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大帝的野望:冲向印度洋

彼得大帝的野望:冲向印度洋

穿越古今,纵横万里,洞悉纷繁世事,坐观风云激荡400年,为你解析大国之间博弈的底层逻辑,欣赏历史长河的波光谲异。

彼得大帝的野望就是暂时放弃在远东地区夺取太平洋出海口,收缩力量于西线,卧薪尝胆,十年积蓄,十年教训,一举打倒瑞典在波罗的海的霸权,夺取波罗的海沿岸的出海口。为了积蓄力量达成这个战略目的,彼得大帝是厉行国内改革。鼓励工商业发展,改革军事,建立海军。并且从1695年开始在俄罗斯的南线发起了针对土耳其的一系列战争,夺取了黑海沿岸的该赤海峡,初步取得在黑海的出海口,用实战检验了改革的成果。

等到1790年,俄罗斯与土耳其的战事告一段落,彼得大帝立刻着手准备对瑞典的战争。他利用丹麦对于瑞典在北欧地区建立霸权的不满,又利用普鲁士对于瑞典在波罗的海中东欧沿岸地区建立陆上霸权的不满。于是合纵连横,建立起了一个共同对付瑞典的俄罗斯、丹麦、普鲁士三角同盟。面对这样一个同盟,瑞典国王查理12世于1790年抢先发动预防性战争。三角同盟随即投入打倒瑞典霸权的战争当中去。

由此历时21年的北方大战就此爆发,还在战争爆发之初的第三个年头,也就是1703年,彼得大帝是破釜沉舟,在涅瓦河汇入波地海的河口,高泽地带兴建了一座新城名叫圣彼得堡,并且将沙俄的首都从内陆的莫斯科迁移到了新都圣彼得堡。那个时候,圣彼得堡距离瑞典控制区是不过咫尺之遥,甚至在瑞典军队的步枪射程范围之内。当年明成祖迁都北京,是为了天子守国门,而彼得大帝迁都到波罗的海沿岸的圣彼得堡,则彰显了俄罗斯人面向大洋,面向西方的那种不可动摇的意志和决心。从此一直到1918年,苏俄将首都重新迁回莫斯科为止,整整200年时间里,俄罗斯的首都一直在帝国的外部圣彼得堡。

彼得大帝的野望:冲向印度洋

回到北方大战一直打到1721年,瑞典战败,双方签订了尼斯塔德合约,结束了战争。俄罗斯依据条约就获得了芬兰湾、李家湾、利沃尼亚、卡内利亚、爱沙尼亚以及拉脱维亚的大部分。在波罗的海的中东欧沿岸地区获得了大量的领土,成为了一个真正的欧洲国家,而且还一举崛起成为,欧洲北方的头号强国从此成为欧洲舞台上举足轻重的一员,瑞典则一蹶不振,退出了列强争雄的行列。从此成为一个人畜无害的北欧小国。当1683年彼得一世登基的时候啊,俄罗斯还只是一个归缩在内陆苦寒之地的落后农业封建国家。等到1725年彼得大帝驾崩的时候,俄罗斯已经崛起成为一个濒临海洋的欧洲强国,为俄国在国际舞台上争得了前所未有的席位,特别是平等的与强国,甚至是与他心目中最强大的英国相角逐的这样一种国际地位。

彼得大帝啊在临驾崩之前留下了一道遗诏,这份遗遗照从哲学依据、战备要求、战略方向、战略目标、策略运用等5个方面制定了俄罗斯大战略的总体框架,并且要求俄罗斯的后世子孙要严格按照这份遗诏,推行俄罗斯的大战略。那么这份遗诏所勾勒出的大战略主要有14点:

首先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俄罗斯要优先与英格兰结盟通商,以此积累战略资源,等到资源储备充足了,就要对外攻略。其主要攻略的矛头指向了伊朗、波兰和土耳其。大意是说不征服这三个国家,如何在欧洲列强之间纵横捭阖?但是拿下这三个国家并不是俄罗斯大战略的最终目的最主要的目标按照这份遗诏第九条原文所所录,则是所谓的尽可能迫近君士坦丁堡和印度,谁统治那里,谁就将是世界的真正主宰。在伊朗衰败之际,要突进到波斯湾,推进到印度。印度是世界的仓库,达到这一点,俄罗斯就不再需要英格兰的黄金了。

从此之后,从沙俄到苏联,历朝历代的俄罗斯统治者,尽管都在口头上否认这份彼得遗诏的存在。宣称这份遗遗这份遗诏是伪造的,然而却在行动上啊不断证明这份遗诏是真实存在的。不得不不得不说,彼得大帝的这个战略眼光确实非常独到,他一下子就抓到了世界霸权的要害。也就是控制海洋,因为只有海洋才能畅通无阻地沟通世界各地,而制海权的要害又在于控制印度洋。印度洋是欧亚大陆真正的心脏地带,这是因为印度洋是连接东西方,连接大西洋与太平洋贸易的枢纽,得印度洋者得天下。

而地缘政治的辩证法恰恰恰在于仅仅依靠海军力量是无法真正控制某一块海域的制海权的,一定要依托目标海域的沿岸陆地以陆制海,才能真正取得目标海域的制海权。只有真正取得了目标海域的制海权,才能反过来做到以海制陆。反过来,用制海权来调动和扭转陆地财富的这样一种流动方向。英国正式通过控制了整个印度次大陆,以印度为巩固的后方基地,才真正取得了印度洋无可辩驳的制海权,而印度对印度次大陆和印度洋的双重霸权,才是其百年世界霸权的根基所在。

地中海和西太平洋则是拱卫英国在印度洋制海权的东西两翼。英国人只要在地中海方向控制住了布罗陀海峡、苏伊士运河和塞浦路斯岛这么几个关键的节点,并且命令土耳其关闭他的波斯普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将潜在的对手封闭在地中海之外,就能从西线这个侧翼,确保他在印度和印度洋上的霸权。那么在西太平洋方向上,他只要控制住了马六甲海峡以及英属缅甸的一系列群岛,就能确保它的印度洋霸权的东线无虞。

英国的大战略就是通过拱卫地中海和西太平洋制海权来巩固其印度洋制海权,以此为基轴任他是谁不论是从海上来还是从路上来,只要有人胆敢靠近上述英帝国的生命线,英帝国必然是不惜一切代价,纵横捭阖,动员一切力量虽远必诛。在上个世纪之交,在美国大国崛起的这样一种情况下,英美两国之间之所以没有发生霸权转移的直接冲突。不是因为什么民主和平论也跟什么同文同种没有半毛钱关系。那仅仅是因为美国人在自己崛起的过程中啊,小心翼翼地不去触动英伦三岛到印度之间的这样一个交通线。

彼得大帝的遗诏所宣示的俄罗斯的大战略,他正好与英帝国那样一个控制海洋的大战烈士迎头相撞。当俄罗斯的力量还仅仅局限在东北欧、波罗的海一遇的时候,这一矛盾还仅仅停留在纸面上。而当俄罗斯的力量一旦崛起,一路南下,从黑海逼近地中海。另一路越过中亚草原,逼近伊朗和阿富汗,就要突进到印度洋,波斯湾沿岸,甚至突进到印度本土时,英俄两国的矛盾就尖锐不可调和了。

在拿破仑战争结束后的1815年,一直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的100年间,国际政治的主要矛盾正是英俄之间围绕黑海海峡到阿富汗这一世界命运的旋转门,所展开的一系列大博弈。为了凝聚共识,供养力量,英国地缘政治学者哈尔福德麦金德爵士提出了著名的地缘政治三段论。就是说什么谁统治了东欧,谁就统治了心脏地带,谁统治了心脏地带,谁就统治了世界岛,也就是所谓的欧亚大大陆。那么谁统治了世界岛,也就是欧亚大陆,谁就统治了全世界。

毫无疑问,这个著名的地缘政治三段论是冲着俄罗斯去的。因为这个所谓世界岛,也就是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从东欧平原到中亚草原的广袤欧亚大陆腹地,数百年来一直由俄罗斯实际控制这个地缘政治三段论,自然有其合理之处。西欧统治世界数百年的这样一种霸权的根基,就存在于西欧对于东欧的控制上。而这样一个地缘政治三段论啊,对于后世各国对外政策的制定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尽管俄罗斯控制着这个所谓欧亚大陆心脏地带长达数百年,但却从来未能建立起什么世界霸权。而真正掌握世界霸权的则是控制着印度洋的大英帝国。从历史的真相而不是幻想来看麦金德爵士的那段著名的地缘政治三段论。似乎可以修改为谁统治了印度洋,谁就统治了欧亚大陆心脏地带,谁统治了心脏地带,谁就统治了欧亚大陆。谁统治了欧亚大陆,谁就统治了世界。那么彼得大帝为俄罗斯所破坏的这条通往世界霸权之路,与大英帝国称霸世界的大海洋。大战略迎头相撞的结果究竟如何呢?俄罗斯究竟能否颠覆英语民族的世界霸权,建立起自己的全球霸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印度洋   彼得大帝   波罗的海   黑海   欧亚大陆   地中海   制海权   土耳其   遗诏   瑞典   地缘   俄罗斯   印度   霸权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