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根结针法

巨灵针灸 黄贵生老师笔课分享:

医疗案例:

【案例一】:石君,四十岁,河南人,住台北县新化投光明路,患中风病、缩嘴、难进饮食、扭项、面向后转其两目紧缩,视物不着,身体起立则扭转难支,终日卧床四肢缩成一堆,五脏移向右胁下,好似挟带大包里,言语万分困难,经中西医治疗,曾住院多次,反而加剧,益形严重,后经友人介绍,于民国五十二年五月二日,前来诊治,当时视其病情,系五脏中风,已甚严重,非用重法疏导化解,不克挽救危亡,乃用子午流注根结标本,灵龟八法,原络诸郄等施针,渐渐告愈,现仍在警界服务。

这个是台湾古派针法孙培荣前辈的一个案例。

案例上注明。根结:太阴根于隐白,结于大包也,少阴根于涌泉,结于廉泉也,厥阴根于大敦,结于玉堂也,太阳根于至阴,结于目也,阳明根于厉兑,结于钳耳也,少阳根于窍阴,结于耳也,手太阳根于少泽,结于天窗支正也,手少阳根于关冲,结于天牖外关也,手阳明根于商阳,结于扶突偏历也。

流注:井荣俞经合,井荣俞原经合也。 八法:内关相应是公孙,外关临泣总相同。

五门十变:取其合穴针之,合者,甲与已合化土,乙与庚合化金,丙与辛合化水,丁与壬合化木,戊与癸合化火。

孙门擅长于根结针法,八法针法和五门十变针法。

一些极难的病症,孙门都可以一一化解。

根结针法,这几天我们在这里举例说过了。大家还记得么?

黄帝曰:人之涎下者,何气使然?岐伯曰:饮食者,皆入于胃,胃中有热则虫动,虫动则胃缓,胃缓则廉泉开,故涎下,补足少阴。。。。。。灵枢口问第二十八

治流涎,用廉泉。要补足少阴。

少阴根于涌泉,结于廉泉。

根结针法,需要根,结通刺,先刺根穴,再刺结穴。

所以先刺涌泉,再刺廉泉。

根穴涌泉,结穴廉泉一起用神应针补法。

效果是立竿见影的。

孙培荣前辈录下的案例,是五脏中风,是极为难治的病症。

也应用根结针法。

这些针法,是古派针法里头的精髓。孙前辈在书里头也只是提了个开头,不讲细节。

我也不会公开这些细节的。传承弟子才学这些针法。

黄帝曰:人之耳中鸣者,何气使然?岐伯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有所竭者,故耳鸣,补客主人,手大指爪甲上与肉交者也。

耳鸣。按照古派针法的传承,有虚实之分。怎么分虚实呢?

按着耳鸣的耳朵。如果耳鸣声音加重的,是实证。耳鸣声音减轻的是虚证。

所以有的人来看耳鸣,述说不敢侧身睡。侧身睡的话,耳鸣声音加重。

这些是实证。

按照灵枢的刺法。补客主人。

客主人是胆经在耳前的穴位上关穴,是手足少阳与阳明胃之会。

手大指爪甲上与肉交者也,为太阴肺的井穴少商。

以神应针补少商,下关。

少商为井穴,补之痛甚,用神应针的意针法。

古派针法里头耳鸣分虚实而治。

席弘赋:耳内蝉呜腰欲折,膝下明存三里穴,若能补泻五会间,且莫向人容易说。

耳内蝉呜腰欲折。。。。。。朱现民注历代针灸经典歌赋诠释言

师说根结针法

有点牵强附会了。

耳内蝉呜腰欲折。。。。分明是肾虚耳鸣。是肝肾阴虚之证。

肾为胃之关。

足三里酌情先泻后补,或者只泻不补。

阳土克阴水。泻足三里补阴水。

五会,是地五会。足少阳胆经与五经之会。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注,这个穴位不可以灸,灸则使羸瘦。

还警告说,灸了之后,不出三年卒。挺危险的。

泻地五会,可以泻火利窍。

所以有时候也加泻阳辅,胆经的火穴。

孙培荣耳鸣案例。

【案例一】:秦君,五十岁,山东日照县人,住台北市博爱路二零三巷,患耳中蝉呜,历时三年,有时呜得难过,有时轻微。民国五十五年十二月二十日,求予诊治,经施针、行间、阳辅、地五会、风池、三里及听宫、继续针治数次,而告痊愈。

风池,听宫是近取穴,都用泻法。

地五会,阳辅是泻胆经之火。

三里,上面讲了。

行间是阳病阴治。

灵枢的口问篇,在临床上是非常的实用的。大家有空不妨看看。

口问第二十八

黄帝闲居,辟左右而问于岐伯曰:余已闻九针之经,论阴阳逆顺,六经已毕,愿得口问。岐伯避席再拜曰:善乎哉问也,此先师之所口传也。黄帝曰:愿闻口传。岐伯答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卒恐。则血气分离,阴阳破败,经络厥绝,脉道不通,阴阳相逆,卫气稽留,经脉虚空,血气不次,乃失其常。论不在经者,请道其方。

黄帝曰:人之欠者,何气使然?岐伯答曰: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卧;阳者主上,阴者主下;故阴气积于下,阳气未尽,阳引而上,阴引而下,阴阳相引,故数欠。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泻足少阴,补足太阳。

黄帝曰:人之哕者,何气使然?岐伯曰: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补手太阴,泻足少阴。

黄帝曰:人之唏者,何气使然?岐伯曰:此阴气盛而阳气虚,阴气疾而阳气徐,阴气盛而阳气绝,故为唏。补足太阳,泻足少阴。

黄帝曰:人之振寒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寒气客于皮肤,阴气盛,阳气虚,故为振寒寒栗,补诸阳。

黄帝曰:人之噫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寒气客于胃,厥逆从下上散,复出于胃,故为噫。补足太阴阳明,一曰补眉本也。

黄帝曰:人之嚏者,何气使然?岐伯曰:阳气和利,满于心,出于鼻,故为嚏。补足太阳荣眉本,一曰眉上也。

黄帝曰:人之亸者,何气使然?岐伯曰:胃不实则诸脉虚;诸脉虚则筋脉懈惰;筋脉懈惰则行阴用力,气不能复,故为亸。因其所在,补分肉间。

黄帝曰:人之哀而泣涕出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目者,宗脉之所聚也,上液之道也;口鼻者,气之门户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摇则宗脉感,宗脉感则液道开,液道开,故泣涕出焉。液者,所以灌精濡空窍者也,故上液之道开则泣,泣不止则液竭;液竭则精不灌,精不灌则目无所见矣,故命曰夺精。补天柱经侠颈。

黄帝曰:人之太息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忧思则心系急,心系急则气道约,约则不利,故太息以伸出之,补手少阴心主,足少阳留之也。

黄帝曰:人之涎下者,何气使然?岐伯曰:饮食者,皆入于胃,胃中有热则虫动,虫动则胃缓,胃缓则廉泉开,故涎下,补足少阴。

黄帝曰:人之耳中鸣者,何气使然?岐伯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有所竭者,故耳鸣,补客主人,手大指爪甲上与肉交者也。

黄帝曰:人之自啮舌者,何气使然?岐伯曰:此厥逆走上,脉气辈至也。少阴气至则啮舌,少阳气至则啮颊,阳明气至则啮唇矣。视主病者,则补之。

凡此十二邪者,皆奇邪之走空窍者也。故邪之所在,皆为不足。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下气不足,则乃为痿厥心悗。补足外踝下留之。

黄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肾主为欠,取足少阴;肺主为哕,取手太阴、足少阴;唏者,阴与阳绝,故补足太阳,泻足少阴;振寒者,补诸阳;噫者,补足太阴阳明;嚏者,补足太阳眉本;亸,因其所在,补分肉间;泣出补天柱经侠颈,侠颈者,头中分也;太息,补手少阴、心主、足少阳,留之;涎下补足少阴;耳鸣补客主人,手大指爪甲上与肉交者;自啮舌,视主病者,则补之。目眩头倾,补足外踝下留之;痿厥心悗,刺足大趾间上二寸,留之,一曰足外踝下留之。

讲完了大循环针法,就要开始气血标靶的课程了。

气血标靶的课程,包括了五官科里头的重要内容。

要用到古派针法里头的精华部分。大家密切关注。这套针法我只讲一次。讲过了,就不再讲了。

只讲一次。

当时没有参加三才调气法的同学,至今依旧非常的后悔。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4

标签:针法   天柱   风池   太阴   阳气   阴气   涌泉   虚实   黄帝   寒气   针灸   阴阳   主人   案例   太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