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父亲刘路通

作者:刘川亚

回忆父亲刘路通


我的父亲刘路通,1926年2月,出生于河北省无极县武家庄一个革命烈士的家庭。

(我的祖父:刘毅之,革命烈士,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党员。

祖父1925年在保定第二师范上学时,受到李大钊等党的创始人影响参加革命活动,并于1927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9年任中共河北省无极县第一个党支部的宣传委员。

1931年4月,任中国共产党河北省无极县第一任县委书记。

土地革命战争期间,我的祖父刘毅之因参加革命活动,曾三次被捕入狱北平,在敌人严刑拷打面前,他始终坚強不屈。

抗日战争爆发后,祖父被党营救出狱。任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冀中人民自卫军第五团宣传科长,八路军三纵队(冀中军区)第26支队政治处主任,抗大二分校三团政治教员,中共河北省固安、永清、霸县三联县委宣传部长。

1944年在一次与日本鬼子作战突围时,壮烈牺牲。年仅38岁。解放后被国家评定为革命烈士。)

回忆父亲刘路通


抗日战争时期,父亲因从小受到红色教育。1938年3月,父亲年仅12岁时在我祖父刘毅之的教导下,第一次参加八路军。任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冀中军区自卫军少先队队员。

1939年3月,他跟随父亲刘毅之第二次入伍。任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上将)七分区游击纵队参谋处通信员。

1940年部队送他到八路军抗日军政大学二分校三团学习。期间被评为模范学员。


1941年7月,进入抗大二分校附中学习(校长为孙毅中将,政治部主任兼附中校长为李志民上将),成为中国共产党为新中国的成立而培养的后备干部。期间,因日本帝国主义对冀中平原发动了“大扫荡”,学校全体学员根据晋察冀军区的指示,从形势紧张的冀中平原的游击区,转往冀西山区灵寿县。部队先后经过了五次大小战斗,付出了血的代价,才冲过日本鬼子的封锁线,经受了严峻的生死考验。部队第一次过封锁线的夜里,被日本鬼子发现,前进的道路被死死封住,大部队只好赶紧回撤。途中,一发炮弹落到他不远处,他被震昏到封锁沟的泥潭里,全然不知撤退的战友纷纷从他身上踩踏过去,使他深陷泥潭。附中的刘卓群老师,见状曾拼命拉他多次,但他都没有反应。同志们都以为他牺牲了。过了些时间他苏醒过来以后,顽强地从泥潭中爬了出来,带着伤痛穿着满身泥水的棉衣,只身一人沿着部队撤退的方向追去,安全返回部队,受到学校的表彰。转移到达驻地灵寿后,孙毅校长来迎接了他们,晋察冀军区聂荣臻司令员还亲自接见了他和全体师生,勉励大家为建立新中国好好学习。 


1942年3月12日,在抗大二分校因长期努力,学习积极,觉悟较髙,他仅16岁就加入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入党介绍人为刘文彬)。1943年3月15日,转入正式党员。

1943年2月至5月,奉党中央的命令,随抗大二分校全体师生开始向党中央所在地延安转移。


2月15日,全体学员从河北灵寿县出发,徒步通过游击区、敌占区。途经平型关、雁门关,沿长城西行。通过同蒲铁路,翻越2800米高积雪常年不化的管涔山的黄草梁时,又下起了满天大雪,山髙坡陡,行军艰难。他和同学们靠着坚强的意志咬牙坚持,终于闯过了难关(同行的参加过两万五千里长征的红军战友和领导都说,翻这些雪山的困难,不亚于长征途中的雪山)。


经过两个多月的长途跋涉,克服了重重困难(他自己回忆说过,当时由于连续行军疲劳过度,经常走着走着就睡着了),终于在1943年5月2日到达了革命圣地延安。受到了八路军朱德总司令、陕甘晋绥联防军贺龙司令员、抗大军事学院院长徐向前、抗大七分校校长彭绍辉等首长的亲切接见,并聆听了首长们的报告。后全体师生根据党中央的命令,入驻了陇东华池县的豹子川,改编为抗日军政大学七分校二大队(时仼校长为独臂上将彭绍辉),他任学员班长。开始投入各种学习中。

当时,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对边区实行了严密的经济封锁,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有些同学产生了畏难情绪,后悔来陕北。但他始终意志坚定。为克服困难,党中央毛主席发起了“大生产”运动,要求軍民“自力更生、丰衣足食”。他和同学们积极响应,起早贪黑上山开荒种地。他经常天不亮就偷偷上山干活,每天开荒好几亩。学校要求每人开荒10亩,而他们班人均开荒30亩,成绩在全大队近百个班级中例第二名,连老百姓都称他们为“气死牛"。 

1944年,由于认识正确,劳动中不怕苦和累,模范作用好,工作成绩显著,他被抗大七分校授于“劳动英雄”光荣称号(甲等英雄)。同时,他所在班级被大队评为先进班,他个人也被评为模范班长。

回忆父亲刘路通

回忆父亲刘路通

(父亲从抗大七分校毕业后,来到了延安八路军总部(中央军委)直属汽车大队,直接为军委总部首长服务。照片提供者刘湘陵)


二、解放战争时期


1945年下半年从抗大七分校毕业,他被分配到八路军总部直属汽车大队军需科任会计。

1947年3月,随部参加了掩护党中央撤离延安的战斗,又参加了青化砭、羊马河、蟠龙战役。(粉碎了国民党胡宗南部对延安发动的重点进攻,扭转了西北战场对我党不利的局势)。


1947年8月,随部参加了榆林战役(该战役扭转了整个西北战场的局势,使我西北野战军由内线防御开始转为外线进攻)。9月,参加了延清战役。后又接连参加宜川战役、黄龙山麓战役,收复了革命圣地延安。


1947年11月,随部参加了西北野战军独创的以“诉苦、三查”为内容的新式整军运动,进一步提髙了政治觉悟(该运动受到毛泽东同志的髙度评价,并向全军推广,为全国的解放打下了坚定的思想基础)。


1948年8月,调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彭德怀)后勤部直属汽车大队修理队。随部参加了陕中战役、解放西安战役和1949年西北春季战役。


1949年5月,任解放军西北军区汽车三团“十一”修理厂党支部书记,并又随部参加了扶眉战役、

回忆父亲刘路通

(父亲前排右1,母亲后排右2

回忆父亲刘路通

(四连全体干部战士,前排左四为任指导员的父亲。照片提供者刘湘陵)


陇东追击战役、解放兰州战役、解放宁夏战役、解放西宁战役。(至此,西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四省全部解放。)  期间,他曾被总部派往西柏坡和石家庄,执行送林伯渠等西北局领导人参加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和等待北平解放后接受汽车等物质的特殊任务。后因傅作义举棋不定,投降时间后延,等待一段时间后又奉命返回老部队。(他抽空于1949年3月回河北省无极县老家与我母亲闫聪敏结婚。


母亲闫聪敏也是离休老干部。与他同村人,1942年参加革命,1946年16岁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任无极县七区妇联专职主任,1949年入伍到第二野军第18兵团汽车第18团。) 


1949年7月,他任西北军区汽车团四连副指导员(代理指导员)。年底,根据中央军委命令为配合第二野战军解放大西南,汽车团随贺龙司令员率领的一野18兵团,翻过秦岭进入四川,参加西南战役(这是解放战争历史上歼灭敌人数量最多的战役,共歼敌93万人),解放了成都。

回忆父亲刘路通

( 父亲和母亲在西南军区18军时)


三、建国以后及和平时期 


1950年1月,任西南军区汽车三团六连政治指导员,党支部书记。期间,为接受改造刚刚起义的原国民党西南公署独立汽车第二营,根据上级指示,他仅带着一个文书,进驻该营。当时,在经常发生俘虏枪杀共产党军代表的紧张形势下,他发扬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大力开展強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积极发动起义的全营官兵,通过深入细致的政治教育和个别谈心,让苦大仇深的士兵忆苦思甜,进行两个军队的新旧比。并重点做好连排干部的思想工作,使全营官兵很快提髙了觉悟,很快转变为人民解放军军的一员。通过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仅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完成了收编改造工作,调动了全营干部战士的积极性,使全连很快投入了进军西藏、解放西藏的物质运输工作。


1951年2月,他被提任解放军西南军区第18军(军长张国华中将。18军后改为西藏军区)汽车第18团政治处青年股长(正营级)。并兼任团俱乐部主任、文教办公室副主任。


1953年2月调西藏军区后方部队(川办)后勤部政治部,任青年助理员。 


1953年7月,被选调西南空军。从此,加入了空军的行列,直到离休。 先任西南空军政治部干部部助理员。


1953年8月18日,调空军航空兵第13师(空军最早成立的唯一一支运输机部队)仼38团飞行一大队政委。

1954年12月-1956年年中,奉命到南京空军政治学校飞行大队政委班上学。


1955年8月1日,被国防部授予空军大尉军衔。

1956年,从南京空军政治学校毕业后,分配到空军航空兵第13师39团飞行一大队任政委,与大队长王捷程搭档。1958年,军衔由大尉晋升为少校。

回忆父亲刘路通

(父亲参加飞行员技术研究飞行准备)

1961年,任空军郑州基地后勤部政委并晋升中校。

1966年任空军当阳基地第一任政委。

回忆父亲刘路通


空军航空兵13师政治部副主任至离休。 

回忆父亲刘路通

父亲他13岁参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经受了枪林弹雨和艰苦环境的长期考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5

标签:无极县   冀中   党中央   抗大   延安   晋察冀   中国共产党   父亲   河北省   军区   空军   大队   战役   部队   体育   汽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