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工厂》火热上映的背后,中美文化的差异,美国制造空心化

【战争与历史原创130期】奥巴马作为美国历史上的首位黑人总统,他的成功可以说是一段屌丝逆袭的励志人生,在美国政治上层里面,如今几乎由美国五大家族把持,而奥巴马当年能够异军突起,一路过关斩将先后击败麦凯恩、希拉里等多名共和党候选人,最终当上美国总统,背后的原因不仅有奥巴马个人的独特魅力,当然也分不开美国当下的国情,而一部《美国工厂》纪录片,也可以更好的窥探美国的当下;

《美国工厂》火热上映的背后,中美文化的差异,美国制造空心化

社会制造业衰败,金融、互联网行业却蓬勃发展,导致了整个社会阶层的空心化,而占据多数的蓝领(也就是第二产业从业人员)生活惨淡;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的互联网行业开始萌芽发展,而早期的微软、苹果也就是这时候成立的,而当时美国社会的两大支柱产业,主要是制造业(而且是利润高的高附加值产业)和金融业,美国的金融行业从二战以后,凭借自身不受战争的影响,以及战争之中收获的巨大利润,让美国的金融实力成为世界上说一不二的国家,因此美国建立了一套自己占据顶层的美元金融世界,而制造业当中,美国不仅把持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基础设施的建设,而且大量高端机床、大飞机制造业、顶级计算机制造等高利润制造业,都被美国把持,而金融行业有着牢固的制造业支撑,让美国社会的发展一片欣欣向荣。

《美国工厂》火热上映的背后,中美文化的差异,美国制造空心化

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也叫信息产业革命)美国战胜了日本,这个行业逐渐成为美国的主要支柱产业,取得互联网行业胜利的美国人,发现除了金融产业之外,没有比互联网更赚钱的行业了,所以当时的美国高层作出了一个巨大的错误决定,除了少数(大飞机制造、船舶生产)顶级制造业外,其他制造业都大量外包给第三世界,而当时美国的工人工资待遇已经非常之高,而其他世界的廉价劳动力,让许多美国的企业早就想着在外国建立工厂了,但是碍于企业工厂外迁,势必导致国内产生大量失业人员,给政府添加麻烦,所以一支没有行动,而高层既然都亲自发话了,那么企业的逐利性表现的淋漓尽致,也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美国社会开始了制造业空心化的进程。

《美国工厂》火热上映的背后,中美文化的差异,美国制造空心化

美国社会的浮夸以及赚快钱的习惯形成,在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之下,美国人也不愿意在进工厂赚“辛苦”钱;

在奥巴马夫妇退休以后,据说退休后的生活收入,比当年的克林顿夫妇还要高,当然他们也做了不少的实事,不仅做公益、投资资产、出了个人传记,还投资拍摄了一部纪录片《美国工厂》,当时这部纪录片一经推出,就在中美两国引起了热映浪潮;而这部纪录片能够在中美两国同事火爆,其实主要还是纪录片真实反映出了中美两国制造业差距的深层原因,纪录片主要讲述中国“玻璃大王”曹德旺,带领自家的福耀企业在美国俄亥俄州代顿市建立工厂,招聘美国工人进入工厂干活,从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以及最后企业通过什么样的管理方式生存了下来;

《美国工厂》火热上映的背后,中美文化的差异,美国制造空心化

这部纪录片在豆瓣评分高达8.4,能收到这么好的反响,主要是因为纪录片很清晰的告诉了我们,在美国当下的社会当中,互联网、金融行业等赚快钱的行业的蓬勃发展,已经让美国人从血液当中就抵触工厂的“压榨式”工作,而一个社会里面,并非所有的人都有专业的知识和强大的技能,让其能够进入互联网、金融等高薪行业就职,这就导致了美国如今绝大多数的普通人,基本处于半职业半失业的状态,而这部分人没有了稳定收入,又间接的导致了美国的消费水平下降,一个社会的发展,必定是普通民众的消费水平与社会经济增长呈正相关,但是美国社会30%左右属于蓝领阶层的人员,失去了制造业的稳定收入之后,社会流浪人员激增、政府救济资金负担的增长、贫富差距的加大,都成为了美国社会当下越来越尖锐的矛盾。

《美国工厂》火热上映的背后,中美文化的差异,美国制造空心化

美国政府高层意识到美国制造业空心化的严重,逐渐开始引导制造业回流,但是多年来形成的惯性,以及美国社会文化让美国制造业很难再次兴起;

在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以后,美国政府高层逐渐意识到,美国社会现在需要一个行业来吸收社会大量的失业人员,只有让这部分失业人员有了稳定收入,社会的消费水平才能增长,而消费水平起来以后才能促进经济的增长,但是能够大量创造就业岗位的行业无非就是制造业,而美国当前主要的制造业除了汽车制造、大飞机制造,勉强算上船舶制造外(毕竟美国海军每年的订单,还能撑起一两家美国的船舶制造企业),基本上都已经迁移到国外,其实这也是美国政府高层当年决定制造业外迁计划没有料到的影响吧,当时只是想将衣服制造、高污染的重工业迁移到外界,但是没有想到企业为了增强更高的利润,连政府不允许外迁的行业,也在国外建立了工厂(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波音公司在中国建立的标准飞机流水线生产,这至少让中国的飞机制造技术水平提高了至少十年水平,随后我国的歼10、歼11能够批量生产,很多参与设计的工程师都说,这都要感谢美国波音公司)。

《美国工厂》火热上映的背后,中美文化的差异,美国制造空心化

国外制造业的崛起,必定就是美国制造业的流失,而美国现在的工会文化、人权文化,其实都与资本工厂有着本质的冲突,工会要求大量提升工人待遇,不能超时加班,要提升最低工资水平(美国现在工人的最低工资水平约15美元/小时,接近人民币106人民币/小时),而资本工厂则要求在仅有的条件下,大量提高企业生产效率,而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的最好办法莫过于加班,所以美国工厂和美国工会的矛盾可以说是水火不容,当下美国工人的高薪酬、懒散式就业心态(三天两头矿工)、大量低技能水平(美国的工人制造水平远没有国内高),都让美国的制造业很难再次兴起。

《美国工厂》火热上映的背后,中美文化的差异,美国制造空心化

最后进行总结,查了一下福耀美国的近况,据说已经实现了年利润的翻倍增长,接近年收入5亿美金,但是在纪录片的最后有揭示福耀在美国工厂能够实现利润增长的原因,那就是通过大批量机器替代人工,实现企业的自动化生产,而且这个是可以不间断的24小时生产,不需要支付工资,而是一点电费而已,所以说福耀美国工厂虽然实现了利润,但是并没有解决当初政府引进来的初心,那就是解决大量结业问题;而给我们也有不小的提示,那就是在机器能够替代人力重复的低技能工作当下,我们绝对不能坐以待毙,加紧学习提高个人核心竞争能力,才有可能不会被机器顶替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7

标签:美国   巴马   波音   美国政府   工厂   中美   消费水平   纪录片   制造业   高层   差异   工人   利润   金融   社会   体育   文化   行业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