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治疗首先是降尿酸,所以尿酸是痛风最大的“元凶”吗?

有人将“尿酸”称为痛风最大的“元凶”。但是尿酸是人体内特有的天然水溶性氧化剂,可能也是人类较其他牲畜更为长寿,且罹患与老化相关的肿瘤较少的原因之一。

这倒并不是说我在为尿酸辩白。人和高级灵长类动物在进化过程中,确实把能够将尿酸进一步分解为更小分子的酶给“丢掉”了,所以人体内尿酸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物种如兔、狗、牛、马等,这是一种进化的表现。

但是痛风作为以高尿酸血症为基础的关节炎,又和“尿酸”脱离不了关系,而且对痛风的治疗上,医生都在强调“降尿酸”——那么看来还真是尿酸引起的?包括痛风石作为尿酸盐沉积在关节长出的“结节”,也需要对尿酸进行溶解。

这样看来,似乎就有些悖论。也好,就让我们今天来抽丝剥茧找找痛风最大的元凶是什么吧!

正常人体内的尿酸是怎么回事?

尿酸,是人体内细胞代谢及饮食中嘌呤核苷酸的最终代谢产物。首先,细胞中搞得嘌呤核苷酸在核苷酸酶的作用下水解成核苷,核苷经过核苷磷酸化酶的作用,分解成自由碱基和1-磷酸核糖。嘌呤既可以参加核苷酸的补救合成,又可以进一步分解。腺苷脱氨酸酶将腺苷脱氨生成次黄嘌呤,后者在黄嘌呤氧化酶的作用下氧化分解生成尿酸;鸟苷酸生成鸟嘌呤,后者转化为黄嘌呤,最后也生成尿酸,排出体外。


痛风治疗首先是降尿酸,所以尿酸是痛风最大的“元凶”吗?

尿酸合成的过程

正常人体内尿酸总量(尿酸池)平均约为1200mg,其中60%参与代谢,健康人体每天产生尿酸约700mg,其中80%为内源性生成,20%来源于富含嘌呤的食物。产生的尿酸中2/3(约500mg)经肾排泄,其余1/3(约200mg)在肠道经细菌分解或皮肤汗腺等排出(肾外排泄途径)。

痛风治疗首先是降尿酸,所以尿酸是痛风最大的“元凶”吗?

尿酸池的工作原理

健康人体内血尿酸水平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维持稳定的尿酸水平,涉及尿酸生成、吸收、排泄和分解等过程。

尿酸为弱酸,人体内的尿酸主要是以游离尿酸盐(尿酸钠)的形式存在。血中尿酸的生理溶解在37℃时为7.0mg/dl(420μmol/L)。超过溶解度达到饱和时,易形成针状或不定形的结晶析出,沉积于除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的任何组织中,特别是关节滑囊、软骨、骨质、肾或皮下等。

尿酸主要经肾排出,经过肾小球滤出(几乎100%),近端肾小管重吸收和肾小管分泌和再吸收过程,总排泄量占滤过的6%~10%。排泄量与尿酸在尿中的溶解度有着直接关系。低温或酸性环境下,可以使尿酸的溶解度下降。

痛风治疗首先是降尿酸,所以尿酸是痛风最大的“元凶”吗?

肾脏对尿酸的吸收与排泄

此处应该敲黑板:以前认为,尿酸在人体内没有生理功能,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尿酸具有以下功能:

也就是说,其实“尿酸”本身并不是痛风最大的“元凶”,它所具有的功能让它其实有些无辜。那么谁才是“真凶”呢?

痛风治疗首先是降尿酸,所以尿酸是痛风最大的“元凶”吗?

尿酸盐结晶在血管中沉积

痛风是怎么由尿酸“炼成”的?

痛风的定义是由于长期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引起的一组异质性、代谢性疾病,临床表现为高尿酸血症、反复发作的急性关节炎、慢性关节肿胀、痛风石,可累及肾引起肾病,发生尿酸盐肾病、尿酸性尿路结石等。

而高尿酸血症是痛风的生化基础。没有高尿酸血症,也就没有痛风。高尿酸血症是指正常嘌呤饮食状态下,非同日两次空腹血尿酸水平>7.0mg/dl(420μmol/L)即成为高尿酸血症。

血液中尿酸的浓度取决于尿酸生成和排泄之间的平衡,嘌呤合成代谢增强,尿酸产生过多和(或)尿酸排泄减少均可引发高尿酸血症。

根据尿酸排泄的正常值范围在0.48~0.51mg/(kg·h),高尿酸血症的病理生理分类如下:

痛风治疗首先是降尿酸,所以尿酸是痛风最大的“元凶”吗?

高尿酸血症的三种类型

从高尿酸血症的病理生理分类和原因探讨,我们可以得知确实“痛风”确实不是“尿酸”的错,如果让尿酸自己辩解的话,它应该会这样说:

“不是我不愿意出去,而是我出不去,要么我的‘兄弟姐妹’太多,要么我的路不通。还有本来是因为先天性酶缺陷和尿酸盐转运蛋白异常导致的,也不能怪我啊!”

确实“尿酸”显得有些无辜,被“当枪使”了。

高尿酸血症不一定有临床症状,在体内贮积超过一定数量才会引起痛风性关节炎的发作。也就是说痛风不是一日形成的,而是日积月累尿酸池不断扩大。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病过程包括这三个阶段:

痛风治疗首先是降尿酸,所以尿酸是痛风最大的“元凶”吗?

痛风的发作过程

也就是说,尿酸钠晶体的沉积导致了急性痛风的发作。尿酸钠晶体是尿酸钠分子聚集而成的。作为痛风性关节炎的致病因子,它也显得很无辜。因为其形成受到了血尿酸水平、温度、pH值及局部生物大分子的影响。

尿酸以尿酸钠的形式运输,当正常生理情况下pH值7.4,温度37℃,其溶解度为381μmol/L(6.4mg/dl),在血中的饱和度为420μmol/L(7mg/dl).如果血尿酸水平长期持续超过这个饱和点,就容易在关节及其周围组织中形成尿酸钠晶体。

如此长的分析,只是想表明,痛风最大的元凶并不是“尿酸”,而是包括遗传因素在内的多种因素共同造成的。尿酸只是成为了“替罪羊”,毕竟治疗痛风主要还是在于降尿酸。

痛风治疗首先是降尿酸,所以尿酸是痛风最大的“元凶”吗?

痛风性关节炎发作的原因

痛风石可以被溶解,但需要时间

痛风石是痛风的特征性损害之一,肉眼可见的痛风石形成是痛风病程转慢性的标志之一。发生痛风石不一定要有痛风的发作,只要血尿酸够高,尿酸盐能在组织间结晶析出,就有痛风石的形成。

一般情况下,正常人的血尿酸最大饱和浓度为420μmmol/L,当高尿酸血症及痛风患者在长期控制和治疗后仍然大于这个数,大量的尿酸盐会从血液中析出;而血尿酸持续大于535.21μmmol/L,50%以上的患者会出现痛风石;痛风石患者中,有20%的人并发泌尿系统结石,血尿酸的浓度越高,持续时间越长,痛风石的发生概率也就越高,痛风可能出现的伴发疾病也越多。

痛风治疗首先是降尿酸,所以尿酸是痛风最大的“元凶”吗?

双能CT下痛风石的关节表现

痛风石形成时间为3~42年,平均时间大多出现在初次痛风发作的11年左右。但最近5年的研究发现47%的痛风病程小于8年,5~20年的痛风患者痛风石发病率为55%,病程小于5年发生痛风石的发病率为10%。未积极治疗的高尿酸血症患者也会有痛风石。

目前尚无使痛风石短期内迅速溶解的药物。如果痛风结节形成的时间短,痛风石的质地软,当也尿酸浓度维持在小于297.5μmol/L时,直径小于1.5cm的痛风结节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吸收溶解,需要持续用药大于5年时间。由于痛风石所在的位置供血不足,很难达到有效的血药浓度,药物溶解痛风石的有效率仅仅为40%左右。

在临床上,需要根据痛风石不同的病情和病期进行针对性处理,选择最佳治疗方案。当下对于痛风石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痛风治疗首先是降尿酸,所以尿酸是痛风最大的“元凶”吗?

痛风患者多喝水少喝酒和饮料

痛风治疗首先是降尿酸,所以尿酸是痛风最大的“元凶”吗?

降尿酸药物的使用

痛风治疗首先是降尿酸,所以尿酸是痛风最大的“元凶”吗?

针刀镜下痛风石治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2

标签:尿酸   次黄嘌呤   痛风   肾小管   溶解度   核苷酸   嘌呤   核糖   元凶   关节炎   晶体   关节   人体内   药物   患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