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味地黄丸·列传

这是个横跨两千年中华史的故事,杏林画卷徐徐展开,有星河,也有沧海。

两千年前 | 肾气丸

六味地黄丸·列传

两千年前,有名医崔氏创“崔氏八味丸”。至汉代,医圣张仲景把“崔氏八味丸”收载入《金匮要略》,又取别名为“肾气丸”,使此名方不至流失。


宋代 | 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列传

到了宋代,钱乙将“崔氏八味丸”中附子、桂枝二味药减去,并将干地黄改为熟地黄,乃成传世之方——六味地黄丸。小小改动,能有如此造化,这背后的乾坤要从六味地黄丸的诞生说起。

钱乙,是北宋御医,屡救皇亲贵族于危重,曾凭一味黄土救太子。由于医术精妙,一路加官晋爵,官至太医丞。《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更称“钱乙幼科冠绝一代”。当时,他初露锋芒,便名声大噪,有着锦绣前途,为人所眼红。一日,钱乙正坐堂行医,有位大夫带了一个钱乙开的方子前来“讨教”。他略带嘲讽地问道:“钱太医,张仲景《金匮要略》中崔氏八味丸的处方,您怕是没有记牢。这方子里好像少开了两味药。”钱乙笑了笑说:“崔氏八味丸这个方子,是给大人用的。我这个方子救治的是小孩儿,小孩子阳气足,身体里本来就容易生热,我认为可以减去桂枝、附子这两味温热性质的药,免得孩子吃了上火。”这大夫铩羽而归。在旁跟诊的弟子则心念一动,赶紧把这个方子以及老师的话记下来。但钱乙将此方载入《小儿药证直诀》之时,将其唤作“地黄丸”,并不叫“六味地黄丸”。


明代 | 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列传

直到明代,医家薛己在其著作《正体类要》中正式将此方改名为“六味地黄丸”,这一耳熟能详的名称才得以流传并沿用至今。

六味地黄丸乃经世良药,薛己加“六味”二字,也是煞费苦心,这背后共有三层寓意。第一层:表明方中有药物六种。第二层:传统中医理论将中药分为六味:苦酸甘咸辛淡,用来代表药物的性质。而六味地黄丸中,地黄味苦、泽泻味咸、萸肉味酸、丹皮味辛、山药味甘、茯苓味淡,“六味”俱全。第三层:“六”在中国文化中为阴数,六味地黄丸为纯补肾阴之剂,用“六”字冠其名以示其滋阴疗效确切。

在这朝代更替中,“六味地黄丸”从最初用来治疗儿科疾病, 到元代,开始用于成人疾病治疗。至清朝,应用领域更是拓展到内、外、妇 、儿 、五官等各科,涉及病症已达40余种。

走过历史千年,六味地黄丸已不仅是中药方剂,更是古老中华文明的一个符号。中医药传统文化,从来都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3

标签:熟地黄   泽泻   金匮要略   皇亲   附子   桂枝   方子   地黄   列传   太医   宋代   明代   药物   中药   中华文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