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的脉,温病的舌!中医临床实战,看舌、脉哪个更重要?

伤寒的脉,温病的舌!中医临床实战,看舌、脉哪个更重要?

亿万苍生,人分九种,“九种体质”,关乎着一个人的健康与否。体质养生是基础、根本的养生方法,也是最真的养生理念。四代中医世家传人——效哥,从医二十余载,从诸多的临床案例中验证了“体质调理”和“体质重建”对一个人健康的重要性。效哥致力于体质养生、调理研究,专注于个体化体质辨识,以人为本,因人制宜,充分注重人的个体化差异,采取优化的、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帮助人通过体质重建和体质调理,不生病,少生病。

伤寒的脉,温病的舌!中医临床实战,看舌、脉哪个更重要?

望闻问切“伤寒的脉,温病的舌”!这是中医圈子的里的一句老话,能听到过这句江湖话的中医,恐怕最小的也得四十多岁了!


而现在中医的这个圈子,是网络时代,很多中医“神人”往往凭借着患者的“舌苔”照片,就能神奇的判断出“患者的丈母娘”有什么病,还能判断出患者家祖坟的风水如何?天啦噜!!!还能再神奇一些吗?大师,您给看看,我是隔壁老王,还是隔壁老王另有其人?


本文提要:

1、伤寒凭脉,温病凭舌!这是历史的进步,绝不是“门户之见”!

2、临床实战,舌脉哪个更重要?


1、伤寒凭脉,温病凭舌!这是历史的进步,绝不是“门户之见”!

社会,一直在进步,如同我们今天,买菜都可以扫码,如果你没有微信,说句难听的,菜都不好卖,真的,因为人家兜里没现金!


中医,也在进步,不进步,就彻底废了自己一身武功!


历史上能涌现出很多中医后起之秀,说白了,就是中医在进步,所以,记住,“进步”不是坏事,进步就是我们中医圈子最常说的一句“发扬”,只有继承,没有发扬,中医就会越做越小!


如果仲景先生再度重生,效哥相信先生一定会努力学习“中医温病学”,会学习钱乙先生的“脏腑辨证”,一定会对照李东垣和朱丹溪,来重新编写《伤寒杂病论》,一定会和王清任喝酒“话血瘀”!这才是一个高手该有的样子,因为, 从骨子里,仲景先生一定是“继承和发展”的楷模,


仲景先生的师父,默默无闻,如果仲景先生没有发扬他的师父的中医学术,又怎么会开天辟地的创出“六经辨证”的万世太平?所以,身为伤寒派弟子的诸位,请摒弃门户之见,出了你自己的圈子,就如同坐井观天的青蛙跳出了井口,

伤寒的脉,温病的舌!中医临床实战,看舌、脉哪个更重要?

伤寒的脉,千古第一,功不可没!

后世的二十八脉,说白了,定格于仲景先生,终止于仲景先生!两千年了,仲景先生当年397条条文中,有149条提到了脉象,占了所有篇幅的37.53%,总共提出的26种脉象!


王叔和先生的《脉经》又怎样?李时珍先生的《濒湖脉诀》又怎样?迄今为止,两千年了,我们的脉象只在仲景先生的基础上多了2种而已!


脉学的止步不前,其实也是中医的一种悲哀,临床所见,又何止二十八脉?当然,这里指的是单独的脉象,并非相兼脉,在效哥这种最平凡的中医这里,至少还有三种“二十八脉”之外的脉象!

伤寒的脉,温病的舌!中医临床实战,看舌、脉哪个更重要?

温病的舌,舌比脉快,无法凭脉时的最佳选择!

真正把舌诊作为诊断学最重要的诊断依据的贡献者,其实是温病八大家,也可以说,舌诊的真正成形是在明清时期,且与温病的发展密不可分!


和伤寒的“传变”比起来,温病的病情改变,更加凶险,传变也许就在一小时之内,往往威胁的都是“君主之官”!如果伤寒方都可有效的对付“温病”,请问,温病八大家哪位先生的“伤寒”水平低于目前的“伤寒大师”?他们不能从伤寒方中化出“温病治法”,诸君又凭什么认为自己可以超越“温病八大家”的“伤寒水平”?


没有一种脉象比舌像体现病情的变化更快!

伤寒的脉,温病的舌!中医临床实战,看舌、脉哪个更重要?

《伤寒论》提到的舌诊范畴,只有七条,比重不超过1.76%,这和伤寒的脉诊比起来,完全可以忽略!而且,描述文字无外乎“舌燥、白胎、胎滑”等!


《伤寒论》的舌诊范畴,只不过是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黄帝内经》之前,中医从无舌诊内容,《黄帝内经》中的舌诊涉及到“临床”范畴只不过包括“舌卷、舌上黄、舌干、舌本强、舌萎、舌焦、舌本烂”等而已,


至于作为《黄帝内经》的补充的《难经》中,对于舌诊更是只字未提,


至于后世《敖氏伤寒金镜录》、《伤寒舌鉴》才是后世对于《伤寒论》最有利的舌诊补充!


叶天士先生《外感温热篇》37条条文中,从第1至26条均是从舌诊给予处方治疗,通篇之中,舌诊的条文占到了多少比例,大家心里没数吗?

伤寒的脉,温病的舌!中医临床实战,看舌、脉哪个更重要?

到了清代,代表着中国“舌诊”最高成就的杨云峰所著的《临证验舌法》给出了最好的答案,“凡内外杂证,亦无一不呈其形,著其色於舌。......据舌以分虚实,而虚实不爽焉﹔据舌以分阴阳,而阴阳不谬焉﹔据舌以分脏腑,配主方,而脏腑不差,主方不误焉﹔危急疑难之顷,往往无证可参,脉无可按,而唯以舌为凭,妇女幼稚之病,往往闻之无息,问之无声,而惟有舌可验。


看到了么,自古有“舍脉从症”之说,断无“舍舌从症”之理!


譬如现代,如糖尿病、高血压病、乙肝大三阳等病,往往没有“任何症状”,也没有任何“病脉”,但,舌像上却可以反映出“病因、病机、病位”等关键性的问题,


伤寒的脉,因为那个年代,舌诊并没有蓬勃发展,


温病的舌,因为那个年代,脉诊反应病情变化并不及时,耽误了很多患者的生命,


都是有历史因素在里面,所以,谁也没错,一切都是当下最好的选择,无可替代,


迄今为止,还有很多姑娘,摸脉随便,看舌头,依旧羞涩,不肯轻启朱唇,如何解?

伤寒的脉,温病的舌!中医临床实战,看舌、脉哪个更重要?

2、临床实战,舌脉哪个更重要?

答案是,舌脉都重要!这与前文并不矛盾!


我们鼓励大家“认知”真正的舌脉,而不是虚幻的舌脉!


现在很多骗子披着“中医”的外皮,动辄能从“患者的舌苔照片”看出对方丈母娘和小姨子的病情,这岂不成了玩笑?你还真别笑,这种荒唐的案例举不胜举,而且都是真实发生!


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古人说得多好,四诊合参,


所以,为了更加精准的把握病情,就不要给自己打个“伤寒的脉”,或是“温病的舌”的标签,管他什么舌啊脉啊,我们要的的是“精准的诊断”,能“合参”的情况下,干嘛非要做个取舍?


黑猫白猫不重要,谁能治好病人的病,谁才具有存活下去的理由!


历史,永远在淘汰一些不符合发展规律的东西,比如钻木取火(已被打火机取代)、比如坐上毛驴去拉萨(已被动车取代)、比如烽火台(已被微信取代),舌脉之争,其实是门户之见,摒弃了门户,治好你对面的大妈,比什么都强!

伤寒的脉,温病的舌!中医临床实战,看舌、脉哪个更重要?


王致效,副教授,四代中医世家,祖籍山东高密,曾祖是民国时期黑龙江四大名医王守典,祖父王明先是海伦名医。

现为中医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师从国务院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专家梁贻俊教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梁贻俊工作室传承人,先后在北京*东钓鱼台炎黄国医馆、太申祥和健康产业集团太医馆出诊20余年。

先后跟随首批国家级名老专家梁贻俊教授、肝病泰斗谢子恒教授、肺病泰斗方和谦教授、消化道疾*病专家徐振盛教授、北*京“小儿王”宋祚民教授、脾胃病专家危北海教授、肾病专家杨大绮教授等学习。

伤寒的脉,温病的舌!中医临床实战,看舌、脉哪个更重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伤寒   黄帝内经   门户之见   中医   脉象   伤寒论   脏腑   后世   体质   病情   实战   患者   教授   圈子   专家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