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升本迎来“地震式”改革,人数名额大范围缩减,专科生再难逆袭

关注

文|萌主教育经 (原创,欢迎个人转载分享)

每个人生而不同,学习能力自然也有区别,有在高考时鱼跃龙门金榜题名的学生,就有努力挣扎过却依旧名落孙山的学生存在。

在这个“唯学历至上”的竞争时代,高考失利进入专科类院校读书的学生无疑会在求职时碰到更多的钉子,忍受种种不公正的学历歧视。

故而,才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后知后觉得参加“专升本”考试,不过,事情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随着报名人数的增多,逐渐收紧的专升本报考限制却与日渐升温的报考热唱了反调。

尤其是一些985、211院校,对于专升本政策的改革更是堪称“地震”。

专升本迎来“地震式”改革,人数名额大范围缩减,专科生再难逆袭

与高考相比,专升本更像是为落单考生单独设置的“特权快车”。

高考时名落孙山的所谓“中等差生”,在专科院校里苦等两年,就能通过难度低于高考几倍的专升本考试重新与优等生站在同一起跑线。

无论是对于哪一方来说,这样的“特权快车”都是非常不利于实现真正的考试公平的。

注意到这一“逻辑漏洞”的相关部门,迅速对专升本政策做出了以下调整。

多数双一流院校不再开展专升本招生工作

双一流院校不再对升本考生开放通道,其实已经不算新消息了。早在2006年开始,就有第一批985院校宣布本校的“专升本招生计划告一段落”。

作为国家的重点高校,双一流院校的主要办学宗旨集中于为社会贡献新兴的顶尖力量,经过高考正式考入的学生,不管是从学习自律性还是知识的理解能力上来说,都是每一届学生中的“种子选手”。

一味的为了扩大生源而招收专科学生进入院校,可能会影响到学校整体的就业率不说,参差不齐的学生质量也会对学习氛围产生一定的干扰。

专升本招生名额向私立院校倾斜

留心专升本政策变化的人可能会发现,近年来,不止是双一流院校对其专升本的政策做了更改,就连一些普通的本科院校也适当的“缩水”了自己的专升本招生计划。

不同于双一流院校,普通本科院校的师资力量其实是非常有限的。如果放开专升本招生政策,让大量的专科学生涌入,不堪重负的教学资源面临的将是崩盘的可能。

为了缓解教师的授课压力,同时保证学生的就业问题,不少公立院校都渐渐收紧了自己的专升本招生政策,将机会留给了私立院校。

招生人数大范围缩减,出头“无望”的专科生们该何去何从?

双一流大学与公立院校专升本政策的“缩水”,并不代表着整个专接本市场迎来了不被社会接受的寒冬。

从总体数据上来看,每年的专升本名额其实是不降反增的。只不过名额大多集中于冷门院校与私立院校,不被接受才是渴求学历的专科生们顿觉出头“无望”的根本原因。

机会从来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与其在“缩水”的招生名额中垂头丧气,专科生们不妨尝试这些提升渠道:

对于升本无望的专科生来说,提升就业竞争力的最优选择“考研”首当其冲,其作为面向全国学子的研究生入学考试,从来都不是专属于本科生们的福利。

对于想要提升自己简历含金量的专科学生来说,虽然没有办法像本科生一样立即在毕业后加入考研大军,但在毕业两年后以同等学力考生的身份考研,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如果考生觉得直接“升研”有压力的话,“公考”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在如今这个竞争愈发激烈的社会当中,在私企中工作随时都会因为各种理由被解雇,而体制就大不相同了,但凡不是原则性的错误,就不用担心丢掉“饭碗”。

并且身为公务员,社会地位和其他职位相比也比较高,薪酬待遇亦尚可,就连普通二三线城市的公务员基本也能拿到3-4K的工资。

写在最后

不管如何“内卷”,人才依旧是各行各业争先抢夺的热点。

高学历固然可以为今后的就业提供捷径,但并不代表如今的就业市场已经全部被高学历的人才“承包”。

趁着年轻多去尝试,要比停留在原地固步自哀要强得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2

标签:名额   注文   名落孙山   可能会   私立   本科生   特权   快车   考生   专科   学历   人数   院校   政策   社会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