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伎俩是本能

刘悦

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颂莲的丫环妒忌主人,扎了一个布娃娃,上面写着颂莲的名字,心口上插满银针,相当于下了毒咒。

这是一个典型的小人,羡慕嫉妒恨的表现。

其实做为一个正常的人,不论男女都有“君子”的一面,也有“小人”的一面,这是本能的体现。

明白人都知道,小人遭人痛恨,所以尽量去做君子。而小人只会动小心思,诠释了人的弱点。

小人也是有祖先的。小人在古代亦称“鄙人”。与“国人”相对。四郊之外土地为野或鄙。住在田野小邑的人,西周、春秋时称“野人”。野人供赋税,服徭役。殷代野人绝大部分是战俘,实际为奴隶。《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

《孟子.滕文公上》:“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

千百年来,君子与小人共存,有君子就有小人。

怎么判定一位小人呢?古人早有名言“言无常信,行无常贞,唯利所在,无所不倾,若是则可谓小人。”

小人旧指道德低下,或行为不正派的人。有一种说法小人得志,人格卑下的人取得权势。“若使小人得志,君子道消。”

我们生活口中的“小人”是指小孩。古代地位低的人对上自称的谦词,或者是短小的人。进入社会了看到那些指无德者,人格卑贱的人。

我们现在所说的小人,通常是指不讲道德、不守信用、反复无常、搬弄是非、两面三刀、暗中害人的人。

小人自己干不大,所以坚定地阻止别人坐大,成大事。所以小人终其一生,一事无成。因而,嫉妒成了小人永远难以治愈的癌症。

小人的活力来自于无耻。西方有人说,人类是唯一有羞耻感的动物,这句话对小人不适合。因为小人无节,弃本逐末。喜思其与,怒思其夺。

宋代邵雍《小人吟 》卑贱的人是不讲气节的,他们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喜欢想起给与别人的帮助或东西,厌恶想起对别人的强取。

颜渊篇·第六章有“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用现在的思维方式理解,子张问孔子什么是明辨是非。孔子说:“天长日久在领导面前说他人坏话,就像把坏话变成水一样把领导浸泡滋润;突然在领导面前诽谤他人,就像用刀子戳到领导身上使其感受到伤痛。一个领导如果让这种小人的伎俩行不通,就是一个明辨是非的人,就是一个远见卓识的人。”

还有一种“愬”,就是诋毁。所以,孔子用肌肤能够感受到的伤害做比喻,说明小人的诬告是为了激怒做领导的,下决心对君子做出行动。

诗人王维,自幼聪慧过人又多才多艺的。对当时盛行的攀附权贵以求高中的风气极为鄙夷,曾不止一次地嘲笑那些巴结豪门的士子:“我们读的是圣贤书,接受圣人的教诲。如果以这样的方式求取功名,和小人又有什么区别?我坚决不会这么做。”科举揭榜之后,坚决不走门路的王维不但落榜了,还遭到其他人无情的嘲笑。

“小人”说透了也是人的生存的本能,为了活命,登的了“大堂”大堂,也下得了“厨房”。明智的人,不做小人,但阻止不住小人干坏事。君子可以与他保持和谐融洽的氛围,并不讲求真正的和谐贯通。

有一天你走的大街上,随便拉出一位行人,你问他“你是痛恨君子,还是痛恨小人”,回答是统一的。无论官府还是黎民,对待小人的态度都是一样的。在民间设立了小人“纪念日”,全民赌咒小人们,就是农历大年初五,包饺子,捏“小人嘴”。为了防止“犯小人”,老百姓还会在鞋底子上、鞋垫儿上绘上小人的形象,天天踩、时时踏,名为“踩小人”。

1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9

标签:士子   浸润之谮   孟子   小人   本能   孔子   明辨是非   小人得志   卑贱   野人   伎俩   坏话   大堂   无常   君子   领导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