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外科医生的8个经方应用案


急诊外科医生的8个经方应用案

众所周知,仲师的方子短小精悍,若运用得当,常有覆杯而愈的惊喜。以下几则小案是笔者在急诊外科日常工作中遇到的案例,分享给书友,求不吝指正。

案一:

女,16岁,就诊时间3-15。主诉:大便不通伴腹胀腹痛4天。体形偏瘦,面部散在痤疮,就诊前4天出现大便不通,腹胀,时有腹痛,进食后即恶心、呕吐,他医诊为肠梗阻,予输液、灌肠治疗,但灌肠后大便仍不能排出,另诉日常怕冷,疲劳乏力,手脚凉,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弱。

分析:怕冷、乏力、手脚凉、脉沉弱,太阴少阴合病,脾肾阳虚,脾失健运则腹胀腹痛、大便不通,肾阳不足则乏力肢冷,予四逆汤温肾健脾;食后即吐,面部散在痤疮,胃腑不通,内有郁热,大黄甘草汤证。

处方:四逆汤合大黄甘草汤,3剂。

干姜12g,炙甘草12g,制附子10g(先煎40分钟),大黄10g。

当天傍晚服药1次,次日呕吐止,大便通,腹胀腹痛消失,3剂服完,大便恢复正常,随访无异常。

案二:

男,39岁,就诊时间4-24。主诉:慢性胃脘疼痛。体形瘦弱,多年慢性胃痛,寒凉、辛辣刺激皆可加重,就诊前发作频繁,进食后容易打嗝,大便稀溏,舌质淡,苔薄白,右脉浮大,重按无力,左脉沉弦。

分析: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病人舌淡,苔薄白,不耐寒凉,自下利,太阴里寒证,理中汤对应之;胃痛日久,久病必虚,脉浮大无力,里虚证,小建中汤对应之。无饴糖,以红糖代替,加山药健脾。

处方:小建中汤、理中汤加味,5剂。

方:桂枝15g,白芍30g,炙甘草10g,大枣15g,干姜10g,白术15g,党参15g,山药15g,加红糖两勺代饴糖。

药后胃痛消失,大便渐成形,建议继服5剂巩固疗效。

案三:

女,35岁,微信问诊时间4-17。身体状况良好,问诊前感冒1天,头昏身沉,疲劳乏力,鼻酸、喷嚏、清涕,口不干不渴,自服小青龙颗粒鼻涕略减轻,舌质淡,苔白润,脉象缺。

分析:寒邪直中少阴,元阳已伤,故身疲乏力,浊阴上逆清窍,故头昏沉、鼻流清涕。

处方:麻黄附子细辛汤合吴茱萸汤,1剂。

方:麻黄8g,细辛6g,制附子8g(先煎30分钟),吴茱萸8g,党参15g,大枣10g,川芎10g,甘草10g。

药后症状全消。

案四:

男,11岁,就诊时间4-30。主诉:腹痛、腹泻5天。5天前开始出现脐周疼痛,伴有腹泻,大便粘滞,余无明显不适,前医担心阑尾炎,予CT、血常规等检查,无明显异常。脉弦,舌淡红,苔薄黄微腻。

腹诊:中度弹力,双侧腹直肌紧张,双下腹均有压痛。

分析:大便粘滞,脉弦、苔黄腻,少阳疏泄不利,邪热内迫肠胃;腹痛,腹直肌紧张,芍药甘草汤证。符合大论第172条所述: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遂与黄芩汤,3剂。

方:黄芩10g,白芍20g,甘草10g,大枣15g。

次日微信反馈,服药一剂,大便成形,腹痛基本消失。

案五:

女,3岁,就诊时间4-25。主诉:颈部不敢活动2小时。孩子家长诉早晨起床后,脖子不敢活动,就诊时孩子俯在妈妈怀里,脖子僵直、疼痛不敢转动,舌脉无异常发现。孩子家长担心颈椎有问题,要求CT检查,我考虑是一侧胸锁乳突肌痉挛所致,劝她先试试中药,予芍药甘草汤加味(白芍20g,甘草10g,丹参5g)1剂,药后症状消失。

在急诊外科,芍药甘草汤是使用非常频繁的一个处方,尤其是骨骼肌、平滑肌的痉挛性疼痛,常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同事的孩子,4岁,不明原因腿痛,西医检查无果,喝上这个小方腿痛立止。

案六:

女,48岁,就诊时情绪焦虑,胸中疼痛,咽部异物感,面部、四肢水肿,口干不欲饮水,食欲一般,小便少,疲劳,脉沉,舌质淡,苔薄白微腻。

腹诊:心下膨满。

分析:本病起于情志不遂,脾胃升降失常,则疲劳、不欲饮食,痰液凝聚,聚于咽,则咽部异物感,聚于四肢则肢体肿胀,聚于肠胃则口干不欲饮水、小便不利。

处方:半夏厚朴汤,7剂

姜半夏15g,生姜15g,厚朴10g,苏叶10g,茯苓15g。

药后诸症大减,继予7剂巩固疗效。

案七:

朋友早晨吃药(胶囊)的时候,一下子把嗓子卡住了,后来药虽然咽下去了,但嗓子疼痛难忍,并且能吐出少量血丝,跟我说话的时候,一直在用手按揉咽部。余无明显不适,舌脉亦无明显异常。

突然想到汉方名家大冢敬节先生用栀子豉汤治疗食道烫伤疼痛的案例,病因虽不同,但病机相似,皆为邪热蕴结心胸不解所致,遂予栀子豉汤一剂,栀子10g,淡豆豉15g,嘱分两次服用,中午告知,服完一次,症状已完全皆失。

案八:

男,52岁, 因剧烈腹痛2小时就诊。一般情况:2小时前突感剧烈腹痛,冷汗淋漓,任何体位不能缓解,口干燥,略口苦,手足湿冷,无胸闷心慌,频频如厕而无便(问诊期间如厕3次),小便色深,无灼热刺痛感,舌淡苔黄厚湿润,双脉弦紧。

腹诊:腹部膨满,肌力中度以上,心下痞满,双侧腹肌紧张拘挛,左侧脐旁强烈压痛。

方证分析:疼痛为主证,且腹诊双侧腹直肌痉挛、紧张、脐旁强烈压痛,芍药甘草汤对其证;口干略苦、尿赤、腹痛、大便不通、脉弦紧,寒热内结,腑气不通,大黄附子汤对其证。因病人疼痛剧烈,予芍药甘草汤合大黄附子汤1剂,嘱如果不缓解,立即返院进一步检查治疗。

方:大黄10g,细辛6g,制附子10g,白芍30g,赤芍30g,甘草10g。

2小时候后微信回馈,服药1次,大便通,疼痛全消,嘱尽服余剂,不适随诊。

这个病案已经很长时间,因当时病人疼痛剧烈所以印象深刻,后来回访病人没有任何不适,直到现在也不知道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导致了那么剧烈的疼痛,结石?肠痉挛?肠粘膜急性血栓……

从中医角度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急症重症宗仲景,有是证,用是方,这是最重要的。

每日一文,陪伴中医人成长

请关注公众号 药之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1

标签:建中   细辛   附子   压痛   白芍   太阴   芍药   栀子   大黄   甘草   乏力   急诊   处方   大便   剧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