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治帝国》:从34个历史人物的微视角,还原一个真实的宋朝

有人说,盛唐之后,尚有隆宋,也有人说,两宋已无汉唐雄风。其实,这正是宋朝的一体两面。 陈寅恪有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钱穆在其《国史大纲》中“两宋之部”写到: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


从客观史实的角度来说,宋朝结束割据,实现统一,力图拨乱归正,自此祖宗家法立定,收兵权,重文治,从此武人跋扈局面不再。开国时制定的守内虚外、重文轻武的治国之策,使宋朝文治成风,商业繁荣,但也令宋朝面对外族侵扰时无力抵抗、节节败退。澶渊之盟、靖康之耻、崖山海战,一个个屈辱性的字眼使得宋朝成为封建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


《文治帝国》:从34个历史人物的微视角,还原一个真实的宋朝


《文治帝国:大宋300年的世运与人物》是一本聚焦两宋著名人物的通俗历史读本。本书按照历史时间顺序,用了34个历史人物,9个历史侧面,从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一直写到使南宋走向穷途末路的崖山海战。这其中,宋仁宗、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种师道、岳飞、宋孝宗、陆游、文天祥等,本书从他们对宋朝社稷的功过与宦海浮沉着手,追索两宋盛衰密码,串联起宋朝300年国运兴衰的历史。


如若抛开政治因素不谈,单纯从一个古代文学爱好者的角度来看,私以为全书最动人之处苏洵、莫过于对柳永、黄庭坚、周敦颐、欧阳修、陆游、赵孟頫在文化成就上的肯定。


《文治帝国》:从34个历史人物的微视角,还原一个真实的宋朝


犹豫儿时读《三字经》,“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至今仍觉朗朗上口。很多人对苏洵的了解,仅仅在于他是大文豪苏轼、苏辙之父,其实真实的苏洵远不止于此。他年少轻狂,是个随心所欲的背包客、浪荡子,三次科举均未题名,后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两个儿子身上。事实证明,苏洵自己科举虽屡试不第,但苏轼兄弟在其培养下双双中举,总算替老爸完成了心愿,并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成就斐然,他也因此被称为“大宋最牛老爸”。


“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半生混迹青楼歌坊的天才词人柳永短暂的一生无疑是悲剧的。他的浮艳虚薄、淫词滥调就是原罪,被同时代的李清照所不齿。他像所有俗人一样渴望成名,建功立业,却屡试不第,失意之下只好在寄情于青楼,一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触怒了当朝最高统治者,从此科举之路再无希望,甚至死后都要生前与其交好的烟花女子凑钱安葬。在正史中是没有单独的传记的。究竟原因,或许在修正史的宋元人眼中正统大于天,不屑于为这样一个放荡不羁的落魄世家子作传吧!


《文治帝国》:从34个历史人物的微视角,还原一个真实的宋朝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首气势高亢的千古绝唱《过零丁洋》表现出了文天祥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激励和感召着无数志士仁人为正义事业英勇献身。在南宋生死存亡的最后关头,混乱的朝堂之上,状元出身的文天祥挺身而出。这位“生性耿直、体貌丰伟、美皙如玉”的中年赣州知州在国破家亡之际散尽家财,招募士兵,日夜兼程前往临安拱卫京城。大厦将倾,朝廷正值无人可用之际,当初那些“苟富贵、勿相忘”的同僚一个个脚底抹油,在谢太后的安排下,他与陆秀夫等人秘密护送南宋最后的两位皇族血脉出走福州。一无所有之际,依然战斗到最后一刻,被元兵俘虏后两次自杀未遂,宁死不屈。崖山海战,南宋灭亡,文天祥英勇就义,后与陆秀夫、张世杰一起被誉为“宋末三杰”。


《吕氏春秋》曰:“大夫士皆有功业。”秦汉以来,士大夫群体在中国历史上便占据了极其重要的政治地位,在两宋时期表现尤为明显,北宋名臣文彦博曾言道:“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北宋著名理学家、关学领袖张载有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因此,有宋一朝,文人士大夫的政治使命感和道德责任感普遍高涨,他们以独有的政治形态构成了帝国的统治阶级,这种以“科举制”为基础的“士大夫政治”,以其从政治到文化,又从文化到政治的独特运作机制,从此奠定了中国独有的文化政治传统,为宋朝这个强大的《文治帝国》之千秋功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9

标签:文治   周敦颐   帝国   宋朝   立命   靖康   功业   士大夫   科举   青楼   历史人物   南宋   北宋   视角   真实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