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粮仓》: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大国粮仓》: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文 | 钱韶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粮食安全是关系国运民生的“压舱石”,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中国是如何用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中国又是如何从1949年粮食年产量2000多亿斤发展到现在连续6年粮食年产量达1.3万亿斤以上?从主粮到副食,从肉蛋奶到果蔬鲜,中国人的饭碗里装的主要是中国粮,中国人是如何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

《大国粮仓》: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近日,CCTV-4《国家记忆》栏目推出的10集大型纪录片《大国粮仓》,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解决温饱问题、端牢手中饭碗为叙事主线,全景、真实、权威披露了新中国各历史阶段党和国家为解决人民吃饭问题、满足百姓基本民生需求,所作的重要决策和历史细节,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执政理念。时代背景与生动故事的交叉呈现,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将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位置,取得一个个伟大成就的光辉历程。

紧跟党走

见证中国饭碗的自给自足

从1919年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写道:“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到时任美国国务卿艾奇逊预言“由于中国人口过多,没有任何一个政府能够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解决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吃饭问题便成为新生的共和国的头等大事。

《大国粮仓》: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做了一系列的努力和尝试。从中国农业展览馆珍藏的蕴含历史沧桑的文物和文件中,我们能清晰地洞察中国农业的发展史,见证着中国饭碗是如何靠一己之力实现自给自足的全过程。从1950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翻身农民终于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世代梦想到土地改革后,农业合作化开始兴起,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从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统购统销”对粮食进行调配的经济政策到1954年周恩来首次提出“建设现代化的农业”,从中共中央公布《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到 1958年毛泽东提出了著名的农业“八字宪法”,中国农业一直在摸索中艰难前进,虽然仍面临粮食短缺问题,但明确了中国农业以发展生产为中心的要务。

1995年美国学者莱斯特·布朗公布了一份报告《谁来养活中国人》,对未来中国粮食产业的发展提出了预测,同时还提出了“无人能养活中国人”的观点。1996年中国发布《中国粮食白皮书》向全世界郑重宣告:中国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粮食基本自足。2020年,在全世界面临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时刻,中国社会始终保持稳定,这其中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稳定供给功不可没。

《大国粮仓》: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农业一路走来,不断尝试,艰难发展,才有了今天的中国:人们在吃饱之后开始思考如何吃得更好更健康。

专家解读

了解中国粮路的筚路蓝缕

从积贫积弱到自给自足,中国粮路一路走来可谓举步维艰,而正是这种“不畏浮云遮望眼,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神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历史的跨越,成就了今天的中国粮食奇迹。

春季白茫茫,夏季水汪汪,正是盐碱滩涂地的真实写照。上世纪六十年代,在中国的黄淮海平原以及环渤海等地区,还有大量的盐碱地。面对盐碱地会造成粮食的减产或者绝收的情况,为保证粮食能够增产增收,中国政府决心对盐碱地进行彻底改造。1961年时任中国农科院水利土壤改良研究室主任的贾大林带领团队举家从北京迁到中原大地,在商丘县李庄乡的综合实验站一干就是26年。从平地除涝到挖地施肥再到植树造林,豫东平原盐碱地终于得到了普遍改良,广阔的大平原上金灿灿的麦浪尽是一派繁忙丰收的景象。中国农科院农田灌溉研究所原所长庞鸿宾对当时的改良办法印象深刻,他表示当时征服盐碱地的策略概括而言就是排、灌、平、肥,改良盐碱地。1984年中国粮食总产一举突破了4000亿公斤,达到了1949年产量的将近4倍。

《大国粮仓》: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工业的发展和人口数量的激增,新的粮食问题也随之而来,如何增产是中国农业持续发展必须要解决的新问题。作为中国第一大口粮作物的水稻,占中国粮食种植总面积的三成,产量则占粮食总产的四成,今天,中国的水稻平均亩产已接近1000斤,这在几十年前是无法想象的,水稻亩产的大幅提高离不开袁隆平的贡献。1975年,以他为首的水稻科研团队终于培育出了杂交水稻,平均亩产约650公斤。之后十年间,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累计达到11亿亩,增产稻谷1000亿公斤,1996年中国又提出“超级稻计划”。

《大国粮仓》: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如今,我们的第三代双季超级杂交稻亩产已经突破1500公斤,被西方专家称为“东方魔稻”,增产量可以多养活上亿人口,为解决中国人吃饭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

科技助力

谱写中国粮仓的华彩乐章

农业要振兴,就要插上科技的翅膀。科技应用是“北大荒”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的重要力量,大数据,物联网、移动通信、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在“北大荒”垦区有了广泛的应用。从“人拉肩扛”到全程机械化,从“靠经验”到“靠数据”,如今农业技术员不仅可以利用卫星“种地”,还可以把几千年来“看天吃饭”的中国农业改造成运用现代化科技的智慧农业,让中国饭碗装上质量更优、绿色安全的中国粮食。放眼大江南北,科技助力,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挑上“金扁担”,藏粮于技让广袤田野孕育着新的丰收图景。

《大国粮仓》: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从取消农业税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到支持高端智能、丘陵山区农机装备研发制造,加大购置补贴力度,开展农机作业补贴,从脱贫攻坚到实现全面小康,从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重视到连续多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每一项强农惠农政策,都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种粮积极性,越来越多的种植大户加大投入,改进农机装备,尝试智慧农业。于是我们看到了辽宁盘锦“稻蟹共生”的养殖方式让人们吃得安全,吃得健康有了保证;看到了生物制药的广阔前景和绿色生态农业的无限可能;也看到了新农业生产模式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吸引人才回流,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蓬勃生机。

《大国粮仓》: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从吃不饱到吃得饱,从吃得饱到吃得好,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共同创造的世界奇迹。

《大国粮仓》: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具有极端重要性。在建党百年、“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国将继续坚持“藏粮于地 藏粮于技”的战略,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十四五”新征程,中国人的粮食奇迹必将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谱写出新的华彩乐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北大荒   饭碗   中国共产党   盐碱地   中国人   亩产   粮仓   自给自足   水稻   年产量   助力   吃得   中国   中国农业   大国   粮食   手上   农业   体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