醋坛翻翻底

刘悦

俗话说:酸、甜、苦、辣、咸五味杂陈。酸是五味之首,由此可见酸在味觉中的重要性。

宋朝王沂公说:“吃得三斗酽醋,方做得宰相,盖言忍受得事。”这是说身居高位,应该心胸宽大,要尽量宽容、忍让天下难忍之事,能装得下酽醋三斗。

宰相肚子船都可以撑了,装上几斗醋也是难得。

宋代有本书叫《官箴》写的是为官之道,其中记载了这样一段话:“千储万酵出糟糠,老尽春华作玉浆。莫笑开坛酸卤味,品来犹自泛陈香。”为人处事要有强大的忍耐力和宽容心,身居上位之后也要有恢弘的气度。

虽然是官场的处世哲学,但对于人们为人处事,仍有很大的启示。

醋诞生的比较晚,但是酸出现的很早,被列为五味之一。醋刚开始的时候,一般老百姓吃不起的,因为酿造需要粮食,能吃到醋的都是贵族。

南宋《梦梁录》“盖人家每日不可缺者,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都是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东西,醋生津开胃,能够带来味蕾的冲击和享受,作为很多菜肴中的必备调味品,它的由来却一度成谜。

《尚书》中记载:“欲作和羹,尔惟盐梅。”梅捣成梅浆,叫做“醷”。后来发现粟米发酵后,也可以出来酸味,就利用粟米发酵做曲制酸,这也就是早期的醋。

醋,是由谷物发酵成酒后而产生的,可能是寻常百姓家意外得了一缸醋,别人家也意外做了一缸醋,大家经验相互总结,醋就越做越好,慢慢的的人都会做醋了。

提到醋,就不得不提到酒;提到酒,就不得不提到杜康。《史记》中记载他是夏朝的国君,同时也是古代传说中的“酿酒始祖”。传闻杜康善酿酒,堪称制酒业的“祖师爷”,因此后世才多以杜康指代酒。

因为地域不同,就形成了各有特色的风味醋,这样看,醋神可能就来自于百姓中间。但为什么好名声,却落在了杜康儿子黑塔身上?

我们的饮食文化为什么,必要找个名人来代表?

到汉朝时,“醯”便成为晋阳,进献汉宫的指定贡品。后来由于傅太后是晋人,十分喜爱来自家乡的“醯”,但又不喜欢这种称谓,遂让孝文帝命令群臣为它改名。其中一个大臣进言道:“今年是癸酉年,腊月二十一日,将年月合在一起,即是“醋”字,而‘昔’字拆开,正好是二十一日。”孝文帝听后龙心大悦,此后,“醯”便改叫为“醋”。

很多山西人都有着“老醯”的称号。

河南省新郑醋沟,有醋姓氏,相传隋唐时期这里有不少读书人,虽有知识,但是却一个个穷困潦倒,人们称他们为“醋大”、“醋子”,也就是所谓的酸文人。他们的住地,有一小而浅的沟壑,于是人们称之为“醋沟”。“醋沟”带有明显的历史烙印,是古代凌辱、奚落文人的见证。

尤其那些没有功名的落魄文人,只能靠卖醋为生,其社会地位之低下,由此可见一斑。

醋沟之地毁于明朝。在清乾隆年间所撰之《新郑县志·山川志》中记载:“而今城东有小沟甚狭而浅,沟畔多瓦砾,雨后土人往往得碎金玉及历代古钱”。

郦道元在《水经注·续述征记》中记载:“自酱魁城到酢沟十里者也。”

北宋时期,泰州知州张纶受命,修建捍海堰的故事,当时张纶就是得到一个老翁的一瓶醋,确定了下基石的时间。张纶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便找范仲淹求助,范仲淹破解其中谜团称,将醋字分解开就是二十一日酉时。

在古诗中出现“醋诗”,折射出古时的醋情。“芽姜紫醋炙银鱼,雪碗擎来二尺余。尚有桃花春气在,此中肉味胜莼鲈。”这是醋烹诗,银鱼佐黄姜紫醋,色香味俱佳,令人食欲大开;又有“小着盐醯助滋味,微加姜桂发精神。”醯即是醋,小碟里置醋。这“醋味诗”,反映古人餐饮也有蘸醋调味的食俗。

明清时期,醋的种类增多,风味各异,米醋、曲醋等数十余种醋,醋也逐渐成为日常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再后来人们就将具有酸、涩、香、醇等特点的醋,比作男女情感纠葛中内心的苦涩、酸楚,甚至还有苦尽甘来之后香醇久远、回味悠长。

1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7

标签:水经注   国君   新郑   史记   山川   黄姜   泰州   明朝   银鱼   粟米   宰相   文人   风味   宽容   时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