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的简史

承蒙市融媒体领导和编辑的厚爱,在《仪征日报》上推出了《话说春联》(上)(下)两篇专版,向读者介绍春联。这是媒体人为丰富市民精神食粮的善举,他们是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魂育人功能的有心人!因登载文字主要是我在电视台录制《高扬说春联》专题的脚本,故现在稍作加工,分篇发在此处。

春联的简史

  
  爆竹一声除旧;
  桃符万户更新。
  此联几乎家喻户晓,不过这“爆竹”、“桃符”两物并非人人皆知其源。
  相传,古时西方深山中有一怪物,体长约三尺,头大面长,眼小而凹,两颊蓝紫有皱纹,腹部灰白色,尾极短而向上,有尖利长牙,性儿凶猛,状貌丑恶。喜欢吞食虾儿和螃蟹,还常常偷偷地来侵扰人类。不过那东西怕遇火、畏响声,于是人们想出了对付它的办法,就是把竹筒放至火堆里燃烧,让竹节在火焰之中发出毕剥毕剥的爆裂声。如此,那家伙就被吓得抱头鼠窜了。唐朝刘禹锡《畬田行》中有句云:“照潭出老蛟,爆竹惊山鬼。”
  时至宋朝,火药被广泛应用,爆竹已不再用燃烧竹子来取响,而改之为以纸筒扎火药来点放。从此,燃爆竹不单单为驱鬼辟邪,更多则是为了喜庆或玩耍。爆竹也有了许多新名称,如炮竹、炮仗、鞭炮等等,燃放的时间不再限于过年,其他节日或喜庆日,甚至连小孩玩耍时亦可燃放。
  据《山海经》记载,茫茫无际的东海中有一座大山,名叫度朔。山上生长着一棵巨大无比的桃树,树枝向周围伸展,方圆足足占三千里。那桃树顶有一只金鸡,日照其身即啼叫。在这桃树东北之端有一拱形枝干,树梢垂挂下来,挨到地面,仿佛一扇天然的大门。传说这便是所有鬼怪出入之门,因此称作“鬼门”。天帝因怕鬼怪下山到人间去作祟,就派了两个神将去把守鬼门,他们是神荼(shēnshū)、郁垒(yùlǜ)俩兄弟,这两位神将擅长捉鬼。如有恶鬼胆敢溜出鬼门,就把它抓住,用苇索捆绑起来喂老虎。当时黄帝对此很重视,便定了一个规矩:每当除夕时,各家各户在自家门口立两个桃木神像,在门上悬挂苇子编的绳索,画上老虎,以此来镇邪,求得来年的吉祥、幸福。

春联的简史

  王充《论衡·订鬼》引《山海经》:“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善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於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卷一引《括地图》:“桃都山有大桃树,盘屈三千里,上有金鸡,日照则鸣,下有二神,一名郁,一名垒,并执苇索以伺不祥之鬼,得则杀之。”
  最初,人们用桃木雕刻成神荼、郁垒的神像,挂于大门的两侧。也许是因为雕刻神像太费事,后来则采取变通之法,用两块桃木板,画上神像以代替,即所谓“桃符”。后又觉得画画儿仍很费事,便再简化一下,以长二三尺,宽四五寸的薄薄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个神名,往门上一钉来表示除旧迎新。
  宋姜夔《鹧鸪天·丁巳元日》一词说及写“神荼”、“郁垒”一事:
  柏绿椒红事事新,
  隔篱灯影贺年人。
  三茅钟动西窗晓,
  诗鬓无端又一春。
  慵对客,缓开门,
  梅花闲伴老来身。
  娇儿学作人间字,
  郁垒神荼写未真。
  《西游记》中有一段故事与之相似:说是长安附近的泾河龙王与一个算卜先生打赌,犯了天条,罪该问斩。玉帝派魏征在明日午时三刻监斩老龙。泾河龙王恳求唐太宗为他说情,唐太宗满口答应。第二天,唐太宗传出一道圣旨,宣魏征入朝,并把魏征留下来,同他下围棋。不料下着下着,魏征打起瞌睡来。当时正是午时三刻,唐太宗以为将魏征留住,不放他出宫,就行了,所以没叫醒他,让他睡着。哪知道魏征在睡梦里魂灵升天,已斩掉泾河老龙。老龙阴魂不散,日夜在宫外呼号讨命。怨恨唐太宗言而无信,闹得唐太宗六神不安。大将秦叔宝奏道:愿同尉迟敬德戎装立门外以待。太宗应允。那一夜果然无事。唐太宗体念他们夜晚守门太辛苦,遂命巧手丹青,画二将真容,贴于门上。后代人相沿下来,于是,这两员大将便成为千家万户的守门神了。如今我们见到的门神是神荼、郁垒或尉迟敬德、秦琼,有时还可见其他神将。
  宋朝王安石《元日》诗记述着新年时“家家椒酒欢声里,户户桃符霁色中”(陆游《丙寅元日》)的民俗: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驱鬼辟邪的“桃符”就是对联的雏形,后来演变成了中华民族文苑里的一朵奇丽之葩。
  公元960年,赵匡胤黄袍加身,征伐五代,建立了大宋王朝。蜀中王孟昶,以为成都平原天府富足,可借助四川四面环山之险保全自身。于是整日吟风弄月,享受荣华富贵。公元965年,就在孟昶醉生梦死之时,宋太祖赵匡胤命王全斌率军六万向蜀地进攻,十四万守成都的蜀兵一溃千里,孟昶自缚出城请降,“大魏灭蜀”的一幕惊人再现。
  在孟昶“归宋前”一年,中国对联史册上揭开了重要的一页。
  《宋史·蜀世家》云:“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辛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孟昶“归宋前”一年,即宋太祖(赵匡胤)乾德二年(公元964年)。此后,过春节贴联语,渐成民间习俗。王安石《元日》诗中云:“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联之所以名闻遐迩,是因后人据清朝梁章钜之言,称其为“对联之祖”,或曰“春联之始”。
  尝闻纪文达师言:楹帖始于桃符,蜀孟昶“余庆”“长春”一联最古。但宋以来,春帖子多用绝句,其必以对语,朱笺书之者,则不知始于何时也。按《蜀梼杌》云:蜀未归宋之前,一年岁除日,昶令学士幸寅逊题桃符版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后蜀平,朝廷以吕余庆知成都,而长春乃太祖诞节名也。此在当时为语讖,实后来楹帖之权舆。但未知其前尚有可考否耳。
  ——《楹联丛话·卷之一·故事》
  公元964年春节孟昶作此联,965年,宋太祖赵匡胤派兵统一了后蜀,将孟昶等掳走,同时委用吕余庆去做成都(原是后蜀的都城)的地方长官。另外,宋太祖已于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将每年农历二月十六日--自己的生日定名为“长春节”,即所谓“圣节”。而孟昶降宋之时,正是宋太祖诞辰之日,故称语讖。
  其实,梁章钜并未对此说绝对肯定,末句留有余地云:“但未知其前尚有可考否耳”。
  前文所引《宋史·蜀世家》云:“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由“每岁除”便知孟昶之联当在学士之后,只因学士之联书中未作记载,遂有“余庆”“长春”一联为“春联之祖”之说。
  说到春联的推广流行,必须提到一个人,他就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朱元璋是我国对联文化大力推广者,对楹联的普及与发展作出卓越贡献,我创作的《古代联坛108将》中将他排列于108将之首。
  当时明朝定都在金陵,就是今天的江苏南京。有一年除夕,朱元璋发布了“告首都人民书”,内容就是不论是官员的豪宅,还是平民的蜗居,每家每户的门上都必须张贴一副春联。
  朱元璋既有发动宣传,还有检查督促。通知发出后不久,他还亲自带着巡视组微服私访,察看春联张贴情况,一路上看看说说笑笑,评点那些大门上贴出来的春联。那时候没有电视、电脑之类的,除夕也没春晚节目看,赏春联就算是一种很高雅的文化娱乐活动了。他们走着走着,忽然发现有一家竟然没贴春联,朱元璋很不高兴,心想,你好大的胆子,居然敢违抗我的旨意。进门一问,才知道这家主人的职业是阉猪匠,他想在年前多干点活儿,多挣点红包,所以还没来得及请人写春联呢。朱元璋听后也没责怪,灵感忽现,拿起毛笔就为阉猪匠挥毫写了一副七言联:
  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
  由于朱元璋的倡导,写春联、贴春联的活动一直延续至今,也必定会流传下去,这是华夏民族血脉里的基因。毫不夸张地说,留住春联这种传统文化,就留住了我们的根。
  《簪云楼杂说》云:“春联之设,自明孝陵昉也。时太祖都金陵,于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太祖亲微行出观,以为笑乐。偶见一家独无之,询知为醃豕苗者,尚未倩人耳。太祖为大书曰:‘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投笔径去。嗣太祖复出,不见悬挂,因问故,答云:‘知是御书,高悬中堂,燃香祝圣,为献岁之瑞。’太祖大喜,赉lài银三十两,俾bǐ迁业焉。”
  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
  “劈开”,气魄宏大;“割断”意志果断。全联既切合受赠者身份,又流露出撰联者的心怀。联语通俗易懂,句含双关,脍炙人口。
  (下一期我们说说春联的张贴)

春联的简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春联   宋史   金鸡   岁除   桃符   长春   神像   太祖   桃树   简史   爆竹   门上   对联   除夕   公元   学士   体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