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带你领略古诗词里的“博喻”

贺铸是宋代有名的词人,他有一个外号叫“贺梅子”,为什么有这个外号?

是因为他和“梅子”有什么不解情缘,还是善于种梅?都不是,而是“梅子”这一意象曾在他的笔下“生花”。

贺方回尝作《青玉案》,有“梅子黄时雨”之句,人皆服其工,士大夫谓之“贺梅子”。

贺方回也即贺铸,他的《青玉案》原词如下,大家先作欣赏: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带你领略古诗词里的“博喻”

这首词有三句运用一系列的比喻,将抽象的、难以捉摸的“闲愁”写得十分具体生动。沈际飞曾在《草堂诗余正集》点评道:“叠写三句闲愁,真绝唱!”

当然,这里的妙处不仅是“梅子黄时雨”一句,因为词中的一问三叠答已组合成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意象群,而且富于独创性。古人描写闲愁的名句很多,比如“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但这样巧妙地运用博喻的,还没有先例。

今天,就由小编老师带你说道说道古诗词里的“博喻”。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带你领略古诗词里的“博喻”

一、什么是“博喻”?

在正式进入“博喻”之前,先复习一下“比喻”的构成: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带你领略古诗词里的“博喻”

比喻由本体、喻体、喻词和喻解构成。

博喻,又名“复喻”,指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又叫“连比”,有的老师教学时为了方便会将其看作是“比喻+排比”,虽然这个说法不是很规范,但有其道理。比如我们学过的: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朱自清《春》)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形式上就构成了排比。

博喻自古以来就是诗歌创作中常见的艺术手段,运用得当,不仅能受到比喻本身的生动形象的效果,还能增强语言的气势和感染力。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带你领略古诗词里的“博喻”

二、“博喻”的作用

1.充分描写事物特征,形象地揭示事物多方面的内涵

再如苏轼《百步洪》开头八句写到:

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

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

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诗人一口气用八个不同的形象:投梭、兔、鹰隼、骏马、断弦、箭脱手、闪电、荷叶上水珠,来形容洪水势不可挡,一往无前,既写了水波的猛势,又写了船在波涛上动荡的情景,从多个角度把洪流描写得有声有势。

2.加强语意,增强文章气势,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回到开头的《青玉案》,“闲愁”本无声无色

词人妙笔一点,用博喻的修辞手法将无形变有形,将抽象变形象,变无可捉摸为有形有质,显示了超人的艺术才华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带你领略古诗词里的“博喻”

三、“博喻”的分类

1.用多个喻体描绘本体的一个方面

《送无本师归范阳》一诗中:

奸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澹。蜂蝉碎锦缬,绿池披菡萏。芝英擢荒榛,孤翮起连菼。

连用四个意象,来形容贾岛的奇崛诗风,是不是很神奇。

2.用多个喻体描绘本体的几种状态

例如《琵琶行》中对琵琶声音的描绘,可谓传神: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通过塑造琵琶声的音强(银瓶乍破水浆迸)、音高(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音色(间关莺语花底滑)、节奏(幽咽泉流冰下难)各不相同的喻体,充分调动了读者听觉和视觉,激发了读者的联想。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带你领略古诗词里的“博喻”

今天的古诗词课堂就到这里了,大家还想到古诗使用“博喻”的其他例子吗?欢迎讨论区留言。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带你领略古诗词里的“博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6

标签:梅子   古诗词   诗风   莺语   泉流   幽咽   满城   牛毛   鹰隼   排比   细丝   词人   意象   本体   比喻   烟草   形象   体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