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儿科医生梁淑芳博士:世界上三分之二的人其实都不适合喝牛奶


香港儿科医生梁淑芳博士:世界上三分之二的人其实都不适合喝牛奶

会长导读

中国家庭对奶粉的迷恋,是非常非常非常(强调三遍)严重的。

因为你看一个综艺节目平均每小时有好几个牛奶的广告。

你去超市,奶粉和牛奶所占用的货架数量比任何一个国家都多。

甚至很多支持与践行母乳喂养的妈妈也觉得离乳后依然需要奶粉和牛奶。


我并不是一个牛奶的反对者。

但是牛奶仅仅是一种选择,而不应该是必然。

我的生活中也会有牛奶和各种奶制品,但是不补充我不会觉得焦虑。

更不会觉得这是必须的。


不喝牛奶真的会营养“跟不上”吗?

喝了牛奶就可以忽略全面的营养?

牛奶真的是有百利而无一害?适合所有孩子?

当你了解的越多,就会知道并不是这样。


在世界卫生组织关于《母乳代用品销售守则》中明确提出要告诉购买者奶粉的风险是什么。

但是目前为止,没有任何奶粉商肯在奶粉罐上做出提示。

比如奶粉的过敏率其实很高,可能导致消化道、呼吸道、神经系统多种敏感症状,让护理婴儿变得更加困难。


梁淑芳博士是香港中文大学的医学院博士,英国皇家内科院士,也是IBCLC和我们IBMP母婴学院的特约导师,在香港独立开诊,有着非常丰富的临床经验,并积累了非常多的实操案例,也是中国得以使用生长曲线的推动者。


她通过观察发现很多婴幼儿的问题其实在停用奶粉后就好转甚至消失。

于是极力呼吁家庭重视宝宝的奶粉过敏现象。

她出版了《你可以不喝牛奶》这本书,由香港预防医学协进会出版。

本书用父母看得懂的语言,循证的方式,告诉了大家:牛奶仅仅是一种选择,可以喝,但不是必须喝!


后来博士和我说,不打算卖这本书了,可以在网络上免费送给大家。

于是我们整理了本书的文稿内容,在这里送给大家。

梁淑芳博士的《育儿新知》一书也非常值得一读。


本书的一些用词因为是香港的阅读习惯,我特地做了转换成内地的阅读习惯,并请梁淑芳博士审阅后发送。

--- 王宛男

香港儿科医生梁淑芳博士:世界上三分之二的人其实都不适合喝牛奶


香港儿科医生梁淑芳博士:世界上三分之二的人其实都不适合喝牛奶

香港全心出版社


序 1

一、 敏感个案例子 2

二、 儿童敏感病上升 3

三、 牛奶是非常致敏的饮品 4

四、 牛奶敏感测试 5

五、 低敏奶粉、豆奶同样都有营养 6

六、 六个月大婴儿不需要转换奶粉 8

七、 每个母亲都有天赋喂母乳 9

八、 世上三分之二的人都不适合喝牛奶10

九、 不喝牛奶也可以摄取足够的钙12十、牛奶的脂肪对心脏不利 14

十一、儿童喝太多牛奶可导致营养不良15十二、喝牛奶容易肥胖 16

十三、均衡饮食不一定要包括牛奶 18

十四、总结 20

十五、摘要――喝奶观念的对与错 21

参考书籍及文献23附录 : 钙营养的需求23



香港儿科医生梁淑芳博士:世界上三分之二的人其实都不适合喝牛奶

每当我对病人的父母说:“根据你们孩子的病情,最好停止喝牛奶,或者改喝低敏奶或豆奶!”

通常他们的反应是非常愕然,并立即反问: “什么?不喝牛奶行吗?牛奶不是很有益吗?”

接着,我得要作详细的解释。

隔一段时间后,愿意接受建议的家长会很高兴地告诉我:“孩子的病好多了,成长得很好,而且比以前开心了。”也有不愿意接受建议的家长,再见面时会说:“家里的人认为还是继续喝牛奶较好,你暂时只需要开药控制病情就好了。”

之后发现,当我向病人展示一本我早些年看过多遍的书,他们会比较容易接受我的建议。

这本书就是由美国著名医学教授 Dr.Frank Oski 在 1983 年所写的 "Don't Drink Your Milk!"。

至 1995 年已有九版,96 年的最新版,还增加了许多篇医学文献供读者作为参考。

我考虑很久是否应该把那书翻译成中文,让不习惯阅读英语的读者都能有所得益。

不过,最后还是决定撰写这本书,希望能更好地结合本地情况。

三十年前,当我还在医学院念书时,牛奶在香港并不普遍,婴儿奶粉也只有一两种。

之后,陆续有牛奶及奶制品进口及推销,改变了本地市民的饮食模式,其中尤其对儿童饮食影响最大。由最初只有婴儿奶粉,很快就发展为初生婴儿奶粉与较大童奶粉,近年又增加了学童奶粉、孕妇奶粉、老人奶粉等。

究竟市民(特别是孩子的)健康是否因此而好转呢?

这些年来,我渴望有学者能作这方面的研究,但要作这方面的研究实在是非常困难的。

由于这股把市民推向喝牛奶的浪潮,实在是非常巨大,就像排山倒海般,有种使人喘不过气的感觉,甚至连做对比研究的空间也没有。

在这种情况下,市民对于牛奶的优点,容易片面地接受。我希望这书能为读者带来冷静及反思,也希望终有一天有更多本地学者做有关的研究,即使是企图推翻我的论点,也非常欢迎!

这本书自 2005 年初版,2009 年第五版,至今已是绝版,于是在 2017 年底放上网让人印阅。如果转载其中内容,请注明出处!


香港儿科医生梁淑芳博士:世界上三分之二的人其实都不适合喝牛奶


一、敏感个案例子


什么导致了孩子湿疹?


浩浩四个月大,患了非常严重的湿疹,全脸通红,不但很痒,有时还渗水。


父母当然很担忧,看过医生,涂了一些类固醇(激素)药物,情况只是减轻了一点,但仍不断复发,经医生反复的追查,才发现致病的原因:原来浩浩是喝母乳的,他的母亲为了增加自己的奶量,每天饮用两杯牛奶;


而牛奶的致敏源就通过母乳送到婴儿体内,因而产生过敏反应。


后来,他的母亲听从医生建议停止喝牛奶和进食一切牛奶制品包括芝士、奶油、朱古力、雪糕、蛋糕等,结果婴儿的湿疹病况大有改善。


目前,母乳喂养婴儿患过敏的情况还是极少数,一般是妈妈摄入了宝宝致敏的食物;


更多时候,就像另一个个案的小伟一样:自从出生后就以婴儿配方奶粉喂养,因而引发湿疹。


起初,父母见小伟的喝奶量和体重都稳步增加,还挺放心,但不久小伟的脸部渐渐出现湿疹,接着手和脚部也有。用药物涂在患处,虽然有所改善,但却又不断复发,直至转喝低敏配方和豆奶以后,情况才渐渐好转,不用常常依赖药物了。


痰多咳嗽原来是奶粉引起!


很多婴幼儿年纪小小就要经常看医生,像不到一岁的小敏,她常因痰多而服用化痰止咳药,父母担心一旦停止给她吃药,病情会恶化,变成肺炎或哮喘。

后来,父母停用原本的婴儿奶粉,转为低敏配方或豆奶,痰便减少了,再不用经常服药了。


情绪烦躁属于过敏的神经系统症状


一岁半的小杰,经常哭闹。即使抱着他,他也把头不停撞向大人的肩膀,常常大发脾气,同时他患有湿疹。经化验后,发现他对牛奶敏感,自从转喝低敏配方奶粉后,不但湿疹的情况有所改善,情绪也好多了,性格变得随和,前后简直判若两人。


牛奶过敏导致的频繁腹痛


八岁的乐儿,过去几年经常肚子疼、呕吐平均每一、两个月一次。每次肚子痛也持续好几天,不能进食,严重的时候,还需静脉补液。

她由于经常痛得弯着腰,背部起了疙瘩。

可是虽进行了多项检查,仍找不到反复腹痛的原因,直至有一次,医生为她进行食物敏感化验,才发现她对牛奶和牛肉敏感。

停止吃这两种食物后,反复性腹痛与呕吐的情况没有再发生,生长状况比以前好,背部的疙瘩消失了,人也开朗活泼了。


香港儿科医生梁淑芳博士:世界上三分之二的人其实都不适合喝牛奶


二、儿童敏感病上升


二十年前我在英国深造时,发现当时英国儿童患敏感病的情况远比香港的严重。不少患湿疹的病童需要留院治疗。哮喘更是可怕,不单导致儿童胸骨变形,甚至夺去宝贵的生命!还有患严重敏感病的儿童往往也同时患有不同程度的情绪病。当时以为香港的儿童真幸运,敏感病没有来得这么严重和普遍。没想到时至今日,香港儿童敏感病却越来越普遍,而且病患者也越来越年轻。


近年,中国大陆的医生来香港进修交流,也同样有我以前对英国的感觉一一大陆的儿童较少患敏感症。但是,相信不久的将来,大陆的情况也会像今天的香港一样。


最近,有香港学者统计了香港儿童敏感症患病率:两岁以下的婴幼儿有 28%患湿疹,六、七岁的学童有 42.5%患鼻敏感,六至十八岁的学童有 15 %患哮喘。这些数字都比以前高!相对于中国大陆的情况,研究指出若以哮喘发病率来比较,广州市只有香港的一半,而北京农村只有香港的十分之一。究竟是不是都市化和现代化引起敏感病呢?如果是,又是什么因素导致敏感病呢?


2004 年,香港中文大学儿科学系发表文献,指出儿童敏感病与吃蔬菜水果的多寡有关。现代的儿童吃蔬菜水果太少,容易患哮喘。这与近年食品科学的研究,蔬菜水果含大量抗氧化物质,增强免疫系统的发现不谋而合,确实是令人深思。


不过,初生婴儿、两岁以下的幼儿又怎样吃蔬菜水果呢?他们患敏感病的原因又是什么?婴幼儿的健康应该与母体的健康及其饮食息息相关。现代社会的妇女饮食也严重缺乏蔬菜水果,因而体内缺乏抗氧化剂,所以影响胎儿的健康。这种先天不足容易造成免疫系统失调,当婴幼儿接触致敏源时,就出现过敏反应。何况,在现代社会,污染、压力等都会增加体内的游离基,这些游离基对身体造成破坏。所以今天我们所需的抗氧化剂应比以前更多,应该吃更多的蔬菜水果才对。


下表比对了 20 世纪六十年代及今天香港人的饮食习惯。细心察看你会看见现代化前后香港人饮食的主要区别。


目前,中国内地人的饮食习惯与我们四十多年前的相似,相信不久的将来,他们的饮食习惯会越来越像今天的香港人,届时他们也许同样要面对过敏症之苦。



六十年代以前香港人的饮食


今天香港人的饮食





1.

没有喝牛奶习惯,婴儿吃母乳;

1.

普遍饮用婴儿配方、学童奶、孕妇奶、


学童、成年人都不喝牛奶


老人奶

2.

少肉,节日、喜庆才大鱼大肉

2.

多肉,每天甚至每餐都有肉,而且不少

3.

多菜

3

是冷冻肉和腌肉

少菜

4.

在家做饭

4.

在外用餐包括快餐

5.

偶尔吃零食

5.

经常吃零食、饼干、蛋糕、汽水等

6.

吃粗粮,糙米、豆、根茎类食物

6.

精炼米、面、低纤维食物


香港儿科医生梁淑芳博士:世界上三分之二的人其实都不适合喝牛奶


三、牛奶对亚洲人来说是非常致敏的食物


在食物敏感的个案中,发现致敏食物中有牛奶、鸡蛋、花生、大豆等,而以牛奶及其制品最为普遍!


我一再强调:“牛奶是给牛喝的,母乳才是人喝的!”


为什么有这个说法呢?


原来每种哺乳类动物都会制造独一无二的奶,供应给初生的下一代。虽然同样有蛋白质,但其结构不一样。人类母乳以外的动物性蛋白质,对初生婴儿尚未成熟的免疫系统构成一大威胁。


牛、猪、鸡、羊的蛋白质中,牛蛋白是人的肠胃最不能适应的!


在儿科疾病中,有婴儿患慢性肠胃炎,即腹泻两星期以上,伴随而来是生长缓慢。这时的婴儿吃什么都无法吸收,唯有完全断食,以静脉输入营养液。待肠胃稍为好转时,开始尝试进食,用的是鸡肉蛋白配方(羊、猪都可以),再过一段时间后转用低敏或豆奶配方,然后才慢慢换成牛奶蛋白配方。


欧美国家有喝牛奶的传统,过去婴幼儿到了半岁就喝鲜牛奶,后来发现这些婴幼儿肠内慢性发炎,出现长期微量出血,因此不少婴幼儿患上贫血。现在我们都知道一岁以下的婴幼儿不能饮用鲜奶。究其原因,是因为鲜奶比婴儿配方更容易致敏。


成人喝牛奶,同样会有敏感反应,只是没有婴幼儿反应那么明显而已。成年人除了对牛奶蛋白敏感外,还会出现乳糖不耐受的情况。


过敏反应通常是立即出现的,但从以上婴幼儿肠道慢性出血的现象可以得知,敏感也可以是缓慢发生的!

所以,湿疹、鼻敏感、哮喘等敏感症状一般不是第一次接触牛奶就会立即出现的。


事实上,当孕妇喝牛奶,牛奶蛋白的致敏源就会运送到胎儿体内,慢慢引发免疫系统的病变,以致于出生后婴儿一接触牛奶,有些立刻就出现过敏反应,有些就慢慢病发。


曾有这样一个让我深刻难忘的例子:一位很有学识的母亲,正如目前香港大多数孕妇一样,以为牛奶是非喝不可,对婴儿有益而无害。在怀孕期间每天喝两杯牛奶。她也深知母乳的好处,所以分娩后一直给婴儿喂母乳。到了三个月,她因公事要外出,所以第一次用奶粉代替母乳,谁知道喝了大半瓶,孩子立刻全身通红,哭闹不停,皮肤肿胀,接着全身发抖,嘴唇发紫。幸好他们能迅速往诊所为孩子注射抗敏针,孩子才立刻安静下来,然后皮肤慢慢康复。测试发现,孩子对牛奶过敏,后来孩子也患上了哮喘。

香港儿科医生梁淑芳博士:世界上三分之二的人其实都不适合喝牛奶

四、牛奶敏感测试怎么做?


以目前的科技,测试食物敏感、过敏或不耐受的化验还不是百分百可靠,所有的化验只能供参考,最终都依赖观察、凭借感觉。


常用的化验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皮肤测试,把食物蛋白质样本轻轻挑在皮下,看是否出现红肿的过敏反应,但这种测试会有危险,因为如果过敏太严重,反应过于剧烈,会引起休克,所以必须由富有经验的医生进行。


另外,这项测试未必完全准确,因为皮肤对某一种食物的测试有过敏反应,并不代表吃下肚子后一样会生产过敏反应,这可能与食物是否先煮过、然后消化才被吸收有关。未经消化的或消化不完全的食物可以致敏,但经完全消化后,敏感就减弱或消失。


另一种化验是验血,一般是检验血液的免疫球蛋白 IgE,有时也会检验 IgG,当出现过敏/敏感反应时,免疫球蛋白的数目就会增加。至于检验哪种过敏食物,则可由患者自行选择,但一定包括容易致敏的几种食物:牛奶、花生、鸡蛋白、大豆、虾蟹等。


对婴儿来说,牛奶过敏/敏感严重影响他们食物的选择,因为奶是他们每天的食物,甚至是唯一的食物(除了母乳喂养的婴儿)。

正因如此,要了解婴儿是否对牛奶有过敏/敏感,除了作皮肤测试或抽血化验外,最好的确诊方法便是停止喝配方牛奶一段时间,譬如三个月。如果情况好转,可尝试恢复喝牛奶配方,一旦病况复发,就证明对是牛奶敏感 。


但是,若停止喝牛奶,病情没有好转,除了婴儿可能没有对牛奶敏感外,也可能是对还没有停止吃的其他食物敏感。


用婴儿配方而又患敏感病的婴儿,最好能在六个月大之前进行测试,确定是否对牛奶敏感,尽快转用低敏奶粉、豆奶、甚至无敏配方。

如果情况好转,当他六个月大后,逐步添加不同的食物,每一种新食物观察三至五天,然后把有敏感反应的食物排除,直至三岁后,可再重新尝试使用牛奶及其他致敏食物,观察是否仍然出现敏感迹象。

不过要注意的是,敏感反应或许与小时候不同,需要细心观察。


香港儿科医生梁淑芳博士:世界上三分之二的人其实都不适合喝牛奶


五、低敏奶粉、豆奶同样有营养


婴儿配方是给不采用母乳喂养的婴儿作替代品的,这些替代品,必须符合国际标准才能使用。 2004 年,在中国大陆发现的所谓“毒奶粉”,婴儿吃了只长胖患大头症,甚至死亡,显然在营养成份上远未达到国际标准。


根据国际标准,婴儿配方奶粉的糖、蛋白质、脂肪必须符合一定的比例,总热量要有多少,每种维生素、矿物质的分量均需符合一定标准,并且出售前必须取得实验报告,证明该奶粉能使婴儿健康成长。


也许你会问,为什么各配方奶粉的成份会有所不同?

其原因是母乳成份非常复杂。

虽然奶粉工业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却还没有能制造出与母乳一样的替代品,于是各奶粉公司就不断研究,添加某些成分,然后在推向市场时标榜其如何与众不同。


但无论如何,最好的始终是母乳,所有的婴儿配方都比不上母乳。


如果必须放弃母乳喂养,那就应该选择适合婴儿需要的配方。假如婴儿出现牛奶蛋白敏感的症状,就证明那不合乎婴儿的需要,应该要转用其他奶粉了。


这里所谓的“豆奶”,不是指自制豆浆,或街上随便买到的豆奶,而是符合国际标准及能使婴儿正常生长的豆蛋白婴儿配方,它以大豆蛋白代替牛奶蛋白,可避免婴儿因为对牛奶蛋白敏感而出现敏感的症状。


现在,市面上婴儿配方的豆奶一般是低乳糖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对牛奶敏感的婴儿同时有乳糖不耐受的情况,只是生产商认为一物可以两用而已。

个别婴儿因为肠胃发炎而患短期性的乳糖不耐受,医生建议改用婴儿配方的豆奶,因此,才有人误以为这种豆奶只适用于腹泻婴儿。


除此之外,市面上也有“低敏配方”,它同样使用牛奶蛋白,但在制作过程中,先把牛奶蛋白用水及酵素分解,帮助婴儿的肠胃吸收蛋白质,并且不易致敏。

也有一些低敏配方,把牛奶蛋白分解为更微小的氨基酸,使之直接被吸收而不致敏。

无敏配方则采用氨基酸,完全没有牛奶或大豆成份。


这些婴儿配方,既是母乳替代品,可能会一直用到至一、两岁。

由于市面上的奶粉配方有1、2、3、4 号等适合不同年龄的儿童,而豆奶及低敏配方却没有分年龄,很多父母就怀疑它的养分不足,不敢采用,这是多么的可惜啊。

事实上,母乳也没分阶段或分什么“母乳 1 号”、“母乳 2 号”,难道初生婴儿吃母乳,六个月之后也要转用牛奶?

当然不合理,我们要辨清什么信息是科学、什么信息是商品推销术!


香港儿科医生梁淑芳博士:世界上三分之二的人其实都不适合喝牛奶


六、六个月大婴儿不需要转奶


用人工配方喂养婴儿,最先用初生婴儿配方,到了六个月就要转“大仔”奶粉。那么,喂母乳的婴儿到了六个月也要转奶吗?


答案是:请仍然用母乳。一直喂至婴儿断奶为止。


如果妈妈在婴儿一、两岁以内决定停止喂母乳,当然可以考虑用婴儿配方代替。

但是,若不喂母乳,也不愿用婴儿配方,其实在婴儿一岁以后可以靠谷麦类作为主食,配以多种蔬菜、水果、鱼肉蛋类食物。


当然最好定期请教医生或营养师,以免婴儿出现营养不良。


为什么使用人工配方的,在六个月时又要转奶呢?这是因为商业原因多于科学因素。


早期奶粉工业的科技并不发达,只简单把牛奶制干成粉末,最多加点维生素而已。


初生婴儿喝这些奶粉,生长容易出现问题,主要因为牛奶的蛋白质高于人奶,过高的蛋白质不能被身体吸收,剩余的要由肾脏排出体外,这会使婴儿肾脏负荷过重,而残余的蛋白质会变成酸性物质(或毒素) ,影响婴儿身体健康。


所以,当时的医护人员都叮嘱母亲要在餐与餐之间给婴儿喂清水,好让过高的蛋白质所造成的毒素能较易地随尿液排出。


后来奶粉工业进一步发展,把蛋白质含量降到婴儿肾脏能承受的程度。这样,初生婴儿配方就出炉了。而原来的奶粉便成为所谓的“大仔”奶粉。


六个月后,婴儿肾脏逐渐成熟,比较有能力处理过多的蛋白质。但这样并不意味婴儿到六个月,肾脏便立刻成熟。


所以,当婴儿六个月大突然转奶 时,就较容易生病。事实上,如果想转高蛋白奶粉,到九个月或一岁也不迟。


如果不转奶维持吃初生婴儿配方到一两岁可以吗?当然可以。根本没有必要让六个月大的婴儿进食更多的蛋白质。


喂食母乳的婴儿,更无须从乳制品里增补蛋白质。


时至今日,很多“大仔”奶粉都标榜其独特。


我再一次重申:所谓的独特成分都是效仿了母乳的某种成份而已,最好的还是母乳。


不知你有否留意,奶粉广告只宣传“大仔”配方,从没宣传初生婴儿配方,为什么呢?

这是由于国际上有监管,不容许为初生婴儿配方做广告以免人们误会,认为可以随便放弃母乳喂养。

原来在国际监管下,所有一岁以下的配方(包括大仔配方)都不能做广告,而香港也逐步执行监管。


香港市场上有不同的婴儿配方品牌,可谓世界之冠,欧、美、日、澳等地的产品都可找到,竞争激烈。


这些品牌曾经为求促销,均向医院的产房免费提供奶粉,院方为求公平就轮流使用这些婴儿配方。

这种做法,争议很大,有人指这间接鼓励产妇使用人工配方。

国际上一些支持母乳喂养的医院,医生只会在母亲不能喂养母乳时才开处方,让婴儿接受人工喂养。


香港儿科医生梁淑芳博士:世界上三分之二的人其实都不适合喝牛奶


七、每个母亲都有本能喂母乳


造物主的创造真是奇妙,植物的生长靠阳光、空气和水。


而动物的生长要靠植物或动物提供的养分,哺乳类动物的特征是初生时要依靠母乳。


无论是植物或是动物,都是各从其类。


每种哺乳类动物的母乳都各有不同,错配了会出现问题。


在人类历史上,早期尝试人工喂养时,曾以牛奶喂养初生婴儿,结果问题百出――坏血病、佝偻病、血钙低而抽搐、婴儿生长缓慢等。


因此,才有这几十年来奶粉工业的蓬勃发展,以解决以上的问题。


然而,人的智慧虽然高,但与造物主相比,就实在太渺小了,奶粉仍未能完全取代人奶,仍有许多问题待解决。


人奶中含有 1000 多种物质,其中包括荷尔蒙、活细胞、酵素、免疫球蛋白等,婴儿配方却只有几十种物质,而且都只是营养素。


人类本来就有天赋能力喂母乳,只是我们往往忽视了这天赋。


不少时候,人类的聪明常被聪明误。


猫、狗、牛、羊、猪都是哺乳类动物,一出生就自然能够吮吸母亲的乳房,不需要学习,到了有能力走动觅食,就与父母一起分享食物,没有一种哺乳类动物一辈子都依頼母乳――除了一部分的人类!


牛小时吃母牛的奶,大了就不吃奶只吃草,吃了草,就制造牛奶给人喝。


为了所谓钙营养,有些人提倡人类天天要喝奶――当然这不可能是母乳,而是指牛奶。


没错,人类有能力饲养牲畜,使牛奶成为人类的一种食物,又曾经是欧美白种人的日常饮食之一。


但这并不等于我们需要喝牛奶,而且还要每天饮用。 “可以喝牛奶”与“必须喝牛奶”完全是两回事!


无须怀疑母亲喂奶的天赋,反而要思考为什么母乳喂养如此困难。


其原因是不少人误以为奶粉(婴儿配方)很好,喂奶粉还省时。其实一旦用配方喂给婴儿,婴儿吮吸母乳的频率与力度就很快降低了,母亲泌乳量也随之减少,这样若不寻求帮助,最终便放弃喂人奶了。


由于几乎所有婴儿都在医院出生,所以医院对喂哺母乳有关的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究竟医院应实施什么措施来促使成功哺乳?


世界卫生组织制定十个步骤,全都是有研究支持的,它们是:


1 书面通知各医护人员有关支持哺乳的政策。


2 训练医护人员使他们具有执行此等政策的技能。


3 为所有孕妇提供有关母乳喂养的优点及处理方法的数据。


4 帮助母亲在婴儿出生后半小时内开始喂养母乳。


5 即使母婴分离,也要教导母亲如何继续喂养母乳。


6 除医生指示外,不能给婴幼儿母乳以外的任何食物。


7 实行母亲与婴儿每天 24 小时同室。


8 鼓励按照婴儿需要随时喂养母乳。


9 不要让母乳喂养的婴儿啜吸假奶嘴。


10 支持推动母乳喂养的团体,并介绍出院后的妈妈接触这些团体。


当前香港大多数医院还未完全实施以上十个步骤,或许在可见的将来会有所改善。

幸好香港的母婴健康院颇为支持母乳喂养,实在值得赞赏。


想以母乳喂养的母亲,只有多采取主动,例如:在怀孕时寻找支持母乳喂哺的医护人员做好准备,了解产房措施,以便争取最好的喂养条件,并且在出院后,尽快与支持母乳喂养的医护人员或组织机构联络,那就成功在望。


香港儿科医生梁淑芳博士:世界上三分之二的人其实都不适合喝牛奶

八、世界上三分之二的人其实都不适合喝牛奶!


牛奶的成份之一是乳糖,需要由乳糖酶分解成半乳糖和葡萄糖才能吸收。

乳糖酶

乳糖 -------------- > 半乳糖 + 葡萄糖

香港儿科医生梁淑芳博士:世界上三分之二的人其实都不适合喝牛奶

各种初生的哺乳类动物,肠内壁膜细胞都能产生乳糖酶,但这功能一般只能持续一段时间。


人类到了两岁,乳糖酶的数目量逐渐减少,这样吃进肚子的乳糖没有乳糖酶分解,便直接进入大肠,由肠内细菌发酵成为气体,导致胃胀、肚子痛、腹泻等现象。


欧美国家的白种人,由于他们的祖先长期以牛奶作为日常食物,所以保存了乳糖酶,成为了全世界比较能接受乳糖的人群。


有人提出,若世界各民族从小就喝牛奶,永不间断,在几代或几十代之后,全世界的人都能保留这乳糖酶了,所以建议幼儿要喝牛奶、儿童要喝牛奶、青少年要喝牛奶、孕妇要喝牛奶、老人家要喝牛奶……总之最好全人类喝牛奶,并且是每天喝。


站在尊重科学、爱护人民健康的立场,我们可以计算若把一个民族的饮食习惯来一个大改变,代价会是什么?


患腹痛胃胀的人多了,患敏感的儿童及成年人多了,甚至患心脏病、癌症、免疫系统病的人也多了。 Dr. Niel Nedley MD 在 1998 年的 Proof Positive 一书中指出牛奶导致的疾病,包括:


1. 牛奶蛋白敏感导致肠出血,皮肤过敏、痰多、哮喘、便秘、腹泻


2. 乳糖不耐受导致胃胀、肚子痛、腹泻


3. 暗疮、肥胖


4. 冠心病、糖尿病、癌症


5. 风湿性关节炎


6. 传染病。


这都是欧美国家的过来人所做的观察研究。


根据 Dr. Frank A. Oski 在 1983 年的 Don’t Drink Your Milk!

一书中指出,研究显示各种族成年人缺乏乳糖酶的比率均不同,有 85%-90%亚裔人士缺乏乳糖酶,而欧美人士则只有 2%-18%,总括而言,全球有三分之二之成年人不适合喝牛奶。



各种族成年人缺乏乳糖酶的比率



泰国人

90%

菲律宾人

90%

希腊人

85%

日本人

85%

华人

85%

爱斯基摩人

80%

阿拉伯人

78%

美国黑人

70%

以色列犹太人

58%

印第安人

50%

芬兰人

18%

美国白人

8%

瑞士人

7%

荷兰人

2%




九、不喝牛奶也可以摄取足够钙质


牛奶推崇者非常强调牛奶是钙的丰富来源,认为不喝奶就会导致营养不良。

儿童生长需要钙、孕妇维持胎儿的生长需要钙、更年期容易骨质疏松需要钙……成了非喝奶不可的理由。


若细心阅读有关身体如何吸收钙的文献,就能发现这些论点的谬误。


我们先看一个事实:牛奶含钙量比人奶高,但初生婴儿若喂用牛奶,可能出现因血钙太低而致抽搐,而喂以人奶的却不会出现血钙低的问题。

为什么?食物中钙含量不是越高越好吗?当然不是!


钙的吸收受制于钙与磷的比例,磷太高便阻碍了钙的吸收而导至婴儿血钙低。


这解释了为什么婴儿配方的钙含量必须低于牛奶。


原来,食物所含的钙成份可以是不变的,但人体所吸取钙的比率是会按着以下情况而变化的:


(1)食物中钙与磷的比例 : 人奶的钙比牛奶的钙容易吸收


(2)年龄 : 发育的青少年钙吸收率较高,更年期的妇女则较低


(3)种族 : 华人及黑人比白人的钙吸收率较高


(4)运动量 : 多运动的人钙吸收率较高


(5)体内性激素 : 切除卵巢的妇女钙吸收率较低


(6)其他食物元素 : 咖啡因及过高蛋白质使钙流失


这是钙与其它营养素最大区别之处,若不理会吸收问题而盲目增加食物中钙的成分,只会容易导致肾结石,同时亦阻碍其它微量元素的吸收。这情况中国人尤须留意,因为我们对钙的吸收能力是欧美白种人的两倍,这说明了我们身体早已有保护机制。


所以,千万不要过量摄取。


要强调的是,钙是重要的,正如身体所需其他营养素一样。


几千年来中国人都不喝牛奶,难道整个民族就因缺钙而患病吗?


事实证明中国人骨质疏松的情况比喝奶族的欧美人士还要少,为什么呢?


中国人的食物中含钙质的也不少,我们不需要只认识其他民族膳食中钙的来源而忽略本民族膳食中钙的来源。


另外,骨质疏松是现代人的病,是因为运动太少,食物中的蛋白质太高(酸性)、糖份太高(酸性),饮料中的磷太高(汽水)、咖啡因太高(咖啡),这都会使钙质流失,不解决上述问题,进食再多的钙也于事无补。


中国人的传统饮食中含大量钙质的有绿叶蔬菜、芝麻、小鱼、小虾、鱼骨(煎香,煲老火汤,鱼肉与骨一起打烂等)、大豆及其制品、种子(如枸杞子、无花果)、海藻类、水果等。


在新加坡,不少华人在婴儿的粥内加进小鱼干(先打烂)或豆腐,在泰国,在婴儿粥里加芝麻粉、小鱼干粉,效果都非常好,自幼喜欢吃绿叶蔬菜,除了得到足够钙质外,还有很多好处。


喝牛奶可以补充钙质,可是牛奶除了提供钙,还提供了蛋白质(是容易致敏的牛奶蛋白)、乳糖(是需要有乳糖酶才可消化的)、脂肪(会致肥及伤害心脏等),而这些都不是我们饮食中所缺乏的。


结果在我们补充钙之余,却吸取了致敏的蛋白质、消化不到的乳糖、及过多的牛奶脂肪或者热量!


而且多喝牛奶还有一个副作用,就是把原本应该吃的固体食物也取代了。这情况在幼儿及儿童中已显得非常严重,喝太多奶,吃太少蔬菜和高纤的食物。


越来越多的欧美科学家证实中国人的传统饮食是有益健康的,不少欧美生产的健康食品是源于中国的。


我们中国人又何必把自己本来有益的食物抛弃,以不一定健康的食物取代呢?不是很可惜吗?


即使我们真的缺钙,为何不是只补充钙,而要饮用牛奶?


香港儿科医生梁淑芳博士:世界上三分之二的人其实都不适合喝牛奶


十、牛奶的脂肪不利与心脏


时至今日,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如果食物中的动物脂肪太多会堵塞血管,容易形成冠心病。今天亚洲地区的大城市已继承了西方的饮食习惯,亦同时承受着他们的常见病,包括心脏病和癌症,欧美的经验实在值得我们反思。


在众多动物脂肪当中,以牛奶中的油脂所含的肉荳蔻酸(Myristic acid)最能使血胆固醇上升,比猪油、鸡油的影响更大,对心脏更为不利。


当然,婴儿配方中几乎没有牛奶脂肪,至于学童奶粉、孕妇奶粉、老人奶粉等,就不能一概而论,选用时最好还是看清楚标签。

或许你认为年轻时多喝点牛奶脂肪也无碍。

有欧美解剖学者在因意外或战争死亡的青少年尸体中发现,虽然他们只有十多岁,但其血管已呈现因血脂过高而引致的硬化迹象,可见无论在任何年纪,牛奶脂肪也不应该过多吸取,初生婴儿配方不用牛奶脂肪。


那么饮用脱脂奶便没有血脂过高的危险吧?

对,但由于完全脱脂的奶,味道远逊于鲜奶,现在不少脱脂奶其实是用半脱脂的,它们对心脏的影响也好不了多少。


牛奶的脂肪除了直接影响心脏外,还因为它含有饱和脂肪酸,会妨碍身体制造长链多元不饱和脂肪酸(PUFA),特别影响 OMEGA-3 中 DHA 的制造,而这些不饱和脂肪酸恰好能够降低胆固醇和血压。

除了保护心脏,DHA 亦能防止发炎,如关节炎、敏感性皮肤发炎等,还有助脑部功能、防止记忆衰退、情绪抑郁、甚至防止糖尿病、更年期综合症、癌症等等。


不饱和脂肪酸中含有必需脂肪酸(EFA 有 Omega-6 和 Omega-3),它之所以为“必需”,是因为身体不能从饱和脂肪酸或其他食物转化而成,故必须从食物中直接取得。这些食物包括植物类的种子,如大豆、花生、核桃、芝麻及其它植物油等,也可从海藻及鱼类中吸收。


喝牛奶的人,特别是儿童,还会吃多少植物类食物呢?

喜爱吃煎炸食物,或出外用膳的,吃的油即使是植物油,大多含 Omega-6,而不是 Omega-3。

Omega-6 与 Omega-3 间的摄取比例很重要,欧美人士的比例可达 20:1,但建议的健康饮食则是 4:1。

换句话说,日常的饮食可以包含有植物油,但不要太多,而含 Omega 3 的食物则应多吃一些,包括大豆油、核桃、海藻和鱼。

由于奶油与动物油,会破坏这些必需脂肪酸的运作,所以最好尽量减少食用。

人造牛油是氢化了的植物油,用于很多糕饼的制作,与动物油比较,它对心脏的伤害、及防碍必需脂肪酸的程度,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若比较牛奶与豆浆,哪一种所含的油对身体较好,现在不就很清楚了吗?


如此看来,从小(两岁以上)培养儿童多喝牛奶好,还是喝豆浆好?当然是豆浆了。


不过,这里并不是说儿童可以用豆浆作主食,而不用吃固体食物和植物食物。


事实上,孩子两岁开始,要以米麦(全谷)为主食,所以无论奶粉或豆奶最多每天一次就足够了,这样才可以教育孩子学会咀嚼全谷类食物、蔬菜、水果、鱼肉、蛋、豆等。而所谓蔬菜,当然是指不同颜色、不同部位和合时令的菜蔬。


就算孩子有一两样蔬菜不喜欢,也应该有很多其他选择!


香港儿科医生梁淑芳博士:世界上三分之二的人其实都不适合喝牛奶


十一、儿童喝太多牛奶可能反而会导致营养不良


在欧美国家,不少孩子因喝太多牛奶而导致营养不良,最明显的问题是缺铁性贫血,这是欧美儿科医生经常诊断的疾病之一。


这些孩子终日拿着奶瓶或奶杯,肚子饿就喝奶(通常是鲜奶),不爱吃固体食物,结果脸色苍白。

因为鲜奶几乎不含铁质!

认为鲜奶有益的人要醒悟了,起码要知道它缺乏铁质,而在发育中的儿童绝对需要铁质。

缺乏铁质的儿童会贫血,患者出现疲倦、记忆差、不能专心上课等问题,这是由于喝太多牛奶而致贫血。


香港儿童过去患缺铁贫血不多,因为过去很少孩子选喝鲜奶,而是选喝添加了铁质的奶粉。

不过,香港有以下问题,许多三、五、七岁的孩子,每天都有喝两、三次奶的习惯,一早起床或上学前一次,放学回家一次,睡前再一次,而且还用奶瓶喝。


他们的父母一般都是这样解释:“孩子没胃口吃饭,不愿吃蔬菜,不喝汤,只吃一些鱼和肉,喜欢吃零食,为了保证有足够营养,唯有鼓励孩子多喝牛奶。”

父母还要求医生给“开胃药”,希望孩子多吃些饭,体重再增加些。试问这些孩子如果维持这种饮食习惯,长大后毛病怎会不越来越多。


越来越多研究证明,现代的文明病,如癌症、心脏病、肥胖、糖尿病等等都是因为吃蔬菜水果太少有关,加上越来越污染的环境破坏着我们身体的免疫系统,使基因变化而致病;

能抵抗这伤害的就是抗氧化剂,而能提供身体所需的抗氧化能力的,恰好就是不同颜色的植物类食物。


这些抗氧化剂都不能在牛奶、肉类中找到的。


即使把一部份的维他命、抗氧化剂加入牛奶,但还是不全面,也不天然。


孩子到了适当年龄也不吃或少吃固体食物,咀嚼能力因此下降,而且会觉得全谷类食物、高纤食物难于入口,渐渐出现了微量元素缺乏、便秘、肥胖等问题。


所以,喝牛奶可能成为培养儿童均衡饮食的最大障碍。


在不少个案中,当父母成功地停止孩子喝奶或每天只喝一次后,孩子胃口立刻大增。

这时食物的编排如果恰当,便是均衡饮食的开始。

因为奶的热量、脂肪都比米饭高得多,多喝奶自然容易有饱腹感,还怎么有胃口吃饭菜。


有一位母亲事后告诉我说:“我的七岁儿子终于第一次对我说肚子饿,想吃饭!实在令我非常高兴。”


请你检查一下,你家里的孩子,有没有在你或保姆做饭时嚷着说:“我肚子好饿!”吃饭时,又是很开心地吃着大碗的糙米饭、各种颜色的蔬菜、大豆,如果有,那就要恭喜你了!


香港儿科医生梁淑芳博士:世界上三分之二的人其实都不适合喝牛奶

十二、喝牛奶容易肥胖


肥胖的原因很多,少运动、多吃零食,吃的食物多糖、多肉、多油、少纤维、少全谷及少粗粮等,这全都是现代人饮食的结果,喝牛奶致肥只是其中一个因素。


喝牛奶为什么会导致肥胖?

这是根据不少的个案观察及理论分析而得。

五岁以前,儿童肥胖是较为罕见的。


这与体内脂肪发展的生理规律有关:


· 初生至三个月是婴儿脂肪储存期,


· 三个月至一岁是脂肪消耗期,


· 一岁至五岁是脂肪静止期,


· 五岁以后慢慢进入青春期前的脂肪储存期。


三头肌(手臂)皮迭厚度(皮下脂肪)生长曲线图

香港儿科医生梁淑芳博士:世界上三分之二的人其实都不适合喝牛奶

这规律有其意义,婴儿脂肪储存期要摄取高脂食物,为婴儿制造更多脂肪,使脑部迅速发展(母乳含有必需脂肪酸,是脑神经的粮食),也提供储存作为粮食储备,有利于当母亲抗体慢慢消失后可能生病和胃口下降。


在三、四个月至一岁期间,他们准备进入固体饮食阶段,这时婴儿要尝试适应各种食物,食物摄取量相对减少,而所储存的脂肪正好作为补充,释放婴儿所需的热量。


由于一岁至五岁是脂肪静止期,孩子在一两岁时胃口会不如以前,身体较瘦,其实这是正常现象,而且体型瘦一点,有利于行走及活动,父母无须担忧。


到了七至八岁则会较胖,储备脂肪以预备青春期发育所需。


许多父母不了解这脂肪发展的规律,总认为白白胖胖的孩子才健康,就鼓励过多进食。

三岁以后若进食过量也不易肥胖,因为多余的热量首先用作制造肥细胞,使其量增加;

到了五岁,细胞数量已成定数,再多的热量便储存为肥细胞内的脂肪。

这时,孩子会迅速长胖。所以研究肥胖儿童的饮食时,必须要了解他们过去的饮食习惯才行。


试问两三岁的儿童吃得过多的会是什么食物?

当然不可能是雪糕、蛋糕、薯条,而是牛奶(或奶粉)。

而且非母乳喂养长大的儿童咀嚼能力较差,较喜欢喝牛奶,加上父母的鼓励,就出现喝奶过量而植物性食物不足的现象。


不少儿童在三、四岁时每天喝两、三瓶奶,每瓶八安士(240 毫升),还用奶嘴吸,这与我二十年前所观察到的幼儿饮食习惯完全不同。

如此喜欢喝奶的儿童,一般都不愿意咀嚼蔬菜或者水果,却喜欢鱼和肉(虽然也要咀嚼)。

这可能是烹调过的鱼肉味道较浓有关,另外,当全家人吃正餐而孩子没有太大兴趣时,父母通常都说:“饭不吃就算了吧,要多吃点鱼和肉!”许多时候,孩子吃一两口饭就算了,等到茶点时间又会吃一些美味的糕点饼干,如果多吃了牛奶和高糖高热量的零食肥胖就慢慢形成了!


回顾传统的婴幼儿饮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我们传统的做法是一岁戒奶,之后只吃粥、粉、面、饭,孩子两、三岁就能大口大口吃饭,吃菜完全没有问题。

所以,传统的做法仍是有其智慧的,现在有人提倡不戒奶,甚至鼓励孩子多喝奶,就可能会破坏一、两岁后学习咀嚼固体食物和均衡饮食的实践!


喝牛奶,不但与儿童肥胖有关,而且还与成年肥胖有关。

2001 年,哈佛大学公共卫生部营养专家 Dr. Willett 曾说得很清楚:每天喝牛奶只会使成年人肥胖的问题永远解决不了。


下一章将详述他所推出的新世纪均衡饮食的金字塔。


香港儿科医生梁淑芳博士:世界上三分之二的人其实都不适合喝牛奶


十三、均衡饮食不一定要包括牛奶


香港的健康食品店(包括药房、超市、传销或直销公司)如雨后春笋,越开越多,如果你有时间走走,就会发现很多这类的专门店并不销售牛奶或乳制品;

如果他们还售卖健康书籍,而又提及牛奶的话,都是阐明不推荐喝牛奶的原因。

在书店里无论是英文还是翻译过来的众多健康饮食书籍中,很多都提及牛奶的害处,并且建议人们以豆奶(soy milk)、米奶(rice milk)、坚果奶(nut milk)代替,这些都不是没有科学根据的。


我们社会在过去实在花了太多时间在婴儿奶粉(配方)牌子的选择上,而花费太少时间在推动母乳喂养上,更少讨论婴幼儿饮食与健康的关系,以及过渡期(weaning period)如何推行真正的均衡饮食。


“均衡饮食”这个词在不同的民族或不同的时期也有不同的理解,中国人传统对食疗自有一套。这里我只讨论当前西方医学界较多应用的食物金字塔。

1992 年,美国根据当时国民大量吃肉类、奶类食物而致肥胖、癌症及心脏病等而提出减少吃肉和奶,增加面包和蔬菜,希望一改市民口渴就喝牛奶、正餐吃大块牛排,而转为每天只喝两三杯奶和较少量的肉,还要每天吃面包、蔬菜、沙律,少吃煎炸、甜食。把这建议形象化,绘成了健康饮食金字塔,在当时来说确具有积极意义。可是科学家们(包括食品科学和医学界)在过去十多年的观察和研究中发现,此举不但没有抑制上述疾病,反而这些疾病有加速的趋势。譬如以为多吃些白面包,少吃油(但仍然喝牛奶、吃肉)就会健康,实际上却更易致胖。因为精炼的碳水化食物(如白面包、白面条)本身几乎没有维他命、矿物质(微量元素)及纤维,而且升糖指数高,所以身体容易发胖,也不健康,没有坚果、食用油或沙律油只会使必需脂肪酸缺乏,也是致胖、心脏病和癌症的原因之一;而进食牛奶、红肉也不利于摄取更多的植物性食物,也对吸取更多的抗氧化剂(antioxidant)、植物营养素(phytochemical)、多醣体(polysaccharide)等没有帮助,所以不能防止衰老和疾病。


美国政府在 1992 年推出的健康饮食金字塔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s Food Guide Pyramid)

香港儿科医生梁淑芳博士:世界上三分之二的人其实都不适合喝牛奶

有鉴于此,哈佛大学公共卫生部 Dr. Willett 在 2001 年推出了新世纪的健康饮食金字塔,强调每天适量运动,食物以全谷及蔬果为基础,植物油每天都不能缺(不是要大量);

红肉、白面包、白饭要尽量少(放在塔顶);

豆类、坚果要每天吃,鱼、肉、蛋可以不吃,即使吃也不应太多。

更值得注意的是牛奶可以不喝!

因为植物性蛋白(当然要配搭得宜)已足以应付身体所需,这适用于大人和儿童。

牛奶中的钙质绝对可以用其他食物或补充剂来代替。

这建议反映了科学家懂得尊重世界上大多数人不能消化乳糖的事实,其客观性实在值得赞赏。

在这建议中,还包括每天进食补充剂,这是因为很多人做不到如此均衡饮食,而且今天的种植,大多数不是有机的,营养成份都差了一截。


聪明的读者们,我们还要重走美国过去的弯路吗?饮食文化的全球化趋势难以抵挡,但作为消费者,我们有权选择我们的食物和健康。记着健康在你手中。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部 Dr.Willett 在 2001 年推出的新世纪健康食金字塔

香港儿科医生梁淑芳博士:世界上三分之二的人其实都不适合喝牛奶


香港儿科医生梁淑芳博士:世界上三分之二的人其实都不适合喝牛奶

十四、总结

有人每天喝牛奶也没有敏感,没有胃胀,没有心脏病,没有肥胖,也没有癌症,总之很健康,这是事实。牛奶是现今人类的食物之一,有它的营养价值,从牛奶中又可以提炼出不同的美食、营养品及补充剂,对人类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本书只希望指出“可以喝牛奶”不等于“一定要喝牛奶”。


牛奶从来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食物,一下子未经充分的临床研究,就如旋风般把牛奶放在一个全部人必须每天饮用的位置:首先是要所有孕妇要喝,然后是要所有儿童要喝,所有妇女都要喝,实在值得大家反思。


今天的医学界最讲究“EVIDENCE BASED MEDICINE”,即行使基于实证的医学(循证医学),我们不妨想一想以下的问题:


1. 孕妇不喝牛奶与孕妇喝牛奶,哪一组的婴儿生出来较少有敏感病?


2. 幼儿两岁断奶与两岁后继续喝奶,那一组的儿童生长得更健康──包括饮食较均衡,愿意咀嚼谷类、蔬菜,较少出现肥胖,较少敏感及较少便秘等?


如果比较体重,后者(继续喝奶)可能较重。有父母以此为荣,因为还未觉察这是过胖的先兆。难道孩子越重越好?生长标准之所以用百份位,为的是反映体重有一个正常分布,不是每个儿童都要沿着中间值(50 百份位)或平均值生长才算健康。


无疑,婴幼儿营养不良,生长缓慢从来都是最令人堪忧的,何况世界上还有大多数的儿童是死于饿荒及营养不良。


但时至今日,如香港这样的现代化城市,儿童健康指标不能再局限于预防热量过少及蛋白质营养缺乏,而要关注避免热量过多(肥胖不一定是实时可见累积后才变明显),膳食中纤维量,微量元素和抗氧化剂不足(因全谷类、蔬菜类太少),敏感症(包括湿疹、鼻敏感、哮喘)与反复感染等发病率,这些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不得不承认种族上的差异。为此美国的生长标准不一定适合中国人,同样外国人的食物,中国人不一定要吃,何况已有欧美科学家提出牛奶的害处,我们又为什么不科学一点,聪明一些呢?


对于一个人群的饮食建议和改动,必须是基于当地人群的健康理由,改动以后,还要研究结果是否真的成功,还是会产生其它的副作用呢。


现在的奶粉(无论是标榜为学童的或成年人的)已再不是简单的牛奶,而是添加了很多维生素、抗氧化剂、益菌、寡糖、必需脂肪酸等,于是变相成为了补充剂的一种,那何不干脆服食钙和营养补充剂,甚至做好最基本的均衡饮食呢?


香港儿科医生梁淑芳博士:世界上三分之二的人其实都不适合喝牛奶


十五. 摘要――喝奶观念的对与错


对 (DO’S)


1. 母乳最好 √


● 小牛喝牛奶,婴儿喝母乳!


2.母乳的某些组成部分与母亲饮食有关 √


● 母亲健康点,婴儿也健康点!


3.六个月开始,奶的地位渐退 √


● 6 至 24 个月名为过渡期,是婴儿逐步学习适应成人饮食的阶段,奶的地位(无论是母乳或者奶粉)渐渐从主要位置转为次要位置,到了 24 个月,基本上已是踏入成年人饮食的阶段了。


4.幼儿的健康饮食模式有赖父母的榜样 √


● 以今天的科学研究所得,成年人的健康饮食模式,应该是以全谷物为主食,多吃蔬菜水果、每餐用适量食用植物油。可以但不必每天进食鱼、肉、蛋和牛奶。这样父母吃得开心,小孩也学会吃得开心。


错 (DON’T)


1.人人必须每天喝牛奶 X


● 可以喝,但不是必须喝。


2.低敏配方或豆奶营养不及一般婴儿配方 X


● 所有国际认可的婴儿配方,包括低敏配方、大豆配方和无敏配方都会有足够营养供应生长发育。但可以肯定的是 : 无论是什么婴儿配方,都不及母乳好。


3.六个月大婴儿一定要转奶 X


● 母乳喂哺的婴儿六个月要转吃什么?不仍然是母乳么!那既然婴儿配方的设计是模仿母乳,就没有必要转吃比母乳高一倍蛋白质的婴儿配方。当然,要转也可以,因为婴儿渐渐长大,身体也比较能适应高蛋白奶粉。


● 可以转奶,但不是必须转奶。


4.只有牛奶才有钙质 X


● 除了动物食品中的骨骼(鱼骨、鸡骨等),含最高钙质的食物无疑是牛奶,但钙不是越多越好的,足够就可以!

● 含丰富钙质的植物类食物有绿叶蔬菜、海藻、芝麻、大豆等。


5.牛奶最有营养 X


总结


● 对初生婴儿来说,母乳才是最有营养。


● 对孩子和成人来说,营养最好的食物应在菜市场找。


● 近年的食品科学研究,越来越多证据显示植物类食物含有最能巩固人类免疫系统,抗衰老、防癌等物质,称为抗氧化剂、植物营养素、多醣体等。


● 现代的奶粉很多都在牛奶中添加了很多营养素,所以已经成了补充剂,但是它还含有高热量、高脂肪、乳糖和牛奶蛋白,不是每个人都合适的。


● 如果膳食中缺钙,不如补钙,不一定要补奶粉。


参考书籍及文献

1. Balch, James F , The Super Anti-oxidants : Why They will Change the Face of Health Care in the 21st Century. M Evans and Company Inc. 1998.

2. Braly, James , Dr. Braly’s Food Allergy & Nutrition Revolution. Keats Publishing , Inc. 1992

3. Lee Warren TK, Leung Sophie SF , Fairweather-Tait Susan J. et al,“True

Fractional calcium Absorption in Chinese Children with Stable Isotopes (42Ca and 44Ca).” British Journal of Medicine, 1994, 72: 883-897

4. Nedley Neil ,ed Derose David. Proof Positive: How to Reliably Combat Disease and Achieve Optimal Health through Nutrition and Lifestyle. Publisher’s Cataloging-in-Publication, 1998.

5. Oski, Frank A , Don’t Drink Your Milk. Teach Services, 1983.

6. Willett WC, Stampfer MJ. Rebuilding the food Pyramid. Scientific American, 2003, 288 (1):64-712

7. Wong, GWK, Ko FWS, Hui DSC, etal,“Facto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ce in

Prevalence of Asthma in Children from Three Cities in China : Multicentre Epidemiological Survey”. BMJ 2004,329:340-346.


附录: 钙营养之需求

前言

作为儿科医生,经常面对有关婴幼儿饮食的咨询。

其中一项是:婴儿要喝奶到几岁才对?

翻阅七、八十年代中国各区婴幼儿指南,一般都是这样写:母乳喂养到一岁便应断奶。断奶后的食物,自然是以米麦为主的固体食物,与父母所吃的相近但较为细软,而且应在四个月左右开始慢慢适应。

八十年代,不少婴儿以人工喂养(婴儿配方),但到了今天,中国推行爱婴医院计划,提倡母乳喂养。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完全母乳喂养可至六个月,以后添加固体食物,同时部分母乳喂养至两岁为止。

至于香港地区,从 1970 年至 2000 年,仍主要依靠人工喂养,而且奶粉牌子之多属全球之冠。

奶粉公司积极推销的同时,亦担任起推广营养信息之责。

普遍市民都认为奶粉可以吃到两岁或以上。

旅居香港的欧美籍父母都对此现象觉得奇怪,因为他们在本土的教育并不是这样,婴儿配方只会给婴儿,而不会给幼儿的。

香港婴儿喝奶习惯的转变是中西文化交流、生活现代化及商品化下的产物,医疗工作者必须拿出积极的科学态度看待“奶”的需要和“钙”的需要。

首先可以肯定的有一点,就是牛奶并不是中国人(及亚洲人)普通惯常的食物,乳糖不耐受是亚洲人及非洲人(婴幼儿例外)普遍的现象。

所以除了婴幼儿外,人群依靠非奶类食物来摄取钙营养。

既然奶含钙特别高,所以习惯饮用牛奶及进食乳制品人群的钙摄入量自然比较高。至于亚洲地区,由于没有喝牛奶的习惯钙摄入量自然偏低了。

那么,低水平的钙摄入量会否引致任何疾病,有没有科学证据证实此说呢?是否要摄取与欧美国家看齐的分量才叫足够呢?

可喜的是,九十年代初香港首次报导有关亚洲人钙吸收率的研究,结果竟然是欧美人的两倍。这说明了低钙摄入的民族备有一定的补偿或适应能力。

以下还有其他的研究发现:

1.骨折率

有学者认为骨质密度能反映钙营养,而骨质密度低又与骨折有关。香港女性患骰骨折的发病率从 1965 年的 179/100,000 升至 1985 年的 389/100,000,同样男性亦从 113/100,000升至 196/100,0002。

在这二十年期间,香港从外国入口的牛奶及乳制品有十倍的增加,所以推断增加钙的摄入未必能减少骨折的机会,反而会有增加的危险。

有学者认为牛奶的高蛋白质不利于钙吸收,反而绿叶蔬菜提供更高的钙吸收率。妇女患骨折的原因很多,缺乏运动可能才是最主要的原因。

2.骨质密度与年龄

以双光子骨质密度仪测量腰椎二至四节的骨质密度,可以看出,随着年龄骨质密度有着一定的生理变化3。

● 儿童期 : 稳定上升

● 青春期 : 急剧上升

● 成年期 : 徐徐上升至平穏

● 更年期 : 迅速下降

● 老年期 : 平穏决定这些变化的不是食物中钙的分量,即不会因为吃多了钙,就变成青春期,吃少了钙就变成了更年期,而是身体里面的“生物时钟”通过内分泌影响钙吸收而起变化。

儿童生长一样,不是吃多些就一定会比别人高大些或者青春期早些。

二十岁以上的成年人,吃多些只会变得肥胖而不会增高。

这都显示了人类生长的奥秘。

香港的儿童、青少年、成年人每天所进食的钙分量约在 500 毫克左右。

在青春期发育期时,胃口大增,自然食物总量多,相对钙的总摄入量也多了。

在更年期时即使吃钙补充,亦难避免骨质下降的规律,所以近年才会有提倡服食性激素或药物解决更年期骨质疏松的问题。

3.补充钙的后果

在欧美国家,儿童食物中钙的成分一般达 800 毫克水平或以上,骨折率却并不比中国低,反而高得多。

广东七岁儿童没有喝奶的习惯,食物中钙的成分只有平均每天 250-300 毫克,若每天多加一倍钙分量(300 毫克),半年后发现,骨质密度比对照组高了,但钙吸收比率却低了很多,补充完结半年后,发现与未曾补充过半年的对照组并没有差异,证明骨质密度因补充而加强只属短暂现象 4-6。

至于长期补充能否预防骨质疏松,减少骨折则有待研究。

对比广东与香港青少年、成年、更年期及老年期的骨质密度及骨折率将会很有意思,因为香港的人群,部份有喝牛奶的习惯,但运动量却一般比广东其他地区的人少。

长期补充钙并不是一件易事,除非成为生活习惯的一部份。

中国人传统也有定期进补的概念,能够补钙的传统食物或食疗有多种,牛奶却是非传统的食物。牛奶的特性是它除了提供钙质外,还提供动物性饱和脂肪、牛乳蛋白质和乳糖会加重人群患冠心病、敏感症和乳糖不耐受的病症。

在企图改良民族钙营养的同时,却衍生这许多问题,那是否属民众之褔呢?

4.建议量

营养学上喜欢以“每日建议量”来形容各食物之营养素的需要量。但是,试放眼自然界,植物的生长有时令,牲畜及鱼类的生态也有季节性。既然人类依靠这些食物维生,理应顺应自然。除了每天需要定量的热量来满足温饱外,微量元素的摄入不会每天相同。当我们懂得食物营养后,可以作出适当的选择,以满足惯常而不一定是每日定量的需要。传统上妇女补铁的习惯是最好的例子,妇女多因月经失血而缺铁,所以很多妇女都会在每次月经后进补含铁丰富的食物,如红枣、南枣、鸡蛋、当归、鸡红、猪肝、红肉等。同样,传统上补钙也有不定期的吃芝麻、豆腐、虾皮、鱼骨、鸡骨、猪牛软骨等。

这种的补充在食物类别的选择和煮食的方法可以较多样化,只是在计算营养分量时较为复杂。

每日建议量的原意是帮助预备食物时的参考,对于医院、老人院等都有一定价值。但同时亦给人一个错觉,以为每天营养素摄入必定是一样的,就像吃药一样。这就促成了制造补充剂的事业:其中钙片、牛奶也逐渐成为了亚洲人的每日补充剂。

5.使用错误标准得不偿失

人体的科学非常复杂,至今还有很多未知的领域。

有时候为了要提出一些建议,便作出一些假设,直至后来出现很多问题后才发现这些假设原来是错误的,但却已制造了不少的混乱。

这些例子不算少,以下举三个例。

第一个例子是 0-1 岁的热量建议量。

1973 年世界卫生组织定下婴儿平均需要每公斤体重 110 千卡,这是根据初生至六个星期喂哺母乳的进食数据,和一岁的进食资料,然后假设把前后数据以直线连上,就成为一岁以内的热量需要量了。

由于这报告,很多学者在不同国家的婴儿作研究时,发现不少在 3 至 9 个月期间未能进食如此多的热量,于是纷纷提出四个月便要添加固体食物,否则营养会呈现不良状况。由于这些研究多在发展中国家进行,所以很多人都没有怀疑这些结果。但后来却发现,即使添加了固体食物,热量摄入也不见得增加很多,而且个子还是少于美国人标准。直至 1981 年英国科学家 Whitehead 报导:在多个工业国家,包括英国、加拿大、瑞士的六个月婴儿也未能进食像 1973 年 WHO 的热量建议量,于是要求作修订。

继而出现了 1988 年的 WHO 版本,把 3-9 个月的建议量下调了 10-15%,从而扫除了以往误以为很多六个月时的营养不良的个案。与此同时,香港亦完成了婴幼儿饮食研究,7 发现健康正常婴儿的每公斤体重之热量需要平均值从初生 120 千卡跌至 6 个月的 83 千卡,然后慢慢回升至 12 个月的 95 千卡。

原来当初把初生与一岁数据用直线连上是错的,应该用 V 形线连上才对。

这 V 形才能解释生理上的变化:

六个月前生长速度下降,导致每公斤体重热量需求下降;六个月后体力活动量增加,导致热量需求也增加。最近 WHO 还清楚表明,添加固体食物是六个月,而不是四个月开始。

第二个例子是“生长标准”。

WHO 由于关心第三世界的婴幼儿因营养不而生长受阻,所以鼓励他们参考美国的生长标准。当时的美国标准取材有自 1929 年至 1965 年出生的美国婴儿。很多第三世界国家根据此标准,发现当地婴儿生长不达标故,估计多数因为营养未能赶上所致。

可是在八十年代,当香港应用此标准时,发现 0-1 岁的香港人群,进食热量与欧美人群相若,但身材仍是较矮小,8 于是提出生长标准必须因种族而异,9,10 就如学者 Tanner 等人所坚持的论据一样,世界上不应该有适合各民族的统一生长标准,否则很多中国人或亚洲人便错误地被诊断为营养性矮小及消瘦,结果错误地鼓励他们大量进食而引致营养过剩。

今天香港正呈现了这些后遗症。

第三个例子是“肥胖标准”。

在欧美国家,成年肥胖以体重指数(BMI)高于 25 为过重,高于 30 为肥胖。如果把同样的标准放在亚洲地区,那么肥胖人数还不太多;

但是医学界已发现,亚洲人在较低的 BMI 已患肥胖并发症,12 所以最近 WHO 也宣布亚洲成年人肥胖的定义要降低些,BMI 高于 23 为过重,BMI 高于 25 为肥胖。

从以上例子希望能说明一点,对于营养的需求制定,必须审慎。

最起码的,从中国人有比欧美人强一倍的钙吸收率,可以推断我们钙的需要量应该是欧美人的一半!还有,我们需要钙,不等于需要奶。要能持久的摄入足够钙营养,必须合乎民族的饮食习惯和生产能力。一旦饮食习惯有了较大的变化时,必须留意多方面而不是单方面的健康变化。

最后我们讲钙营养时,其中一项关键是骨骼的健康,而这并不单是钙摄入的问题,而是饮食的其他方面(影响钙吸收的营养素及食物)及运动是否足够!


本附录文章曾刊登于达能营养中心《营养健康新观察钙营养主题》2001 年 9 月第十期 21-23 页特此鸣谢同意转载。


参考文献:

1. WTK Lee, SSF Leung, SJ Fairweather-tait, J Eagles, T Fox, SH Wang, YC Xu, WP Zeng, J Lau, SJ Oppenheimer, JRL Masarei. "True fractional calcium absorption in Chinese children measured with stable isotope(42Ca and 44Ca)", 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1994;72:883-897.

2. EMC Lau, SC Ho, S Leung. "Osteoporosis in Asia-Crossing the Frontiers". World Scientific, Hong Kong 1997, P.2.

3. EMC Lau, SC Ho, S Leung. "Osteoporosis in Asia-Crossing the Frontiers". World Scientific, Hong Kong 1997, P.38.

4. WTK Lee, SSF Leung, S Hang, Y Xu, WP Zeng, J Lau, SJ Oppenheimer, J Cheng. Double blind controlled calcium supplementation and bone mineral accretion in children accustomed to low calcium diet.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1994;60:774-750.

5. WTK Lee, SSF Leung. Effects of double-blind controlled calcium supplementation on calcium absorption in Chinese children measured with stable isotopes(42Ca and 44Ca). 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 1995;73: 311-321.

6. WTK. Lee, SSF Leung, DMY Leung, HSY Tsang, J Lau and JCY Cheng.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controlled calcium supplementation trial, and bone and height acquisition in children. 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 1995;74:125-139.

7. SSF Leung, S Lui & DP Davies. Energy intake from birth to 2 years. Lancet, 1998;1:1661.

8. 梁淑芳。以美国生长标准检测评定香港婴儿营养状况。《中华儿童保健杂志》,1995 年第 3 卷第 4 期第 275 页。

9. 梁淑芳,谢丽贤,刘德辉,梁乃江。香港儿童生长的体格测量标准的评定。《中华儿科杂志》,1996 年 9 月第 34 卷第 5 期第 309-314 页。

10. H Li, SSF Leung, PKW Lam, Y Zhang, XX Chen and SL Wong. Height and weight percentile curves of Beiji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0-18 years, 1995. Annals of Human Biology 1999; 26(5) 457-471.

11. SSF Leung, LY Tse, NK Leung. "Growth and Nutrition in Hong Kong Children". Singapore Pediatric Journal, 1996;38:61-66.

12. Ko GTC, J Chan, Cockram CS Woo J. "Prediction of hypertension, diabetes, dyslipidaemia or albuminuria using simple anthropometric indexes in Hong Kong Chinese". Int J Obes 1999;23(ii)1136-1142.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9

标签:香港   儿科医生   乳糖   母乳   奶粉   肥胖   配方   脂肪   牛奶   婴儿   敏感   食物   博士   营养   适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