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种脾虚引起的4种症状怎么调理,切记有10种禁忌

经常有网友问我,脾虚怎么调理。调理脾虚的方法有很多,首先搞搞清楚自己是哪一种脾虚,变现有什么症状,具体的调理方法也不一样。文章中主要给大家讲讲,脾虚的4种调理方法和一些禁忌的食物。

2种脾虚引起的4种症状怎么调理,切记有10种禁忌

下面给大家讲讲脾虚的两种分类

(1)气虚型:舌质浅淡,舌苔薄白,舌体胖嫩,舌边齿痕,面色恍白或痿黄,气短懒言,头重身肿,倦怠乏力,自汗,饮食减少,食后腹胀,泛恶欲吐,大便溏泻。

治则:补中益气

(2)阳虚型:舌质淡白,舌面湿润多津,或舌面水滑,舌体圆大胖嫩,边有齿痕。面色苍白或青黑,神疲乏力,倦怠喜卧,口淡不渴,纳呆食少,腹中冷痛,得温方舒,胃寒肢冷,尿清便塘,或见浮肿。

治则:辛温补阳

2种脾虚引起的4种症状怎么调理,切记有10种禁忌

脾虚引起的呕吐、泄泻、水肿、出血都是怎么调理的

1、脾虚呕吐证见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时作时止,胃纳不佳,食入难化,脘腹痞闷,口淡不渴,面白少华,倦怠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脾虚呕吐为脾脏虚弱、胃气上逆所致。

调理方法: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2、脾虚泄泻证见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完谷不化,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脾虚泄泻由脾虚失运,湿注肠道所致。

调理方法:参苓白术散加减。

3、脾虚水肿证见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胀闷,食纳减少,面色不华,神疲肢冷,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滑。脾虚水肿由脾虚水停,泛溢肌肤所致。

调理方法:实脾饮加减。

4、脾虚出血证见便血紫黯,甚则黑色,或尿血、吐血、衄血及紫斑,神疲乏力,气短声低,面白无华,头晕,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无力。脾虚出血乃脾气虚弱,血失统摄为罹。

调理方法:归脾汤加减。

2种脾虚引起的4种症状怎么调理,切记有10种禁忌

脾虚之人的10种禁忌

1、鸭肉:性凉之物。“鸭肉味甘性寒,滑中发冷气。” “多食滞气,滑中,凡为阳虚脾弱,皆忌之。”因此,脾虚之人,尤其是脾阳不足者忌食鸭肉。

2、甲鱼:有凉血滋阴作用,属于清补食品,滋腻之物,多食久食则有碍脾之运化功能,引起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尤其是脾胃素虚之人,应当忌食之。

3、田螺:性寒,味甘咸,有清热解暑作用。正因其性质大凉,“多食寒中,脾虚者忌。”

4、螺蛳:性寒,味甘,虽有清热作用,但对脾胃虚寒之体则不相宜。“此物体性大寒,善解一切热瘴。胃中有冷饮,腹中有久泄不实,不宜食之。”“多食令人腹痛不消。”故凡脾虚者,法当忌食之。

5、蚌肉:性寒,味甘咸,能滋阴、清热,但脾虚之人不宜多食,食之易伤脾胃阳气。所以,“蚌,甘咸寒。多食寒中,脾虚便滑者皆忌。”

6、牡蛎肉:性质微寒,味甘咸,虽有滋阴养血作用,但多食久食则导致脾胃虚寒,加重消化系统慢性疾病的病情,凡因脾虚所致的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消化不良症、慢性腹泻者均忌多食。“脾虚精滑者忌。”

7、梨子:生梨性凉,脾虚切忌。“多食令人寒中,损脾,生食多成冷痢。”“脾虚泄泻,法咸忌之。” “中虚寒泻者忌之。”因此,凡脾虚之人,尤其是脾胃虚寒腹泻便溏者,切勿食用。

8、山楂:又叫棠株、山里红。能开胃消食,但有损害脾胃之弊。“凡脾弱,食物不克化,胸腹酸刺胀闷者,于每食后嚼二三枚绝佳,但不可多食,恐反克伐也。”“脾胃虚,兼有积滞者,当与补药同施,亦不宜过用。”“山楂,若胃中无食积,脾虚不能运化,不思食者,多服之,反克伐脾胃生发之气也。”因此,脾虚之人勿食之,更忌多食常食之。

9、甜菜:又叫君达菜。其性凉,有损脾气。“脾虚人服之,则有腹痛之患,气虚人服之,则有动气之忧,滑肠人服之,则有泄泻之虞。”由此可见,对脾气虚弱,尤其是脾虚便溏之人,不宜多食常食之。

10、枸杞子:性平,味甘。但古代医家也有认为,枸杞性寒。“枸杞,甘寒性润。”正因如此,对平素脾胃虚弱,或素有脾胃虚寒便溏者,皆当忌之,“脾胃薄弱,时时泄泻者勿入。”

2种脾虚引起的4种症状怎么调理,切记有10种禁忌

感悟

脾主运化,喜燥恶湿,若为湿所困,则运化失常,湿邪困脾,故要健脾祛湿。文章中的方法只作为参考,不能照搬运用,具体怎么调理,还需要根据自身情况来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鸭肉   滋阴   脾胃   疲乏   山楂   倦怠   枸杞   水肿   面色   大便   虚弱   禁忌   症状   脾气   食物   作用   方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