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竹溪治一人,素虚,夏日多食冷果,病下痢,用温通,调脾胃治疗

#中医养生的真相# 怀着空杯心态研读名家医案,一案一故事,一医一人生。

【名医简介】

李竹溪民国时期名医,因民国时期激进维新,反对国术,中医也叫国医,很受社会大环境打压,所以很多民国中医都未留文献著作,生平不祥。

李竹溪治一人,素虚,夏日多食冷果,病下痢,用温通,调脾胃治疗

【医案】

李竹溪治一人,素虚,夏日多食冷果,病下痢,用温通,调脾胃治疗

崔汝槐,年四十二岁,广东人,芫湖某店水客。

原因:

体质气虚,入夏多食瓜果,湿久化热,正不运邪,蕴结肠胃。湿热痢,《内经》名为肠鞯,后贤又名滞下。

证候:

痢下两旬,始则红白稠黏,继而转为黄积,腹痛下坠,饮食欠纳,形色索然,委顿殊甚。问有几时,曾服药否?答已两旬,出方一帙。简阅一过,纯趋温补一派,收效如何?答曰:红白已减,黄积复来,腹痛尤甚,且食减人疲。

诊断:

勘脉细滑,按之有力,脉证合参,气质虽惫,脉未动摇,仍主通之,勿为久痢之言所惑。

疗法:

通则不痛,因君干姜、川连,一开一降,臣以茯苓、半夏,化湿祛痰,佐以甘草、扁豆衣、谷芽、六曲,调和脾胃,导浊升清,使以滑石,通利水道,俾三焦之湿热,成得长驱而直决也。

处方:

泡淡干姜,小雅连五分(吴萸水炒),云茯苓,法半夏,水炙黑草,白扁豆衣(生),生谷芽,六和曲,西滑石(包煎),河水煎服两剂。

次诊:

前方两服,黄积减半,昔转淡黄且薄,腹痛亦微,小溲赤而且痛,是邪已化而下寻出路之征,奈中气式微,邪难速走,改以连理汤加味,培中泄邪。

次方:

西潞参(米炒),生于术,干姜,炙草,小川连五分,云茯苓,醋夏,方通草,河水煎,仍投两剂

三诊:

勘得黄积已止,左少腹仍形痛胀,溲短苔化,是湿流就下,热蓄膀胱,气机未化,改开太阳。

方:

桂心,云茯苓,猪苓,生茅术,建泽泻,小川连(吴萸炒),开水一杯为引。

河水煎滚,再下桂心,十余沸服。

四诊:

少腹痛蠲,溲长苔净,惟余薄白,膈上欠舒,自觉停痰,得谷嗳气,乃邪退而中枢升降未调也。改以治中,兼输升降。

四方:

西潞参(米炒),焦白术,云茯苓,炙草,广橘皮,佩兰叶,春砂仁,炒薏仁,老生姜,河水一大盏,煎服

效果:

四服纳谷渐强。胸次豁然矣。

本案引自(《重印全国名医验案类编》)。

【评析】

此案对崔氏的混热痢治疗记述颇详尽,辨证细致,论理精湛,处方用药合于法度,煎服考究,在稳准中求疗效,安全妥切,足资效法。

【痢疾简介】

痢疾是以痢下赤白脓血,腹痛,里急后重为临床特征。主要病因是外感时邪疫毒,内伤饮食不洁。病位在肠,与牌脾胃有密切关系。病机为湿热、疫毒、寒湿结于肠腑,气血壅滞,脂膜血络受损化为脓血,大肠传导失司,发为痢疾。暴痢多为实证,久痢多为虚证。实证以湿热痢多见,亦见于寒湿痢。而疫毒痢,因病势凶险,应及早救治。虚证又有阴虚剌痢和虚寒痢不同。若下痢不能进食,或入口即吐,又称噤口痢。对于口久迁延不愈的休息痢,因病情缠绵,往往形成虚实夹杂之势,宜采取综合措施,内外同治。痢疾的治疗,以初痢宜通,久痢宜涩,热痢宜清,寒痢宜温,寒热虛实夹杂者宜通涩兼施、温清并用,同时可配合外治灌肠之法,提高疗效。对具传染性的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应重在预防,控制传播。

【作者寄语】

如仍有疑问、体会,欢迎评论区留言、互动、交流,如有收获,欢迎点赞、转发、收藏,如果喜欢我的创作内容,欢迎关注我 @古今医案研读 ,每天都会为大家分享名家医案,如需了解中医基础知识可关注@梅小护科普 ,谢谢大家的耐心阅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7

标签:竹溪   脾胃   佩兰   谷芽   干姜   脓血   半夏   滑石   痢疾   茯苓   湿热   实证   名医   河水   夏日   中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