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能恢复健康,调好脾胃是关键

【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精华篇-之二百六十七。(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


“故聖人上配天以養頭,下象地以養足,中傍人事以養五臟。天氣通於肺,地氣通於嗌,風氣通於肝,雷氣通於心,谷氣通於脾,雨氣通於腎,六經為川,腸胃為海,九竅為水註之氣。”——《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


(接前文)所以大家一定要记住,过饿也不好。不是说我就学辟谷,辟上七天,辟上二十一天,这叫过饿,太饿了之后也是伤脾胃的,对脾胃没有好处。现在有很多这种学习班也好,还有很多所谓的养生班也好,提倡大家是不吃饭,饿上两星期等等,我不是特别提倡一般人进行这种锻炼。(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这种锻炼实际上就是一个字“饿”。《黄帝内经》还有古代这些医家就认为,要是人经常过饿的话是伤脾胃的,大家一定要记住它不是养脾胃,是伤脾胃。但是这个养生的方法,古代的名医,还有一些道家的人物他们就会。这叫做服气辟谷法。


有专门的服气方法,服就是服下去的意思,就是服药的服,懂的这个辟谷方法的人就会服这个气,把气吃下去,相当于别人吃饭他吃气,他把气吃下去之后身体就充盈,但也不是一服气可以服上一年两年,这不可能的事,可以有一段时间让肠胃清静下来,清洁肠胃,达到这样一个效果,对人体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这是专业的方法,叫服气辟谷法。但是一般人不掌握这些方法,尤其是有胃溃疡、十二指肠球溃、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就别辟谷了,辟谷的话胃酸分泌过多,就把胃壁给烧坏了。


好多普通老百姓不懂专业的知识,就喜欢听这些特别过激的话,过激什么意思呢?就是宣称某某方法能治百病,这就过激了。这种话都是偏激的人说的,不是某种方法就包打天下,什么病都能治的。每一种方法有适合每一种的疾病的人,甚至每一种疾病的人还分为很多体质。所以要辨证论治,我们要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进行养生建议。


这个地方讲到李东垣,我就想到这块。李东垣治疗的那些患者,用现在话讲全都是辟谷辟了好几十天的,也没有饭了。用你的原话讲这都是脾胃伤的非常严重,这怎么就能好呢?他好不了。所以这些人恢复了饮食之后都落下病根,就是脾胃虚弱,浑身乏力的。怎么办呢?他就在用中药汤剂帮助这些人恢复,于是他就发明了著名的药方叫补中益气汤,以此作为底方进行加减变化,就出现了升阳益胃汤、升阳散火汤、益气聪明汤、补元气升清阳降阴火汤等等,这些汤非常多,总而言之就是围绕一件事,调整脾胃,同时调整脾胃升降功能,就是围绕这样一个核心内容来创立的这些药方。脾胃元气一足,清阳之气上升之后,眼睛又明亮了,耳朵又听力好了,鼻子又能闻香臭了,身体又恢复了。


我以前治过的一些患者,他们的听力、视力下降,我们可以通过升清阳的方法进行调理。还有个别的人鼻子不闻香臭,舌不尝味道,这种人也有,但是比例非常少,应该是万分之几。这种患者我也遇到过几例,也是用升清阳的方法给他进行调理,也能得到非常好的效果。鼻子经过一段时间调理,又能闻到香臭了。舌头经过一段时间调理又能尝出味道来了,这就是升清阳之后的效果。所以中国古人,《黄帝内经》也好,后世的注家也好,他们讲这些道理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明白,很多注家都是临床中的高手,他会把他自己的思想经验都放在注解里边,我们要把它读出来,读出来之后用到生活中,用到医疗实践当中,就能让很多老百姓受益,这也是古人当初写书的主要的目标。


古人写书,我以前讲了,不是为了评职称,也不是为了升教授,也不是为了出书挣钱,人家出书就是为了把自己的学术思想,这一生总结的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承下去,后人读了书之后明白怎么治病,怎么惠及百姓,怎么治病救人,利益天下苍生,是这样一个立意非常高远的思想。由此我们就看到《素问吴注》里边所讲的道理∶“下象地养足,法地之静也,静则不妄作劳,不病四肢。”非常的对仗工整,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法天之清,法地之静,清则耳目聪明,静则不妄作劳,不妄作劳之后四肢就不病了,所以叫不病四肢。


我们再往后看,傍是什么意思?傍就是依附的意思,引申为比喻的意思,中间这个地方比喻人事。人事指人气的变化。人事不是人际关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古人的人事一般指的是人际关系,天地君亲师,父子、夫妻、朋友、兄弟等,不是指的五伦八德。《黄帝内经》当中的人事指的是人气的变化,就是人身体气机、气血的变化。《素问·气交变大论》里边讲∶“通于人气之变化者,人事也”。这叫以经解经,《黄帝内经·素问》后边有一篇文章叫做《气交变大论》,《气交变大论》解释什么叫人事呢?叫做“通于人气之变化者,人事也”。人事就是人体气机之变化。《素问吴注·卷二》里边讲∶“中傍人事以养五脏,法人事之和也。”《类经·阴阳类四》注解为∶“此虽以头目五脏为言,而实为上中下,无非发于天地人也”。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天有天气,地有地气,人有人气,人身体内气血的变化主要归属于五脏,一会儿他就开始讲五脏。(未完待续)


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精华篇-之二百六十七。(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


免责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分享。文中所涉及的药物、药方、针灸以及其他各种治疗和养生方法,请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应用,切勿自行应用。如因不当使用所产生的问题,概不负责。

版权声明:本文作者
彭鑫,本文为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引用。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保留相关法律权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脾胃   黄帝内经   素问   药方   注解   气血   服气   古人   患者   鼻子   本文   身体   人事   效果   关键   人气   方法   健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