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将至,牢记“吃3样做1事”,遵循老传统,平安顺心整个夏天

端午节将至,牢记“吃3样做1事”,遵循老传统,平安顺心整个夏天

端午将至,牢记“吃3样做1事”,遵循老传统,平安顺心整个夏天

端午将至,端午是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又名端阳节、龙舟节、天中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等等,是由上古时代祭祀龙的活动演变而来,源自于人类对自然天象的崇拜。

每年到了端午节,由于我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有很多不同的习俗和美食,比如:在门口插上了菖蒲、挂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最常见的端午节习俗就是给家人亲手包粽子。

粽子作为端午节的代表美食,从古至今一直深受大家的喜欢。端午节吃的不只是粽子,牢记“吃3样做1事”,讲究老传统,平安顺心整个夏天。

端午将至,牢记“吃3样做1事”,遵循老传统,平安顺心整个夏天


吃3样:

1、端午吃“粽子”


端午将至,牢记“吃3样做1事”,遵循老传统,平安顺心整个夏天


端午节吃粽子,南北方都有,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南方大多吃肉粽子、碱水粽,而北方则习惯吃甜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不同的粽子有不同的口感,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八宝粽、蜜枣粽、豆沙粽子等;南方则有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每年大家也会因为吃咸粽子甜粽子而争论一番。

2、端午吃“五黄”:

端午将至,牢记“吃3样做1事”,遵循老传统,平安顺心整个夏天

民间多认为:五月为毒月,有“五毒”之说,即蛇、蜈蚣、蝎子、壁虎和蟾蜍,避“五毒”也是过端午节的初衷之一。

在南方,江浙一带有端午节吃“五黄”的习俗。五黄指黄瓜、黄鳝、黄鱼、咸鸭蛋黄、雄黄酒。特别说一下,属于“五黄”之一的雄黄酒,因为雄黄酒有毒,不宜大量饮用,所以现在的端午节,人们都用黄酒代替雄黄酒。古代,雄黄酒是将雄黄研制成粉末,泡制在白酒或黄酒中,据说能驱毒辟邪,杀菌消毒,驱离虫蛇,《月令广义》:“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手足心,无会虺蛇之患。又以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小孩不宜饮酒,大人就会将雄黄酒涂抹在其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

3、端午吃“玫瑰饼”:

端午将至,牢记“吃3样做1事”,遵循老传统,平安顺心整个夏天

清末时流行的唱词,再现了旧北京老百姓过端午的情景:“五月五端午,街头卖神符,女儿节令把雄黄酒沽;樱桃桑葚粽子五毒,一朵朵似火榴花开瑞树,一枝枝艾叶菖蒲悬门户;孩子们头上写了个王老虎,姑娘们鬓边斜簪五色绫蝠。”

在北方,老北京的“端午饽饽”也叫“五毒饼”, “五毒饼”,则是端午节不可缺少的食物,其实就是玫瑰饼,早年是宫里头的精细点心,当时叫"内府玫瑰火饼"。端午节时要到饽饽铺去买食五毒饼,相传源于元代。

《金瓶梅》中,写西门庆在端午节宴会上特意端出了五毒饼,这是一种很讲究的端午节点心。端午这天的五毒饼,其实就是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玫瑰饼,只不过是用刻有蝎子、蛤蟆、蜘蛛、蜈蚣、蛇,五毒形象的印子,盖在酥皮儿玫瑰饼上罢了,摆在香案上供着,供完了拿下来吃,取驱邪避灾、五毒不侵的寓意。

做1事:香汤浴

端午将至,牢记“吃3样做1事”,遵循老传统,平安顺心整个夏天

据载,端午时节,自周朝开始流行就用香汤浴洁身,以辟攘邪气疫气,至唐宋时,称五月为“浴兰令节”,是洗药浴的好日子。宋明期间,这种香汤浴传入民间,逐渐形成了一种习俗,人们会选用不同的药浴防病。到了清朝,药浴多用于治疗和康复疾病。

端午五枝汤药浴方:取槐枝、桃枝、柳枝、桑枝各30克,麻叶250克。将五种药物用纱布包好,然后加入清水浸泡半小时。再将以上混合液倒入锅中煎,煎煮20分钟左右。取煎煮的药液,倒入适量清水,进行洗浴即可。这种药浴方法适用全身浸浴液,亦可用于局部泡洗,每周洗上两次,效果更好。此药浴疏风气、驱瘴毒、祛暑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9

标签:平安   端午   雄黄酒   药浴   端阳   菖蒲   毒虫   饽饽   蜈蚣   蝎子   粽子   端午节   习俗   顺心   中国   夏天   玫瑰   传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