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黄有生熟之分,生地黄本非纯白,它的3大功效你知道吗?

六味地黄丸的名声响当当,大多数人也因此对地黄这个中药十分耳熟,地位几乎可以与东北三宝之一的人参相媲美。也因为六味地黄丸这个复方的补肾作用显著,许多人可能都把地黄当做一个单纯的补药了,谁能想得到呢,地黄有生熟之分,生地黄的名字就莫名其妙地躺在清热药栏目下面,而熟地黄才是更为纯正的补血之品,可想而知,炮制之法对于中药的性味功效改变是很大的。

其实生地黄不是纯白的,玄参科植物地黄的块根色泽红黄,特别是新鲜出土的更是明显,因这颜色世人才取名为地黄的。鲜品洗净可直接入药,晒干也可,九蒸九晒更可,不过鲜用者习惯称为“鲜地黄”或“生地黄”,晒干的习惯称为“生地黄”或“干地黄”[1],九蒸九晒之后的自然就是熟地黄了。

地黄鲜品和晒干的性味相同,都味甘、苦,气寒,味甘能补,甘寒而能养阴,生地黄是养阴的常用之品,自张仲景时代到明清温病盛行时都是医家常常使用的中药。并且地黄既能补诸脏之阴,如心、肝、肾经等,还能凉血,故归心、肝、肾经。

生地黄性寒,善入血分,有三大功效,即凉血、养阴、止血[1][2],但很多人却不知道。

1.清热凉血

地黄有生熟之分,生地黄本非纯白,它的3大功效你知道吗?

生地黄凉血作用特佳,是凉血第一药,主治血热证,包括温病热邪入里较深(在营血分)和杂病血热。温病热入营分,多见发热常夜间加重、口干明显、舌红无苔等症状,治疗时常用生地黄与玄参、金银花等同用(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曾记载),如清营汤;若是热邪更深已入血分,常多见患者有神昏、舌绛红、甚有异常出血(如吐血、便血等)、斑疹紫暗等症状,常以生地黄配伍水牛角、赤芍药、牡丹皮等药,如凉血地黄汤。杂病血热则是没有明显的外邪侵袭人体却有发病,这种情况一般多机体虚实夹杂,如皮肤疾患中银屑病、湿疹等病程较久、病情反复,常有气血郁滞化火,若有血热之象医家多会选用生地黄加入复方当中,以使热清血宁。

2.凉血止血

地黄有生熟之分,生地黄本非纯白,它的3大功效你知道吗?

《药性论》指出,生地黄“主吐血不止”,张仲景也常应用生地黄于出血病症中获效,细究其理,乃是可凉血而后止血,消除了出血的动因而获得了血止的效果。生用、炒炭都有此效,不过炒炭之后止血的效果更明显,因为炒炭后药性偏收涩更具收敛之力。因为中医复方的使用,诸药协作使得生地黄的止血范围变得更广一些,如四生丸可治血热妄行所致吐血、衄血(流鼻血);黄土汤可治脾胃虚寒之消化道出血;小蓟饮子可治血热妄行所致尿血等等数不胜数。

3.养阴生津

地黄有生熟之分,生地黄本非纯白,它的3大功效你知道吗?

生地黄虽然不属于养阴药,但养阴作用极强且使用范围相当广,尤其是鲜地黄,没有晒干的它本身汁液就很丰富,若是主要用地黄的养阴生津作用,古代医家多采用鲜品,且用量较大,近如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就是如此,内有诸多详尽病例。若是阴虚内热,骨蒸潮热,可与知母、地骨皮等同用;若是温病后期有夜热早凉伴口渴这种余热未清津液有伤之象,可与青蒿、鳖甲等药同用;若是阴虚肠燥便秘明显,可使用大名鼎鼎的增液汤,内有生地黄、玄参、麦冬,增水行舟大便易出。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生地黄性寒且滋腻,内有水湿之人忌用,病情需要的话量也不会大的没边,最多就在10~15克间,如果是新鲜的地黄,汁水占比较多,剂量就在12~30克之间。又因为生地黄润肠通便的作用明显,所以大便稀溏的人也需要慎用。熟地黄也是如此,医家为了减少滋腻对气机的影响常常在方中加入砂仁等行气药,或是将熟地黄与砂仁拌炒。气以通为顺,保持脏腑气机运化正常就是最好的养生方法。

参考文献:

[1]王建,王诗源.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

[2]凌一揆.中药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本文由“本草世界”新媒体独家出品,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徐长青,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1

标签:生地黄   地黄   机运   熟地黄   玄参   砂仁   医家   中药学   生津   药性   复方   大便   功效   晒干   中药   作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