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上热下寒”的根源在哪里?

【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精华篇-之二百四十六。(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


“帝曰∶調此二者奈何?岐伯曰∶能知七損八益,則二者可調,不知用此,則早衰之節也。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年六十,陰痿,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矣。”——《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篇》


(接前文)从临床上来看,讲的其实就是这样一个表现,你看老年人哭的时候没有眼泪,他一笑的时候眼泪出来了,而且头还特别重,走路的时候头重脚轻、头晕、头胀、高血压都在上头,脚没有劲,两个腿酸软无力,支撑不住。(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还容易从脚底下发凉,上热、下寒,上头是上火,嘴上火,眼睛上火、耳朵上火、口腔溃疡、眼睛红、脸色红,高血压,脚底下还冰凉,小肚子还凉,吃点东西就还腹泻,怕冷,膝关节、脚关节都是凉的、冷的、寒的、老寒腿,上头还热,头上还热,高血压,这就是什么原因呢?这都是因为阳虚于下,而阴盛于上,阳气不足,本来阳气应该在下面,在丹田,在腿脚这个位置,脚应该温暖,丹田应该充实,所以走路就特别的踏实,重心在下面走路就稳。


结果很多老年人阳气不足,腿脚无力、丹田气虚,走路没劲,那些阳气都跑哪儿?都变成虚火,跑到上头来了,这是虚火的表现,跑到上头来就是涕泣皆出,眼泪、鼻涕经常会出来。同时还有什么?还有容易上火、头晕、耳鸣,眼花、牙齿松动、牙龈出血、口腔溃疡,耳朵冒火,还有的老年人耳朵还流脓、流水,眼睛还经常长疖子,长针眼,这个头发用火一烧全都白了,脸还红扑扑的。其实红扑扑不是啥好事,都是高血压。所以说这就是所谓的“阳衰而不能摄”,“阴乘阳也”,讲的就这道理。所以我们治疗的时候就要清上焦之火,温下焦之寒。


他们调节的中枢在哪里呢?还是我刚才讲的在中焦脾胃,大家注意中焦脾胃多重要。中焦脾胃就相当于交通枢纽、交通中心,它就像一个车轮的轴一样。把这个轴给它转动了之后,上面的火自然而然就降下来了。下面的寒因为火降下来就去除了,就不凉了,上面火降下来,上面就没有火了,就清凉了,下面就温暖了。中焦脾胃它运转得好。


所以你在临床中,治病时间长了,你就会发现,凡是上热下寒的患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中焦运化不好。脾胃要么就是特别胀,肚子经常胀气,顶着慌、堵着慌,感觉从心口窝往下到肚脐这个地方,永远有一股气在那儿堵着,在那儿顶着,在那儿胀,吃点东西就饱了,不吃还饿,这种感觉就会出来。就是中焦脾胃特别寒,吃点凉的东西、硬的东西就拉肚子。所以说你就会发现,凡是脾胃不好、脾胃不强健的人,他中焦脾胃不和,升降失常,没有升降的能力了,所以上热下寒就出来了。中焦脾胃不好还会伴随着湿,这个人的湿气还重,浑身酸等表现,这都是中焦脾胃不好的表现。所以我们在临床上就会用到调整中焦脾胃的中药材给他把中焦脾胃调整好之后,然后再配合上一些清上火、温下寒的药,一配合,整个的中焦脾胃斡旋能力增强,四象它就运转正常,就是木火金水它就正常。一正常恢复了之后,上热也消退了,火也清了,下寒也祛除了,下面也温暖了,也有劲,这样的话让他恢复一个正常的状态。这就是我在前面的课程里边经常会讲的,调节中焦脾胃的重要性。


这就是中医学在很多经典里,包括古代的医家的注解里也反复强调的中气脾胃它的重要性。所以黄元御到了后来他就认为调整中气也是治病的关键,所以在《四圣心源》里边反复强调中气,引起大家的重视。我们在临床中也经常用调整中气的中药材治好了很多患者的疾病,运用的原理也都是《黄帝内经》当中的原理,这就是《黄金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的主要内容。今天讲的是“调此二者奈何?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这段经文的意思。


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的收听,我们下次课再见。(未完待续)


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精华篇-之二百四十六。(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


免责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分享。文中所涉及的药物、药方、针灸以及其他各种治疗和养生方法,请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应用,切勿自行应用。如因不当使用所产生的问题,概不负责。

版权声明:本文作者
彭鑫,本文为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引用。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保留相关法律权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7

标签:黄帝内经   中焦   虚火   阳气   脾胃   腿脚   丹田   高血压   有劲   老年人   根源   中气   耳朵   本文   不好   身体   东西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