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梅丸治疗胆囊炎


乌梅丸治疗胆囊炎

慢性胆囊炎、胆石症系消化系统的常见病。两者互为因果,常常同时存在。以右胁胀痛、痛引肩背、反复发作为特征。其因多为肝胆气滞,肝胃不和或湿热壅阻,其治不外疏肝、和胃及利湿。


慢性胆囊炎


慢性胆囊炎、胆石症系消化系统的常见病。两者互为因果,常常同时存在。以右胁胀痛、痛引肩背、反复发作为特征。中医无此病名,但《景岳全书》曰:“胁痛之病,本属肝胆二经,以二经之脉皆循胁肋故也”,所以可归于“胁痛”范畴。其因多为肝胆气滞,肝胃不和或湿热壅阻,其治不外疏肝、和胃及利湿。


先师认为,胆囊炎、胆石症脾胃虚弱,肝胆寒湿者并不少见,而且往往寒热错杂,虚实兼之,症情复杂,治疗棘手。临证时要谨慎辨别,如见面白、苔润、脉沉不数,纵有湿热的表现也可投服《伤寒论》乌梅丸全方易汤,常有奇效,此乃经方妙用矣。


55岁


反复发作右上腹痛4年,于4月30日来院诊治。


患者经常有发作性右上腹痛,发作时疼痛放射至右肩部。共发作2次,其中有几次伴有发热、黄疸及呕吐。年初起胁痛发作频繁,1月份发作1次,2月份发作3次,3月份发作5次,至4月份发作9次,一般受凉及劳累后容易诱发,发作与饮食关系不明显,在某医院确诊为“慢性胆囊急性发作,胆石症”。平时经常腹胀,食欲不振,大便溏薄,睡眠不佳,曾用西药治疗4个月,不能控制发作。


检查:身体肥胖,面色晄白,无黄疸,右上腹轻度压痛,反跳痛(-),莫菲征(士),胆囊未触及,肝可触及边缘,苔白腻,根部淡黄,脉沉细。


诊断:慢性胆囊炎、胆石症。


辨证:脾胃虚寒,肝胆湿热。


治法:健脾散寒,清肝化湿。


处方:制附片9g(先煎30分钟),细辛1.2g,肉桂3g,干姜片4.5g,川花椒3g,川黄连1.8g,黄柏4.5g,潞党参6g,当归4.5g,大乌梅2枚。


结果:上方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共服10天,自觉上腹部有发热感,但得热则舒,胁痛未曾发作。后改为2天1剂,20天后上腹压痛及腹胀均消失,食欲转佳。以后每2日服药1剂,连服6个月,胁痛一直未发作。2月右上腹疼又发作1次,并伴呕吐,仍服原方3剂,痛及呕吐即止。


按:本例4年中胁痛反复发作,并伴发热。呕吐及黄疸系肝胆湿热之证。嗣后胁痛发作常以受凉及劳累为诱因,平时腹胀纳呆,便溏失眠,苔薄白,脉沉细,均属脾胃虚寒,湿邪寒化,中阻脾运。构成寒热错杂之证。先师一面健脾散寒,一面清肝化湿,寒热兼用,攻补结合,投以《伤寒论》厥阴篇之乌梅丸,重用热药,轻佐凉药,并改为汤剂。药后第4天胁痛即见解,服药20剂左右胁痛腹胀即消失,食欲转佳。凡寒热交错、虚实并见之证,先师常以乌梅汤全方为治,只要掌握面白、苔腻而不燥、脉弦而不数的指征,屡投屡效,实为经方新用。

每日一文,陪伴中医人成长

请关注公众号 药之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1

标签:乌梅   胆囊炎   黄柏   伤寒论   先师   压痛   寒热   黄疸   脾胃   胆囊   湿热   消化系统   肝胆   虚实   常见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