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是管出来的》:“遗传家教”,看到叛逆孩子背后的家庭影响

9月1日,开学第一天,一位浙江小女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两颗糖给爸妈,最后一颗糖给自己,但我爸爸关监狱里去了,要不等爸爸回来一起吃。”

说完,小女孩还抹了抹眼泪。小女孩的回答让记者猝不及防,一时不知道怎么接话。不过记者后来了解到,小女孩的爸爸是狱警。

大家都为这样懂事的小女孩点赞,说“怎么又是别人家的孩子”。

说起自己的叛逆孩子,没有哪个家长不头疼的。为何别人家的孩子乖巧,自己家的孩子这么叛逆呢?

幼儿教育先行者闻源认为,孩子叛逆,是家长管出来的——《叛逆是管出来的》。

闻源从事幼儿教育十几年,拥有丰富的幼师经验,五年多时间走访了全国171座城市,帮助数千名家长解决幼儿教育问题,首次提出“遗传家教”的概念,开拓了家庭教育的新方向。

《叛逆是管出来的》:“遗传家教”,看到叛逆孩子背后的家庭影响


01叛逆不是孩子的错

家庭教育,是无论我们投入多少精力和心力,依然需要努力的一个领域。无论你是谁、做什么工作、有什么身份,原生家庭和父母的教育方式,都会影响你的一生。

毫不夸张地说,你的命运很多时候都藏在你的家庭教育中。

中国人常说的一句话是“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这个起跑线是什么呢?是优越的物质条件?是学区房?是各种各样的培训班?……都不是。

这个起跑线,就是合格的父母、科学的育儿以及家庭氛围带来的稳定快乐的情绪。

在家庭教育中,出现最多的一个词恐怕就是“叛逆”了。

一个1岁多孩子的妈妈会说:“如果不给他想要的玩具,他就会又哭又闹,孩子是不是进入了叛逆期?”

一个5岁多孩子的妈妈会问:“如果不让他看动画片,他就会满地打滚,孩子是不是进入了叛逆期?”

一个10多岁孩子的妈妈也很担心:“如果他犯了错误,说他几句,他就在可能离家出走,孩子是不是进入了叛逆期?”

……

几乎每个年龄阶段的孩子都会出现叛逆的状况,那么,孩子为何会出现叛逆呢?只要你认真想一想,你就会发现,你与孩子出现水火不容,是与身为家长的你有很大关系的。

《叛逆是管出来的》:“遗传家教”,看到叛逆孩子背后的家庭影响

孩子认为妈妈不理解他做事情的目的;而妈妈认为孩子一定要做那些明知道会出问题的事情,让她很生气。

一方面,孩子的意识、社会经验、成长需要、心理成熟度等发展还没有达到成年人的标准,他们仍需要学习来提升;而妈妈希望孩子可以规避错误,听从建议,避开陷阱,让成长更平稳、快速。

通常,家长会忽略一个关键问题,我们自己的经验,也是从不断尝试和学习中得来的,但却想拔苗助长,剥夺孩子的尝试机会,这种“被剥夺感”,让孩子倍感压力。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于是家长觉得孩子叛逆。

这也就是说,孩子的叛逆,是家长和孩子的沟通出现了问题。孩子是想变好的,家长也希望孩子更好,目标是一致的,那么父母只需要学习一些方法,让孩子愿意接受或参考你的建议。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叛逆就像里程碑,每一次叛逆都是孩子逐渐长大的证明。如果想让孩子不叛逆,你只需要改变自己和孩子相处的模式。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几点:

1.看到孩子的成长,尊重孩子的自尊心;

2.犯了错一定要主动跟孩子道歉,这才是彼此尊重的核心;

3.要相信孩子有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不要剥夺孩子成长的机会。保证孩子拥有自主权、发言权、时间支配权和隐私权。

作者还在书中,分享了4种适合亲子沟通的方法:

1.坚持尊重孩子;2.学会换位思考;3.避免情绪化;4.接纳犯错。

目标一致,只要沟通顺利,孩子的叛逆期就可以平稳度过了。

《叛逆是管出来的》:“遗传家教”,看到叛逆孩子背后的家庭影响

02父母的行为模式,深刻影响着孩子的未来

原生家庭一词是近些年才火的,但并不表示,原生家庭的影响以前就没有。

时常我们会发现,自己的很多习惯、性格跟父母很像。也许父母并没有刻意地教育我们,但我们仍表现得像他们。

突然有一天,作者闻源发现,自己身上的坚持和韧性,跟母亲特别像;而舅舅和妈妈在为人处世上,简直是姥爷的翻版。

95岁的奶奶,每天准时起床;65岁的父亲每天6点半起床,风雨无阻;我和哥哥每天7点准时起床;我从来没为孩子早上不起床导致上学迟到困扰过。

一个爱哭的妈妈,带出来的孩子也爱哭;一个大手大脚的妈妈,带出来的孩子花钱如流水……

高尔顿在《遗传的天才》中写到,天才的家庭成员大多是天才,其能力也有家庭遗传倾向。

太多这样的例子。作者把这些家庭中一代或多代的共同 优/劣势情况,统称为“遗传家教”,也就是父母对孩子行为的直接遗传或影响。

《叛逆是管出来的》:“遗传家教”,看到叛逆孩子背后的家庭影响

作者发现,教育孩子更像有迹可循的“能量守恒定律”。在那些至今依然优秀的家庭里看到的教养模式和行为方式,能够为我们培养孩子指出直接的方向。

如果父母习惯地表扬孩子,会导致孩子做什么都需要别人的表扬,如果没有,他们就会伤心、失落,甚至自卑。

如果父母经常批评孩子,他们会以为自己没有任何优点,并且像父母一样批评自己的孩子,甚至其他人。

如果父母的情绪依靠吵架来发泄,那么孩子也会有暴力解决问题的倾向。

这就是行为遗传。

别人家里深受困扰地“叫孩子起床”,在我家就没有。很多人好奇是怎么做到的,其实只是我们家长先做到而已。

小时候,孩子也许并不能理解父母行为背后的目的,但他们可以单纯地模仿父母的行为。这也是父母行为失常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的原因。比如骂人、易怒、不孝顺等。

当父母对自己行为要求较高时,会给孩子带来积极促进作用,比如自律、细心、善良、有责任心等。

每个家庭都有优劣,我们要做的,就是梳理家庭成员的行为,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孩子的方法,并尊重孩子不同的成长轨迹和发展方向。

《叛逆是管出来的》:“遗传家教”,看到叛逆孩子背后的家庭影响

03智慧父母的必备教养法则

关于如何教养孩子,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方法。所有优秀的教育理念的底层逻辑,都绕不开4种养育行为。

1.接纳:孩子不是你的附属品,他们都是独立的个体

接纳与妥协不同,妥协是一种退让,有被迫、不情愿的意思;接纳不接受,也不代表你的一切都符合我的思维方式。

如果你做了一桌好菜,孩子却说要吃汉堡,家人不想孩子闹,就说给他买汉堡算了,这是妥协。

但你也可以告诉孩子,我知道你想吃汉堡,但妈妈全心全意做了一桌子菜,你可以尝尝,等下午我们再去买。带孩子吃汉堡,并不表示我认可汉堡,也不代表我的思维被同化,这就是接纳。

2.底线:孩子的成长不应该总是越界

有一个孩子小时候会用手拍打爷爷的脸,妈妈虽然嘴上说“不能打爷爷”,但总笑得前仰后合,孩子打得更起劲;

吃饭时,孩子遇到不喜欢吃的东西,就往外推,或者扔在地上。这时,妈妈会用请求的语气问孩子“你想吃什么?妈妈去给你做。”

父母的过于无私,以及孩子踩踏底线时,家长没有“反抗”,从而养成孩子自私的习惯,不达目的不罢休。

每一个熊孩子的背后,一定有一个不知底线的家长。

不要给孩子找任何理由,认为“他还小,等他长大了就懂了”,事实恰恰相反,孩子长大了,只会变本加厉。

《叛逆是管出来的》:“遗传家教”,看到叛逆孩子背后的家庭影响

3.规则:是家“和”与国“兴”的构成要素

古人云“无规矩不成方圆”,家庭、社会、国家都需要规则。而家庭是制定、培养所有行为规则的基础场所,规则越健全,孩子内心越自洽,安全感越足。

前几天,有个二十多岁的女孩把别人的快递拿回家了。快递公司人员发现问题后,多次跟她打电话,让她归还快递,她却以各种理由搪塞。被网友热评:我家5岁孩子都知道不能拿别人的东西;几岁小孩都知道不是自己的快递不能拿等等。

快递公司无奈选择了报警,女孩还不知悔改,女孩的母亲还跑去找麻烦。可以看出,正是因为女孩母亲的无规则,导致女孩行为的无规则。

规则,不只是一句句口号,而是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

无规则的爱叫溺爱;有规则的爱叫幸福。

作为家长,我们需要做的不是不断地为孩子传递理念,而是做给他们看,这就是最简单的方法——用行为激发行为,将行为准则传递给孩子。

4.探索:改变世界与时代进步的唯一渠道

是什么改变了世界?是好奇心。好奇心的背后隐藏着探索行为。孩子从出生开始,就在探索这个世界。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看上去我们没有做什么,但孩子却可以天天看到父母的行为习惯,并加以模仿,这就是“遗传家教”。闻源坚信,只要每个父母使用正确的教育方法,每个孩子都可以成才。

家庭教育和原生家庭的概念,越来越被人们所熟知。很多新手父母,也接收到了各种育儿知识,可育儿的困惑和焦虑仍然没有得到解决,理论如何落到实处,是最难也最有意义的事情。

《叛逆是管出来的》一书,正好提供了可供执行的方法。做一个充满优势的父母,其实就是最正确的教育方法,做一个好榜样比强迫孩子改变缺点来得更容易。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叛逆   孩子   家庭   目的   起跑线   家庭教育   家教   小女孩   家长   父母   规则   妈妈   发现   女孩   方法   作者   体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