳呆少食者,加炒三仙、莱菔子以消食导滞。


脾胃虚寒

症状: 胃脘隐痛,绵绵不休,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喜温喜按,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食少纳呆,大便溏薄,神疲倦怠,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虚缓无力。

证机概要: 中焦虚寒,胃失温养。

治法: 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代表方: 黄芪建中汤加减。

本方甘温补虚,缓中止痛,适用于胃脘隐痛,喜温喜按之脾胃虚寒证。

常用药: 黄芪、白术补气健脾;桂枝温胃散寒;白芍、饴糖、大枣、甘草缓急止痛。

随证加减:

若泛吐酸水者,去饴糖,加吴茱萸、煅瓦楞子以制酸止痛;

若泛吐清水较多,或胃中有振水音,宜加干姜、半夏、陈皮、茯苓,或配用苓桂术甘汤以温化饮邪;

若寒甚者,可合用理中丸,或改用大建中汤温中散寒;若疼痛较著,加延胡索以止痛。


肝气犯胃

症状: 胃脘胀痛,或攻撑窜动,牵引背胁,遇怫郁烦恼则痛作或痛甚,嗳气、矢气则痛舒,胸闷叹息,大便不畅,舌苔薄白,脉弦。

证机概要: 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阻滞。

治法: 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代表方: 柴胡疏肝散加减。

本方具有疏肝理气的作用,用于治疗胃痛胀闷、攻撑连胁之证。

常用药: 柴胡、川芎、香附、陈皮散郁和中;白芍、甘草缓急止痛;枳壳、佛手、绿萼梅理气解郁而不伤阴。

随证加减:

若疼痛较著者,可加用金铃子散、青木香、郁金等,以增加理气止痛之效;

若嗳气频繁者,可加旋覆花、代赭石和胃降逆;

泛吐酸水者,加左金丸,或加炙乌贼骨、川贝母、煅瓦楞子等和胃制酸。

若痛势急迫,嘈杂吐酸,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或数,乃肝胃郁热证,改用化肝煎或丹栀逍遥散合左金丸以疏肝泄热和胃。

郁热迫血妄行,吐血、便血者,宜加大黄、地榆、白及粉等以凉血止血。

若病情反复久延,脾气亦伤,胃痛而胀,饮食不佳,神疲乏力,属肝郁脾虚证,宜疏肝健脾,理气和胃,用逍遥散加佛手、香附、砂仁、郁金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中焦   肝气   胃痛   建中   瓦楞子   郁热   赭石   饴糖   燥湿   缓急   白芍   陈皮   脾胃   甘草   概要   大便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