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药方,逼走骨缝里的风、寒、湿

马上就要进入秋季了,如今每天早晚的气温开始明显的下降了,随着气温的逐渐降低,门诊患有筋骨、肌肉、关节等处疼痛、酸楚、麻木和关节肿大、屈伸不利等病症的患者渐渐增多。

今天,在这里我就跟大家聊一聊风湿、类风湿。

一个中药方,逼走骨缝里的风、寒、湿

来门诊就诊的风湿骨病患者

前不久一位大姐来门诊看病,同我讲,她周身疼痛,脖子痛、肩膀痛、腰痛、腿痛,阴天下雨膝盖疼痛,堪比天气预报;畏寒怕冷,需要比别人穿更多的衣服,怕冷水,一碰冷水关节发红起小泡,手指发麻发硬;去医院检查过后确诊了风湿,实则是“月子病”落下的。 这是比较典型的风湿,不少的朋友也被这个病症困扰着,今天就分享一个厉害的“三痹汤”,丰富大家的调理思路。

风湿仅仅就是风和湿作祟吗?不,中医这么看

《素问·痹论篇》: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痹或痛,或不痛、或不仁,

或寒、或热、或燥、或湿” 。

所以说在中医看来是风湿由多种原因引起,并且归为“痹症”范畴。《内经》提出风寒湿热燥五种外邪可以引起痹痛;或因邪气入奇经八脉;或因卫气不固,稽留实滞;或因肾阴不足,肾阴衰弱,经血亏损,筋骨损伤。

痹症的分类:

按病因分为:风痹、寒痹、湿痹、热痹

按症状分为:行痹、痛痹、着痹

按病位分为:皮痹、肌痹、肌痹、筋痹、骨痹、脉痹

按五脏病变分为:肺痹、脾痹、肝痹、肾痹、心痹

中医治疗风湿病免疫病,会以祛风化湿、温阳散寒、清热降温 养阴润燥、活血祛瘀、消肿为原则,这其中要针对不同人的情况进行辨证调理。今天给大家分享三痹汤,是因为这个“三痹汤”能解决三种痹症:

1、行痹行痹即风痹,以风邪为重。风的特点就是来无影去无踪,并且无孔不入。侵袭人体,疼痛善行不定,经节走,上蹿下跳,风搏气血,痹阻筋脉造成关节不利。

2、痛痹《金匮翼·痹症统论》:“痛痹者,寒气偏胜,阳气少,阴气多也。”这种是由寒而起,肌肉、筋骨、关节都会发生剧烈的疼痛,发病女性多于男性。

3、着痹着痹是以湿邪为主,主要表现是关节疼痛着重、肢体酸困、汗多、四肢沉重、胀痛,蜷缩难伸,也是湿痹,有一种黏着感。

“三痹汤”如何解决风寒湿我们要看方剂解析

一个中药方,逼走骨缝里的风、寒、湿

三痹汤组方

风是游走的,三痹汤首先是祛风。独活、秦艽、防风三者都是祛风的中药,秦艽走上肢、独活在下肢,而防风会稳如泰山,定力十足,竖立一堵屏障,抵挡八面来风。

一个中药方,逼走骨缝里的风、寒、湿

第二项解决的是痛痹,也就是体内久积的陈年寒邪。桂枝是把全身寒湿透过皮毛驱逐出去的好手,而细辛的通窍之力更能搜刮到骨头间的寒湿,再随着桂枝发散出去,最后以生姜散寒作用助推,以达到驱散寒邪的目的。

一个中药方,逼走骨缝里的风、寒、湿

第三个要解决的就是体内的湿,湿留肌肉,身体就有痛点,湿阻气血运行身体疲累异常。我们可以看到第一组的药除了祛风之外还有除湿作用,而茯苓和陈皮,是渗湿与燥湿共同作用,让水湿痰排掉,不再黏着身体。

一个中药方,逼走骨缝里的风、寒、湿


诸寒收引皆于肾,身体有寒邪的根本是肾阳不足,有的人腰疼、膝盖疼、关节炎,其实是人体阳气的根本被伤到了。肝肾同源,方剂中就用了杜仲、怀牛膝、续断来调补肝肾,强健筋骨。

一个中药方,逼走骨缝里的风、寒、湿

风寒湿长期盘踞在体内,气血运行不畅身上必定形成淤血。川芎、归尾活血、行气、破血化瘀,两者破除淤血,达到活血的目的。之前的步骤使用的是祛湿驱寒化瘀药其实都伤血,并且消耗大量的气血,所以除了化瘀之外,还要养血补血,这才用到了白芍和熟地。 其实方子还有一步延伸——扶正。

一个中药方,逼走骨缝里的风、寒、湿

中医认为“气血一体”“气为血之帅”,气血两者不能剥离而谈,光补血不够,还需要补气,党参:补中益气,黄芪补气固表。才能让气血真正运行起来。经过这几层用药,达到除掉行痹、痛痹、着痹的作用。

最后,我在这里嘱咐大家风湿、类风湿满足风寒湿特征可用风湿热不适宜使用前仍需中医辨证施治,切莫乱服最猛的“三痹汤”,你了解了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6

标签:痹症   秦艽   目的   桂枝   独活   风寒   气血   筋骨   门诊   关节   风湿   疼痛   中医   身体   作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