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书画”、了解中国,这档综艺如何增加公共文化厚度?

走进“书画”、了解中国,这档综艺如何增加公共文化厚度?

导读:技术赋能的《书画里的中国》不仅是北京卫视守正创新的一大步新鲜尝试,更启发着文化类综艺的创作,动摇着大众学习历史的保守态度。

文 | 黎河

元丰五年三月,苏轼在《黄州寒食帖》中有“死灰吹不起”的一时惆怅,但为什么仅仅在四个月后,他又能“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做出一篇《前赤壁赋》尽显人生豁达境界?

由中茶独家冠名北京卫视《书画里的中国》最新一期节目走进苏东坡的作品和故事,既从《西园雅集图》的一次文人聚会中引出主人公,也在《黄州寒食帖》跌宕起伏的诗情和笔意中抒发人生之叹,还在《前赤壁赋》和《赤壁图》里把烟波浩荡、山石硬朗下的心境锐意表达。通过主题“达观”,节目不仅读懂苏轼的人生,也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勾勒清楚。

“人在画中游”技术赋能,

让普通人与传统艺术无边界

万千风物,一期一会。

从生机到知音,再从神逸到达观,《书画里的中国》把众多经典书画和绵延千年的传统文化都融入到这些能产生古今共鸣的主题之下。不仅有《早春图》《虢国夫人游春图》等让观众看到道家文化的形象表达和古人的时尚,还能在《伯牙鼓琴图》《赠汪伦》中分享“高山流水觅知音”的人间趣事,或是在最新一期节目各种与苏轼相关的书画中教会人们怎样去面对人生的失意。

走进“书画”、了解中国,这档综艺如何增加公共文化厚度?

但怎么把这些书画与主题联系得更生动紧密呢?虚实结合的“人在画中游”或许是答案之一。不管是在《胪欢荟景图册》之“香林千衲”中穿行,还是在《清明上河图》的拱桥上眺望正在收帆的船,或是《西园雅集图》中与各位书法家、画家和词人们高谈论阔,通过数字绘景、3D复现技术、影视演绎等呈现手法,《书画里的中国》让传承千年的书画文物及其蕴含的历史故事“活”了起来。

走进“书画”、了解中国,这档综艺如何增加公共文化厚度?

打造文化精品,在新的时代则需要创造新的场景、运用新的技术、采取新的理念。广播电视媒体已经进入媒体深度融合的发展周期之中,以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为代表,《书画里的中国》在进行传统文化的发掘和创新表达时获得更多的技术赋能。

更进一步,静态的书画直接被演绎成鲜活的故事,节目在形式创新方面颇具巧思。节目根据画中人物的身份和所处情景等,安排了迥异的“开口”互动场景,新鲜感十足。

不管是佘诗曼入画寻找虢国夫人,还是吴宣仪入画《宫乐图》抢琵琶,或是陈都灵入画探寻《重屏会棋图》背后的秘密,穿梭其中,动静相宜,视觉转换美轮美奂,带来了流畅的沉浸式观赏和体验。观众跟随节目穿越时间和空间,打破了单一传统的舞台视角,创造了丰富、震撼的文化体验。

走进“书画”、了解中国,这档综艺如何增加公共文化厚度?

节目因为这种创新意识,才能让文化的表达脱离以往单纯“解读”的桎梏,成就了新的经典。每一期节目有特定的主题,但又不局限于一幅书画,而是层层推进,让静态书画与动态视频、日常生活和艺术作品、艺术家和普通人之间的界限消失,当感官上的愉悦和无差别的审美沉思都在综艺节目中融合,便没有青年不看它的道理。

有细节、重史实,

“微传播”里有“文化大美”

“东坡”雅号的由来是什么?苏轼和朋友为什么选择大晚上在月光中游历赤壁?《重屏会棋图》中的棋为什么全是黑子?举止癫狂的怀素竟然是最早的“凡尔赛大师”?

每一幅书画都从细节处得到解读,不管是人物的着装、勾勒的笔触,蕴含的隐喻等,都在节目中有着深刻的解读。《书画里的中国》带我们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内涵以及文化背后的根源,释放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无穷的传统文化魅力,让更多年轻人走进书画、了解中国。

走进“书画”、了解中国,这档综艺如何增加公共文化厚度?

更关键的是,这些细节本身就蕴含了各种奇趣之处。基于历史真实进行合理发挥、大胆提问,阐述古画背后的文化内涵,从容而诙谐的叙事基调之间,洋溢着对传统文化的自信。

很多人会担心,对历史的敬畏和传播的创新之间怎样找到最佳平衡?《书画里的中国》对书画的演绎和解读尊重历史,不迎合、不媚俗、不猎奇,每期节目邀请知名专家学者解读书画作品,让东方气韵因其内涵而打动人心,传颂四海,而不是让书画沦为消费品。

某种程度上来说,书画成了历史的镜子,也在记录历史的答案。正如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书画协会常务副会长祝帅说,“时过境迁,历史总是在不断地变换。但是人们通过书画作品,来记录下来历史上的某些片段的传统和习惯,却是从来没有改变过的。”

走进“书画”、了解中国,这档综艺如何增加公共文化厚度?

《书画里的中国》每期不仅介绍书画相关的知识,更从历史中寻找新的启示,成为了迷思之中的一道“光”。

不同于其他文化节目的呈现模式,而是从书画故事的角度,试图去呈现华夏文化发展传承中值得反思的点,例如从《清明上河图》中看到北宋的兴衰,也得到“居安思危”的道理。这种解读历史的新鲜视角,成为了整档节目的亮点所在,也构成了其最为珍贵的意义。

走进“书画”、了解中国,这档综艺如何增加公共文化厚度?

在举重若轻间,《书画里的中国》向观众传递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更传递了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的自信和情怀。节目总撰稿和总编剧乔鲁京表示,“此类节目要注意将专业的精英意识转化为大众化表达。这需要创作者了解和热爱这个领域,要有自己的专业判断、价值判断。在创作过程中要把握正确的创作方向,能够在正史、野史、戏说之间有明确的判断和认知。”

助力文化自信,创新文化传承,

在书画里“讲好中国故事”

当下,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日渐加大,“讲好中国故事”越来越成为我国向世界展现文化自信、沟通与各国情谊的重要方式。

从文明古国到文化强国,最直观地体现在于文化自信的回归、东方文明的重塑,这是我们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一方面,艺术上我们自信,那些结构复杂、气势奔放的书画有极高的艺术造诣,一舒一顿尽是人生;另一方面,思想上我们自信,不管是逆境中的豁达坚韧,还是流离下的家国情怀,都让我们更有勇气面对未来。

《书画里的中国》植根于中国人对于审美的追求,它从形式上逐渐唤醒中国人细胞中深远的记忆,这些记忆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浓厚的文化积淀。

走进“书画”、了解中国,这档综艺如何增加公共文化厚度?

此外,这些藏在博物馆里的书画真实地通过电视走进我们的生活,让价值传播更有力量。在目前一大堆致力于文化传承的综艺节目中创新突围,真正让传统文化在火起来、活起来后能内化成当代人的价值内涵。

事实上,《书画里的中国》广受好评的原因在于,它让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焕发新生,把古代真实的“顶级流量”转换成当下的流行表达。因为只有在体验式、感官式的呈现,而非机械式、标准化的重复中,大众的审美理解力和文化创造力才能被激活。这种不按常规出牌的创新突破,也是当下文化类综艺节目创作最需要的。

走进“书画”、了解中国,这档综艺如何增加公共文化厚度?

从综艺节目面向观众的那一刻起,讨论文化艺术时就多了一个广为人知的脚注,而这正是多数大众通俗文艺作品最渴望获得的社会价值。不仅当青年再度走进博物馆时,脑海里想起曾经看过的某一个细节,听过的某一种解释,书画便有了新的生命力;而且书画中传递的历史经验又会帮助个人、集体乃至国家做出新的抉择,真正在以史鉴今中继往开来。

站在新时代的开端,历久弥新的北京卫视再次推出这样一档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和趣味性统一的精品力作,用看得见的文化自信,听得到的历史回响,在书画中探寻中国文化、凝聚起中国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9

标签:西园   中国   赤壁   书画   文化   大众   厚度   传统文化   综艺节目   内涵   自信   综艺   节目   人生   故事   体育   历史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