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房里的非洲鼓(2)韵律打鼓带领人手记

许多心理咨询相关书籍都在强调,心理治疗归根结底是在寻求改变,行动上的改变。带领情绪障碍患者打鼓两个星期以来,我似乎见证着这种变化的发生,并相信有更多的变化。

病房里的非洲鼓(2)--韵律打鼓带领人手记

第一天开始敲鼓的场景令我印象深刻又有些许沮丧。因为大家看起来都太不想参加这个活动。

有的老人是被护士“连哄带劝”才来的;

有的老人说自己不想做这个;

有的老人说自己是不可能学会的,甚至中途有人起身要离开。

所以结束之后,太多的不确定让我十分不安、茫然。

面对着不情不愿的老人,我该怎么去劝导?

面对着老人的负面反馈, 我该怎么去解释?

他们能坚持多久呢?

我又能坚持多久呢?

病房里的非洲鼓(2)--韵律打鼓带领人手记

第二天我咬着牙又走进了教室,接下来的场景令我出乎意料。

之前频繁想离开的奶奶竟然全程和大家一起练习;

之前说着“我什么都不会”的老爷爷表现竟然十分突出;

之前很内向的奶奶手法特别熟练,还很愿意帮助旁边的老人。

逐渐的,每个人给我的印象更加生动了起来,不再是十个穿着同样病号服的患者。

而是十个背后有着不同故事的人。

病房里的非洲鼓(2)--韵律打鼓带领人手记

两周的练习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赵奶奶,她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非要有交流的话,她会一直向医生抱怨说自己的睡眠是全病房最差的,自己什么也做不好。

但是两次活动之后,我发现她的乐感其实很强,不但手法很准确,而且能很快地学会复杂节拍,但似乎表扬她的时候,她还是会笑着摇摇头。

病房里的非洲鼓(2)--韵律打鼓带领人手记

在做家属访谈时,我了解到赵奶奶生病后似乎换了个人,曾经的她是那样活泼开朗、能歌善舞。

随着病房治疗的推进,第二周的时候,我开始有意识地请她进行一些互动和示范,这个过程中,我看到了“另一个”赵奶奶的影子。

有一次我教了一个稍微复杂的节拍,赵奶奶很快学会了,旁边李爷爷因为总是左手拍错而变得有些苦恼。

这时赵奶奶开口解释道:“每个人用手的习惯不同,大脑的一些结构有细微的区别,有的人很擅长左手,有的人左手就很不灵活。”

于是我顺着赵奶奶的话对李爷爷说:“不用着急的,每个人都不一样,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速度学会。” 说完李爷爷好像松了口气。

另一次,我邀请了赵奶奶现场想一段旋律让大家一起练习,她自然地打了五个拍子的节奏让大家一起练习,这让我倍感欣慰,因为这个邀请在一周前是被赵奶奶拒绝的。

当时她说“我不会,我是不可能想出来的

病房里的非洲鼓(2)--韵律打鼓带领人手记

病房里的非洲鼓(2)--韵律打鼓带领人手记

现在的我,已经开始期待未来的练习,我想起了欧文·亚隆先生对“此时此地” 的说法,不禁有些开心,当患者给治疗师的感觉不是无聊的时候,某种程度也说明了患者的变化。

变化发生的原因,并不是治疗师卓越的打鼓水平或者组员熟练的演奏能力,而是治疗师的照护的行为。

是关注每一个人的状态;

鼓励他们相信自己学习的能力;

及时指出大家的变化。

说到底其实都是琐碎的小事,是体谅乐感较差的奶奶,减缓学习的节奏;是告诉右手无力的爷爷,用左手拍也可以;

未来几周,我们计划进行更有目标性的学习——为一首简单的歌曲伴奏,我期待着和我的老伙伴们会有更好的合奏,也相信着这十个人的小组,能更好的辅助他们的康复。

基金支持:

1.上海市科普创新项目20DZ2311500/20DZ2304500

2.上海市第五轮公共卫生三年行动计划GWV-9.2

3.上海银杏老年公益基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2

标签:乐感   非洲   上海市   韵律   节拍   人手   病房   熟练   手法   左手   爷爷   患者   奶奶   场景   节奏   多久   印象   老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