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马拉河出现神秘现象,河内出现大量死鱼,研究发现是河马害的

笔者 东邪

在非洲,河流是所有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地方,人类的生存同样离不开河流。肯尼亚与坦桑尼亚之间有一条名为马拉河的河流穿过,它起源于肯尼亚多雨山区,因此旱季出现它也不会断流。但到了每年的雨季,河流下游的非洲人发现河流水平面不仅上升了几十厘米,而且还出现了许多死鱼,几乎每年都会出现这种情况。

非洲马拉河出现神秘现象,河内出现大量死鱼,研究发现是河马害的

这些鱼类死亡的原因是什么?是人为投毒导致,还是自然因素导致?来自美国的生态学家阿曼达·苏巴鲁斯基从2011年就开始关注马拉河的生态环境情况,他与夫人经过多年的调查,最终确定了导致马拉河下游雨季出现大量死鱼的罪魁祸首就是河马。那么河马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它们做了什么事导致大规模鱼类死亡?

河马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

非洲大陆上从来不缺乏体型庞大的野生动物,例如陆地体型最大动物非洲象、其次是犀牛,而河马应该能排到第三的位置。成年河马的体长在2~5米之间,肩高1.5米左右,体重在1.3~3.2吨之间,一只河马站在一个成年人面前犹如一辆小型汽车。河马的躯体粗圆,四肢短粗,头比较大,眼睛和耳朵比较小。

非洲马拉河出现神秘现象,河内出现大量死鱼,研究发现是河马害的

河马的嘴巴是一大特色,不仅长得大,而且可以张开大约90°的角度。河马主要分布在非洲热带水草丰富的地方,一天大部分时间都待在水中,这样不仅能让它们避免太阳光的直晒,还能驱赶蚊虫和体表的寄生虫。如果长时间待在太阳底下,河马的体表还会分泌出一种接近粉红色的油脂,该油脂可以防止过多紫外线的照射所造成的伤害。

非洲马拉河出现神秘现象,河内出现大量死鱼,研究发现是河马害的

河马是群居性动物,活动或休息都喜欢成群结队。一个河马群通常有5~30个成员,领队的一般是雌河马。无论是雨季还是旱季,河马大部分时间都喜欢浸泡在水中,一天可以待上16个小时左右。河马的进食量惊人,一天可以吃到200公斤的草类食物。当然,河马吃得多,拉得也多,据统计一只河马一年在非洲自然水域中排放的粪便高达6万多公斤。

非洲马拉河出现神秘现象,河内出现大量死鱼,研究发现是河马害的

大量的河马粪便就是导致马拉河下游出现大量死鱼的原因,因为河马的粪便中含有碳、氮等化学元素,这些是藻类植物和浮游生物喜欢的食物,因此导致藻类植物和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不仅如此,河马粪便中还存在许多食物残渣,这些残渣进入水域中会助长微生物的繁殖。

为什么河马粪便会导致大量鱼类死亡?

阿曼达夫妇在研究马拉河生态环境问题时还发现,这条河基本到了旱季才会出现大量死鱼,雨季基本不会出现,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因为雨季来临河流的流动量以及流动速度大大提高,一方面可以及时地将河马的粪便带走,一方面可以容纳更多水生生物的生存,从而提高河流分解河马粪便的能力。

非洲马拉河出现神秘现象,河内出现大量死鱼,研究发现是河马害的

实际上马拉河中有不少水生生物是靠河马粪便维生的,有些直接从粪便中获取营养物质,有些通过间接的方式。雨季过去后旱季来临,马拉河的水位下降,河中能够“消化”河马粪便的生物大大减少,而河马数量并没有减少,这意味着河马粪便的分泌也没有减少,这就导致大量粪便排泄到马拉河中,导致水体出现严重污染。

非洲马拉河出现神秘现象,河内出现大量死鱼,研究发现是河马害的

除了污染水质之外,阿曼达夫妇还发现水中的微生物分泌河马粪便需要大量氧气,这直接导致水中的鱼类出现严重缺氧,最终窒息而死。因此每年旱季来临,马拉河的中下游流域都会出现鱼类死亡现象,中游的死鱼被河水带到下游,经过一段时间的堆积就形成了下游大规模死鱼的现象。

总结

可能你会问,既然河马在河中排便导致大量鱼类死亡,那为什么马拉河的生态还没有崩溃呢?这就是大自然的奇妙之处,在没有人为因素的干扰下,绝大多数生态系统都能维持相对平衡和稳定。旱季的马拉河虽然出现大量死鱼,但它们也为其他水生生物提供丰富的食物,支撑它们度过旱季。

非洲马拉河出现神秘现象,河内出现大量死鱼,研究发现是河马害的

同时,动物的遗体经过微生物的分解,构成物质重新回到自然环境中,为下一次孕育生命做准备。大自然就是如此神奇,表面上看似充满死亡气息的画面,其实也是在为下一次生命的诞生做准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7

标签:非洲   河马   河内   肯尼亚   藻类植物   马拉   旱季   粪便   鱼类   微生物   下游   雨季   河流   河中   水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