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诗经》来取名——方苞

如何用《诗经》来取名——方苞

方苞,字灵皋,号望溪,安徽桐城人。方苞以诗文著称于世,卓然有大家之风,为桐城派散文创始人,与姚鼐、刘大櫆合称“桐城三祖”。

康熙七年(1668年),方苞生于江宁府六合县(今江苏六合县)。

方苞之名出自《诗经·大雅·生民》“诞后稷之穑,有相之道。茀厥丰草,种之黄茂。实方实苞,实种实褎。实发实秀,实坚实好。实颖实栗,即有邰家室。” 实方实苞意为谷物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之态。

如何用《诗经》来取名——方苞

生民

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

诞弥厥月,先生如达。不坼不副,无菑无害,以赫厥灵。上帝不宁,不康禋祀,居然生子。

诞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诞寘之平林,会伐平林。诞寘之寒冰,鸟覆翼之。鸟乃去矣,后稷呱矣。实覃实訏,厥声载路。

诞实匍匐,克岐克嶷,以就口食。蓺之荏菽,荏菽旆旆。禾役穟穟,麻麦幪幪,瓜瓞唪唪。

诞后稷之穑,有相之道。茀厥丰草,种之黄茂。实方实苞,实种实褎。实发实秀,实坚实好。实颖实栗,即有邰家室。

诞降嘉种,维秬维秠,维穈维芑。恒之秬秠,是获是亩。恒之穈芑,是任是负,以归肇祀。

诞我祀如何?或舂或揄,或簸或蹂。释之叟叟,烝之浮浮。载谋载惟,取萧祭脂。取羝以軷,载燔载烈,以兴嗣岁。

昂盛于豆,于豆于登,其香始升。上帝居歆,胡臭亶时。后稷肇祀,庶无罪悔,以迄于今。

如何用《诗经》来取名——方苞

方苞自幼家境贫寒,然聪颖过人。四五岁即能对对子、诵章句,七岁读《史记》,十岁背诵经书古文。

一日,方苞于野外玩耍,时值乡村五月农忙时节,男女老少多在田中拔秧、插秧。此时一拔秧农夫一边用稻草捆秧一边念道:“稻草扎秧父抱子。”

方苞恰巧听到,于是伫足田头。农夫见一幼童,戏问道:“汝能对下联否?”

如何用《诗经》来取名——方苞

方苞举目四顾,见不远处有一竹林,有农妇正将竹笋投入篮中。思虑至此,小方苞眉毛一扬,高声答道:“竹篮装笋母搂儿。”

农夫一听,惊喜不已,连夸方苞是“神童”。

方苞六岁时举家迁至江宁旧居,仍留桐城籍。十六岁随父回安徽桐城参加科举考试。廿四岁至京城入国子监,以文会友,名声大振,被誉为"江南第一"。

大学士李光地称方苞文章为“韩(愈)欧(阳修)复出,北宋后无此作也”。

如何用《诗经》来取名——方苞

康熙三十八年,方苞(32岁)考取江南乡试第一名。康熙四十五年,方苞(39岁)考取进士第四名。将应殿试,闻母病,归侍疾。

康熙五十年,副都御史赵申乔弹劾名士戴名世所著《南山集》《孑遗录》有悖逆之语。戴名世与方苞同县,皆擅古文,因请方苞为序其集。事发,株连下江宁县监狱。旋即解到京城下刑部狱,定为死刑。

狱中两年,方苞仍笔耕不辍,著成《礼记析疑》与《丧礼或问》。

康熙五十二年,斩戴名世并戍其子登峄等。方苞(46岁)及诸牵连者,皆免罪入旗为奴。圣祖夙知方苞文才,加之大学士李光地亦极力举荐,乃召方苞入南书房。未几,改值蒙养斋,编校御制乐律、算法诸书。

如何用《诗经》来取名——方苞

康熙六十一年,命方苞(55岁)为武英殿修书总裁。

清世宗(雍正帝)即位,张廷玉为首之桐城学人备受信赖,宠爱有加。方苞因此被解除旗籍,仍归原籍。

雍正二年,方苞(57岁)回乡葬母。三年返京,入南书房如前。 九年,授詹事府左春坊左中允。十年,迁翰林院侍讲学士。十一年,升任内阁学士,然以腿脚不利为由推辞不受。清世宗遂命方苞专职修书,无需入内阁治事。其后又任《一统志》总裁。十三年,任《皇清文颖》副总裁。

乾隆元年,方苞(69岁)任《三礼义疏》副总裁。再入南书房,升为礼部侍郎,方苞仍以腿脚不利为由推辞,然清高宗不允,命其免随班行走。又命方苞教习庶吉士,方苞坚请解除侍郎之职,获准仍以原衔食俸。同年,清高宗命方苞选录明代及当朝诸位大家作品,并加以批评,作为学子写作规范。书成,名为《钦定四书文》。

如何用《诗经》来取名——方苞

方苞历仕三朝,屡屡上疏言事。

雍正年间,方苞上书曰:“常平仓谷例定存七粜三。南省卑湿,存粜多寡,应因地制宜,不必囿成例。年饥米贵,有司请于大吏,定值开粜,未奉檄不敢擅。 自后各州县遇谷贵,应即令定值开粜,仍详报大吏。谷存仓有鼠耗,盘量有折减,移动有运费,粜籴守局有人工食用。春粜值有馀,即留充诸费。廉能之吏,遇秋籴值贱,得谷较多,应令详明别贮,备歉岁发赈。” 清世宗将其意见下发议行。

又言及民生凋敝物资匮乏,请求禁止酿酒,禁种烟草,禁止米谷出洋,并令各州县副职官员督促养殖种植,当地士绅帮助疏浚河道。

又请求矫正陋习,举荐人才,谓:“上当以时延见廷臣,别邪正,示好恶。内九卿、外督抚,深信其忠诚无私意者,命各举所知。先试以事,破瞻徇,绳赃私,厚俸而久任著声绩者,赐金帛,进爵秩。尤以六部各有其职,必慎简卿贰,使训厉其僚属,以时进退之,则中材咸处矜奋。

乾隆年间,方苞又上书:“救荒宜豫。夏末秋初,水旱丰歉,十已见八九。旧例报灾必待八九月后,灾民朝不待夕,上奏得旨,动经旬月。请自后遇水旱,五六月即以实奏报。” 清高宗将其意见下发议行,考虑五六月间报灾易浮夸不实,无法实行。

如何用《诗经》来取名——方苞

乾隆七年,方苞(75岁)因病告老还乡,清高宗赐翰林院侍讲衔。

自此,方苞归隐林下,闭门谢客著书。

乾隆十四年(1749年),方苞病逝于江苏上元(今南京),享年八十二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翰林院   桐城   雍正   乾隆   实发   大吏   生民   水旱   大学士   家室   侍郎   腿脚   诗经   农夫   书房   康熙   体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