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圣诞节!过了洋节,你信教?开心就好


今天圣诞节!过了洋节,你信教?开心就好

我是不信,你信吗?

自然是有信得,虔诚的在朋友圈里每日祷告。这样的朋友大概有三四个,其中还有两个还算关系挺好的,平日里,待人接物都着实亲善纯良。这和圈子里每日发阿弥陀佛的差不多,敬佛的几个人中也有挺近的,一样的好人一个。

我也曾经问过他们为什么信教或者拜佛,大多都是含糊其辞,只有一个曾经特别“语重心长”的告诉我:别说哥信教,哥信得是寂寞......

前天,晚上到家,颇有兴致的和女儿一起把收了一年的“圣诞树”重新打开又装了起来。她很兴奋,一晚上绕着转,她就是喜欢这棵树,为什么?好看好玩,也许还可能好吃呗。不然她也不会把几乎所有带包装纸的泡沫块都打开看看里面包的到底有没有糖或者巧克力。

今天圣诞节!过了洋节,你信教?开心就好

拍了几张照片发了圈,很快点赞回复的多了去。其中一个要好的战友留了一句:你是教徒?

教徒?这个词汇似乎还从未在我的世界中存在过。我大概明白战友的意思,无非就是一个简单的疑问而已,至多也就是略加质疑的“不信教为何要圣诞树或者过圣诞节”罢了。这个问题,我清楚立场,却很难回答。终是纠结于“信”得问题还是“过”的问题,倒是乐意闲聊瞎扯几句。

关于圣诞节的来历以及传说的,自是百度及各类搜索引擎多了海去。相对也都能了解个一二。可对于中国人过圣诞节的缘由,确实很多人习惯性忽略的。事实上,以我的认知程度而言,现在国人过得圣诞节和平安夜,重要的来源应该有三个。

今天圣诞节!过了洋节,你信教?开心就好

第一:源自19世纪末中国传教士在中国的传播。至于传教士何时到达中国一说,大多数的说法都是在汉唐时期,后来明朝关于利玛窦的故事自然也是不少。可真正成为一种现象的存在,更被人们熟知的应该是清代,或者说是晚清时期。那个时候我们国家一个重要“低谷期”,无论是政治、军事、经济还是在科技、文化,宗教上都处于崩溃和重组的边缘。那么西方传教士,或者说是欧洲传教士对于中国文化与宗教的影响,实际上也是相当大的。而在基督教节日,也当然数的耶稣圣诞这一天最为重要。于是,作为外国人口聚集,基督教传入中国并兴盛的前沿,当时在北京,上海、广州、香港、澳门等地,已经兴起“圣诞节”的风气了。只不过当时仅仅是一种宗教行为罢了。

至于传教士,我想自然会有很多人提出不同的看法,会认为那是一种文化侵略和甚至于间谍行为。这个无可厚非,确实如此,一些人在中国犯下的恶性罄竹难书。只是,我向来认为,并没有太多事情是能够被一竿子打死的。即便我们理所应当的对当年侵略我们的暴徒们身怀仇恨,但依旧也应该清楚的了解,毕竟还是有一部分,或者是一小部分确实是以信仰作为行为的准则的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从事着真正人道主义的工作。不然,那个时候中国也不会出现那么多教会学校,教会医院,就不会有协和医院,没有清华大学......

今天圣诞节!过了洋节,你信教?开心就好

第二:在我们国家开始改革开放的那个阶段,几乎是在一瞬间,已经承载了几千年来文化积淀的我们突然之间受到了来自几乎全世界的文化冲击。其最重要的就是两个方向,那就是港澳台和美国。

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香港、澳门早于我们国家的其他地方更加的融入到了国际文化体系之中。我们不去评价好坏与否,单纯从当时的经济和文化繁荣度上,与当时的内地比较自然是有很大的优势与进步。而台湾则是作为中国建国前文化“集大成”之地,并且与西方关系之密切远胜今天,当时的蒋介石就是虔诚的基督徒。在那一时期,我们内地的文化受到了所谓“港台风”的剧烈冲击,很多东西几乎是在一夜之间成为流行。而从50年代已经在港台地区形成的过“圣诞节”的风气,也随着流行风刮进了中国内地。特别是与广州等有一定基督教基础的地区相结合,圣诞节这个日子就逐渐兴盛开来。

至于美国,就是港台的2.0、3.0版。曾经那段时间里,出国,到美国去,是一种无数人求之不得的梦想。而从美国归来,所带回来的东西,在那时也几乎无一不成为人们追捧的时尚。对于美国这个在近50年里的文化输出第一大国,对于那时的中国的影响是相当巨大的。圣诞节,也在那个时候从美国以另外一种形式传进了中国。特别是,那个穿着红色大衣,带着红帽子白胡子的老大爷。他其实就是可口可乐在全球做的最成功的一则广告罢了,可全世界,都已经把他当成了圣诞节的象征。

今天圣诞节!过了洋节,你信教?开心就好

第三:在我看来,事实上对于今天我们大多数人所过和所谈起的圣诞节,之所以备受争议后还是如此之火,重要的原因真的不在于“圣诞”和“平安”究竟对于我们国人有多么的重要,而是我们需要一些关联和时间节点来做一些平日里缺乏激情或者没有理由的事情。我们通常把它称作仪式感。而这种总是被各种媒体,各种言论强调过我们国人是相当匮乏的仪式感,恰恰是对于越来越多受困于生活,受制于竞争的人们极度缺乏又无力争取的东西,所以,就有越来越多的人们,是当真被“仪式”了。总有声音在身边说着,我们是如何的无趣,是如何的缺乏“仪式感”,应当如何去追求它......无论,我们是否真的需要。

我们见过好多在父亲、母亲节里发圈发博,秀礼物,哭的稀里哗啦,喊叫着感恩,大爱的人们,前之之后照样整夜不回家,张口就要钱,动不动就要和父母吵得不可开交然后找朋友,去酒吧里夜店里花钱“求安慰”。这算仪式感不?

这种话题,已经被无数人讨论过,不提也罢。但对于仪式感来讲,还有一个重要的话题就是,仪式感被营销。

今天圣诞节!过了洋节,你信教?开心就好

如果我说,圣诞节和情人节,这两个西方味道最为浓烈的两个节日,是我们国内商家营销成功案例之典范的话,放在十年前恐怕有人会惊讶,而到现在,估计很多人都会由衷的认可了。玫瑰之说确实源于西方,可你不会觉得那能占满花店正面墙壁的“花之物语”也源自希腊神话吧?圣诞节,已经讲过圣诞老人其实是百事最大的敌人,而那平安夜要收到苹果的“习俗”,只要一细想就明白了,除了汉语系,还有哪里会把苹果衍生成“平平安安”?

平安夜过去了。昨天忙了一天,晚上很早也就睡去了,老婆和儿女也丝毫没有感受到什么氛围。除了女儿到家喊了一声要吃苹果。她昨天也喊了。两个月前也喊了,所以,和平安夜没啥关系。

今天起床挺早,还有一些事情要去忙,这些事情,也自然都和圣诞节没什么关系。也许,除了朋友圈里被刷了好几遍的玩意儿,也还是这个样子。一样有人在感恩,在秀礼物,在自嘲,也有不少人在提议不过洋节,甚至还有些义愤填膺的高喊应该抵制的。自然是都没有什么错,想说的一样去说,该做的,不也都得去做才好。

有没有理由,有没有仪式感,对于我们来讲,也大多就是一个心里的慰藉而已。这其实就和现在朋友聚会站起来碰杯的时候喊上一句“生日快乐”没什么区别。有时候觉得,热闹了,不也挺好吗?到年底了,快乐兴奋也好,压抑郁闷也罢,给自己多了庆祝或者宣泄的由头,也算一件挺畅快的事儿了。还真没那么多复杂了。

今天圣诞节!过了洋节,你信教?开心就好

当真那些过洋节的,还真信教了?

你站在黑地儿吓他一跳,看吧,没几个喊上帝的,连叫佛祖的都没,还不都一样,撕心裂肺的一嗓子——“我的妈呀!”

再说回来,当真没有必要说我们没有仪式感,前天吃饺子不也是仪式?你看咱们的节日,冬至饺子,腊八喝粥,端午粽子,中秋月饼......连敬鬼神都要有个“寒食节”,这不都是仪式感?咱们的老祖宗更明白,啥能记得?吃到嘴里才是真!这仪式感,不光是嘴里的,还是胃里的!

实在!

要不咱为啥有舌尖上的中国?

越说越远了,就此打住!饿了......

今天圣诞节!过了洋节,你信教?开心就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8

标签:圣诞节   基督教   平安夜   澳门   传教士   美国   中国   国人   仪式   港台   确实   两个   自然   关系   体育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