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的忘年交—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老秀才”

看过《恰同学少年》这部剧的大体都知道:这是一部以青少年人为题材的,讲述青年毛泽东、蔡和森等人在那种艰苦的年代下仍积极刻苦求学生活。这些“90”后除了要完成学业外,还积极追求新思想不断探索挽救旧中国的道路。

而在这一部以青年人为主的题材里,却出现了一位不一样的中年学者,以他的年纪换做平常人早该是为自己的家庭而四处奔波劳作,但他有着自己的理想,即使步入了中年还跟年轻人一样在积极探索救国的道路,他就是青年毛泽东的忘年交——何叔衡。

毛主席的忘年交—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老秀才”

《恰同学少年》何叔衡


反封建礼教的“秀才”

1876年5月27日,何叔衡出生于湖南宁乡县一个农民家庭。

1902年,26岁的何叔衡考中秀才。他能考中秀才除了他自己勤奋之外还有个原因,他在家中排行第五,当地有种说法“男子要午(五)又得五,逢五就是福”,于是全家人节衣缩食供他读书。考中秀才后,县衙请他去担任管理钱粮的职务,但何叔衡深感政府的腐败,时局混乱,拒绝到任。选择回到老家一边种地,一边教书,这一教就是十年。

毛主席的忘年交—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老秀才”

何叔衡(左二)


何叔衡虽是秀才,但却是反帝反封建的先驱者。他反对重男轻女、反对包办婚姻、反对女子缠足等对妇女迫害的陋习,还作了首《放足歌》:“妈妈包脚骆驼样,眼泪流得脚步长。痛伤心,心痛伤,日夜痛得喊爹娘。行一步,摇三摇,身一摇,晃一晃。走起路来像残疾,摇摇摆摆出洋相。快学何家闺女样,大手大脚好姑娘。”

即使是在乡野间教书,他也不忘国家大事,时刻关注时事。当时学堂的堂长以及他的堂弟都是同盟会的成员,受他们的影响,他开始接触孙中山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慢慢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所感染。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何叔衡率先剪去辫子,又动员周围的男人剪辫子、女人放脚。在学校里,反对尊孔读经,提倡应用文。之后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作为教书匠的何叔衡认识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道路已经走不通了。他决定放弃十年教书的生涯,毅然奔赴长沙,开始探索新的救国救民的道路。

毛主席的忘年交—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老秀才”

何叔衡的人生信条


莫道桑榆晚,常怀不老心

1913年,时年37岁的何叔衡考入长沙湖南第四师范,一年后,与第一师范合并。何叔衡就此结识了同校就读,比他小17岁的毛泽东,在相处过程中发现彼此有很多共同的理念,便成为忘年之交。

何叔衡毕业后,进入著名的长沙楚怡学校当老师。虽然已经毕业,但与毛泽东等人来往密切。1918年,时年42岁何叔衡作为年龄最大的成员,加入毛泽东等人创立的新民学会,并被选举为执行委员长。

毛主席的忘年交—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老秀才”

忘年之交的毛何


1919年,毛泽东发起“驱张运动”,何叔衡积极参与其中,还慷慨解囊支持毛泽东创办文化书社、组织俄罗斯研究会、创办《湖南通俗报》,意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毛泽东因此赞道:“叔翁办事,可当大局。非学问之人,乃做大事之人。”

1920年11月,在长沙,何叔衡与毛泽东、彭璜、易礼容等6人秘密创建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1921年初,新民学会内部关于"改造中国与世界"主题展开讨论,何叔衡明确反对无政府主义,应信仰马克思主义。7月,时年45岁的他与毛泽东一同奔赴上海,参加中共建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当时的召开中共一大所有代表中他的年纪也是最大的。

毛主席的忘年交—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老秀才”

中共一大代表名单


中共一大后,毛、何二人回到湖南建立中共湘区委员会。为掩护活动,二人又发起建立湖南自修大学,招收有志青年业余前来学习。1923年11月军阀赵恒惕下令封闭自修大学,中共党组织便筹办了湘江学校,由何叔衡担任校长,将原来在自修大学学习的学生转入该校。湘江学校在何叔衡等人的努力下,为共产党培养和输送了很多干部,被誉为“湖南革命的先锋”。

老骥伏枥,志在共产主义

1928年7月,时年已52岁的何叔衡受中共中央指派前往莫斯科出席中共六大,然后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特别班学习。此时何叔衡早已年过半百,精力、学习能力都无法与青年人相比,但他学习十分刻苦,不甘人后。大家夸他是“学习上永不知疲倦之人”。两年后,何叔衡回到上海,先后任中国互济会和共产国际救济总会负责人。

何叔衡的两个女儿和女婿先后被捕,身居要职的他一直坚守岗位心无旁骛。由于他的教育,两个女儿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不为所动,审讯一无所获,两人很快被保释出狱。两个女婿一个被刑满释放,另一个女婿夏尺冰因叛徒出卖再次被捕。敌人知晓他是何叔衡的女婿后,严刑逼供,两个月后将其杀害在长沙的大马路上。何叔衡得知夏尺冰牺牲的消息后,悲痛地对女儿说:“一个共产党员,不应死在病床上,他一定得死在大马路上!”

反腐先驱,壮志未酬

1931年,55岁的何叔衡到达中央苏区。此时,已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的毛泽东,力荐何叔衡担任工农检察部部长

任职检察部长后,何叔衡每天都要带着三件东西:布袋子、手电筒、记事簿。把工作放在首位的何叔衡经常起早贪黑,走街串巷,调查核实苏维埃各机关单位干部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等情况。为了加强检举监督力度,经何叔衡提议、毛泽东批准,工农检察部增设了控告局。随后,苏区各机关单位、街道路口到处可见一种特制的木头箱——控告箱(举报箱的前身)。在人民委员会第七次常务会议上,成立了临时最高法庭,由何叔衡兼任临时最高法庭主席。已快接近花甲之年的何叔衡身兼数职,检察、民政、司法等工作都由他主持,任务繁重,仍不知疲倦。他对待工作始终保持着认真严肃的态度,铁面无私,对干部一视同仁,坚决反腐肃贪,提出“严明党纪,坚决打击一切贪污腐化分子”的口号,坚持依法办案,枪毙了谢步升等贪腐分子,使苏维埃政府成为“空前的真正的廉洁政府”。何叔衡因此被大家称为“反腐先锋”。

毛主席的忘年交—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老秀才”

控告箱图片


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决定长征,何叔衡奉命留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坚持斗争。虽心里难过,年近六旬的他仍每日还是扶着一根拐杖,毫无怨言地早出晚归。

1935年2月24日,中央苏区陷落,何叔衡等人被迫转移,在向闽西突围的途中,不幸被敌人发现追击,何叔衡为了不拖累队伍,选择纵身跳下悬崖。掉下悬崖的他奇迹生还,但却被随后搜寻的敌人发现,不甘被捕的他最后与敌人殊死搏斗最后不幸被打死,时年59岁。

这位让人心生敬佩的作为党的创始人之一的何叔衡,在"新民学会"时就以性情刚毅被人熟知,临难不苟也正体现他这种宁死不屈的精神。一直到最后都在践行着他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铮铮誓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2

标签:苏维埃   秀才   辛亥革命   湘江   新民   莫斯科   忘年之交   忘年交   苏区   长沙   湖南   女婿   中共   敌人   道路   两个   体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