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医如何造福肝硬化,分症论治,灵活化裁,还你健康肝脏

肝硬化是指由一种或多种原因长期或反复损害肝脏,导致广泛的肝实质损害、肝细胞坏死、纤维组织增生、肝正常结构紊乱、质地变硬的一种慢性进行性肝病,主要表现为脾肿大、腹水、浮肿、黄疸、食道静脉曲张、出血、肝性昏迷等。

在历代中医学文献中并无 "肝硬化"之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于"臌胀""瘕瘕""积聚""单腹胀""蜘蛛蛊"等范畴,亦涉及"黄疸""胁痛""腹痛""水肿""眩晕"的部分内容。

解读中医如何造福肝硬化,分症论治,灵活化裁,还你健康肝脏

肝硬化的病因有三:情志抑郁,肝气郁结;酒食不节,嗜酒过度;感染邪毒,久入肝络。

1、情志抑郁,肝气郁结:

将军之官失其畅达升发之性,而致枢机不利,木郁土壅,脾失运化之功,终而水津不布,痰饮不化,积成成浊,郁久化热,蕴热而生毒。

2、酒食不节,嗜酒过度:

酒乃大辛大热之品,酒食不节,嗜酒过度,致使胃热阴伤,中州困乏,酒湿难化,继而聚湿酿浊,蕴热成毒。

3、感染邪毒,久入肝络:

感染邪毒而失治,毒邪久而入络,肝血瘀络,瘀血成癥,结于胁下。

由此可见,三者均可导致浊毒内生,相引于内,致使气滞血瘀,水湿内停,终致肝肾两虚。

中医认为,本病的基本病机是浊毒内蕴,气滞血瘀,毒入肝络。而肝气郁结,络脉阻塞,水湿内停,血瘀肝硬,损及肝肾,是本病的基本病理变化。

分期论治,灵活化裁

气滞湿阻型

腹部胀大,如囊裹水,按之不坚,胁肋胀满或疼痛,脘闷纳呆,食后腹胀、嗳气,尿量少,舌苔白腻,脉弦细。

治宜:化浊祛湿,疏肝理气。方用茵陈15克,垂盆草12克,田基黄12克,白术15克,茯苓12克,佛手15克,香橼15克,鳖甲15克,虎杖15克,泽泻12克。水煎,日1剂,分2次温服。

若胁下刺痛不移,舌紫有瘀点,脉涩,此为气滞血瘀,可加丹参、延胡索、郁金。若有苔腻微黄,口干口苦,脉弦数,此为气滞化火,加丹皮、栀子、龙胆草、生地。若有肢体困重,大便溏泻者,此为湿邪下注于肠,加大腹皮、扁豆、薏苡仁以渗湿止泻。

肝脾血瘀型

腹大坚满,按之不陷而硬,青筋怒张,胁腹刺痛拒按,面色晦暗,唇色紫褐,大便色黑,肌肤甲错,口于饮水不欲下咽,舌质紫暗或边有瘀斑,脉细涩。

治宜:化浊解毒,活血消癥。方用茵陈15克,垂盆草12克,田基黄12克,白术15克,茯苓12克,虎杖15克,泽泻12克,鳖甲15克,龟板15克,当归15克,白英9克,冬凌草9克,香附12克,川芎9克,山甲珠9克,郁金9克。水煎,日1剂,分2次温服。

水肿甚者,可加大腹皮、猪苓以利水消肿;伴有两胁胀满疼痛,可加郁金、香附以行气止痛;伴有脘腹胀满,嗳气频作,可加白蔻、砂仁、厚朴、枳实,以下气消胀、醒脾安中;伴有气虚多汗,口干难忍者,加黄芪、太子参以求气阴双补。

脾肾虚衰证

腹大胀满,形如蛙腹,撑胀不甚,朝宽暮急,面色苍黄,胸脘满闷,食少便溏,畏寒肢冷,尿少腿肿,舌淡胖边有齿痕,苔厚腻水滑,脉沉弱。

治宜:化浊解毒,利水消肿,补益肝肾。方用:黄芪20克,枸杞子15克,白术15克,茯苓12克,红景天15克,炮附子9克,大腹皮15克,泽泻12克,鳖甲15克,龟板15克,当归15克,藿香15克,佩兰12克,茵陈15克,垂盆草12克,田基黄12克,白英9克,冬凌草9克。水煎,日1剂,分2次温服。

若伴食少腹胀,食后尤甚,可加焦三仙、陈皮、炒莱菔子以醒脾开胃、下气除胀。若伴腹筋暴露严重,可加赤芍、泽兰,并重用益母草以活血利水。

温馨提示:

总之,今天把这些中医的知识总结出来,供大家来对照自己。如果怀疑自己证属此类,也不要急着应用,一定要在专业中医师的辩证指导下,确认无误之后再进行运用,切勿擅自服用,以免耽误病情。毕竟,中医讲究辩证施治,一人一方,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自己的问题。

请把这篇文章转发给所有肝病患者看到

最后,我还想提醒各位朋友,健康人生拒绝疾病关注中医祝会君,每天锁定这里,关爱肝脏健康从阅读一篇有价值的中医知识开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2

标签:肝硬化   大腹皮   垂盆草   冬凌草   鳖甲   茵陈   泽泻   中医   肝气   酒食   白术   嗜酒   黄疸   茯苓   肝脏   郁金   灵活   健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