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的骨病——骨痹

原创:骆皓然医生

审核: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王海彬教授

文章所属:王海彬教授团队,转发请标明出处。


"骨痹"一词最早来源于《黄帝内经》中的《素问·痹论》篇.。"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以冬遇此者为骨痹。"是指风寒湿三种邪气侵入人体,使得气血运行受阻,营卫凝涩,壅滞经脉,发为痹病。五脏应五季,外合五体,肾在外为骨,冬季为肾所主,若肾气不足,外邪侵犯,最容易痹阻骨,使血脉不通,气血涩滞,发生骨痹。


《黄帝内经》中的骨病——骨痹

图片源于网络


《素问·逆调论》中介绍了骨痹的病理变化。"帝曰:人有身寒,汤火不能热,厚衣不能温,然不冻慄,是为何病?歧伯曰:是人者,素肾气胜,以水为事,太阳气衰,肾脂枯不长,一水不能胜两火。肾者,水也,而生于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所以不能冻慄者,肝一阳也,心二阳也,肾孤藏也,一水不能胜二火,故不能冻慄,病名曰骨痹,是人当挛节也。"

有的人患病全身寒冷,即使是用热水洗浴、向火取暖也不觉得热,虽然加厚衣被也不能使他温暖,但是他也不会因寒冷而战栗。这是因为这种人平常就肾气偏盛,但由于长期从事水湿作业,寒湿之邪长期的侵犯人体,导致太阳经气虚损,进而导致肾精消竭不充,肾藏精生髓而充养于骨,肾虚不能生髓,则骨髓不能充满,所以就表现为寒甚至骨的症状。这类人不会因寒冷而战,是因为肝为一阳之脏,心为二阳之脏,肾是孤脏,肾脏独虚,心肝犹盛,所以不会因寒冷而战。此病名叫"骨痹",这种患者必定有骨节拘挛的症状。

《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中描述了骨痹的临床表现。"阳明有余,病骨痹身重。"骨痹者,邪在骨节,临床以骨节拘急、疼痛、屈伸不利为特点。

骨痹的治疗方法有针刺、中药等许多种,其中针刺是《黄帝内经》中治疗骨病的常用方法。《素问·调经论》中写道:"病在骨,调之骨;燔针劫刺其下及与急者;病在骨,针药熨"。 不同的针刺方法针对不同的骨病。《素问·官针》中是这样说明的:"八曰短刺;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致针骨所,以上下摩骨也""输刺者,直入直出,深内之至骨,以取骨痺,此肾之应也"。


《黄帝内经》中的骨病——骨痹

图片源于网络


骨是人体很重要的组成部分,《黄帝内经》中关于骨的叙述是十分丰富的,其中关于骨的认识对于后世针灸、骨伤学派的形成有深远的影响,以中医药特有的优势为临床各种骨病的诊疗提供了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 王飞,章莹.《黄帝内经》痹病证治发微[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9,17(22):53-54.

[2]陈易,徐琬梨,刘国岩,孟建霞.《黄帝内经》骨论探析[J].山东中医杂志,2018,37(07):538-540.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3

标签:黄帝内经   素问   骨节   阳气   作业   探析   针刺   气血   症状   寒冷   教授   人体   方法   图片   网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