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我眼中的西安与洛阳!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两个城市(三)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以个人的观点来聊了一下在“周”建立后,周的都城“丰镐”与“雒邑”之间紧密的关系。尽管我已经非常努力的尽量把自己的观点表述清楚,但略有遗憾的是,仍然有个别的朋友在回复中“轻言”。在我看来,着实可惜。不过也有更多朋友的回复很是中肯,个人觉得,大家可以尽情发表意见,有质疑完全可以探讨起来。而不是纯粹简答粗暴的为“黑”而“黑”,毫无意义,费指费电费流量。

聊一聊我眼中的西安与洛阳!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两个城市(三)

还是接着聊吧。在上文中,我聊到“丰镐”和“雒邑”这个周王朝的“双中心”政策上。当然了,这是我个人的一种说法,绝大多数人还是比较习惯于把这双中心的其中一个称作“陪都”。在前文的回复中,我也看到了很多关于谁“陪”谁的争执,有的说周王朝实际已经迁都雒邑,也就是“成周”。而也有说“雒邑”也就是个陪都的。这个上面,我也很认真的思考了,也查阅了一些家中并不太多的相关书籍以及网络上能查询到的,并经过众多佐证证明的资料,在此,我依旧以我个人的观点来聊一下关于周王朝的都城。我认为,在当时,“丰镐”和“雒邑”是周王朝为了巩固统治而建立的“双都”。

如果按照正常的理解与一直以来的历史教育来说,周王朝从建立到被西部的少数民族“犬戎”入侵,周幽王被杀,平王东迁“雒邑”之前,所应的都城应该就在“丰镐”。因为在史书上,将这一时期的周王朝称作“西周”,西周的都城就应该是“镐京”。从个人的认知与习惯上,我还是比较认可这种说法的。至于有些朋友所说的“周成王迁都雒邑”的说法,我想,这应该是一些历史概念上的误解,咱们刚好就来聊一下这个事。

聊一聊我眼中的西安与洛阳!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两个城市(三)

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经说过武王姬发命周公旦营建“雒邑”的内容,自然不必赘述。周公旦也因为营建洛阳有功,被洛阳人历代供奉,尊为“周公”!现在洛阳市老城区的周公庙,就是为了纪念周公旦而建立的庙宇。关于“周公庙”,当然也不是洛阳才有。洛阳的这个“周公庙”是建于隋末唐初,而全国最大的“周公庙”,应该就是在现在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的凤凰山。这个地方我还尚未有机会去,看来我的旅行计划又要多上一站了。岐山的“周公庙”据说是建于西周,后也在社会变革中损坏重建。而最重要的重建,就是唐高祖李渊在“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在“卷阿”之地修建“周公祠”!这个修建的时间和洛阳“周公庙”的修建时间重合,应该是有关联和对应的。这个“卷阿”,最早就出现在《诗经·大雅》中:“有卷者阿,飘风自南。”

提到《诗经》,这当然是一部对于我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的著作。孔子就有云:“不读诗何以言”。为什么要在这个地方聊起这部经典,原因就是我们可以在《诗经》中找寻到很多与周王朝的关联。那从《诗经》的起源聊起,当然《诗经》最早并不叫这个名字,在西汉时才被整理成册,封为儒家经典。而这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中,所收录的最早的“诗”就来自周的初期。这里,就有必要提到在周那个时代一个非常有趣的制度——“献诗制”。关于“献诗制度”,基本现在被认定为最早期的“诗”来源,其大概意思按照我不太成熟的理解,应该就是类似于一种官员和一些有地位的平民用来向君主言辞美好的“谏言”与“上书”。有理论认为,“献诗制度”起源于先秦,这个我觉得还是不太准确的。因为先秦的定义过于广泛,反而容易被一些朋友误解,所以,我认为用更加严谨一些的说法,就是应该在周的初期。

聊一聊我眼中的西安与洛阳!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两个城市(三)

按照现在比较公认的判定,《诗经·大雅》中的绝大多数作品都出自西周。那么,在此时的“献诗”对象,必然应当是对当时的统治者,所去“献”的地点,也必然是周的都城。如果当时周的都城是在“雒邑”的话,那么那些诗文中必然会出现许多极具代表性的河南的地理名称,而包括“卷阿”在内的《大雅》中提及的地名,基本上都处于现在的陕西一带。从这一点上,显然也能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西周的都城确实是在“丰镐”无疑。那么,当时的“雒邑”究竟是在周王朝中是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呢?

至于周成王迁都“成周”一说,个人觉得那确实应该更多被认为是一个美好的误解。在《周书·康诰》中记:“惟三月哉生魄,周公初基做新大邑于东国洛,四方民大和会。”至于这句话的解释,在之前的文章里已经多次提过,不用在反复提及。同样在《周书》的《洛诰》中,也有记载:“王拜手稽首曰:"公不敢不敬天之休,来相宅,其作周配,休!公既定宅,伻来,来,视予卜,休恒吉。我二人共。公其以予万亿年敬天之休。拜手稽首诲言。"这段话的意思差不多应该是,周成王对周公旦说:我不能违背上天的意愿,要在“洛”这个地方建立一座与周的过国都“镐京”相匹配的都邑。由此可见,周成王继续让周公旦营建“雒邑”,起码以成王的态度上,并不是要放弃原来的国都来重新建立一个新,而是以国都的标准建立一个能够在周王朝领域的更中心区域起到政治中心的都邑

在之前的文章回复中,有不少朋友都在拿“邑”来试图说明当时的“雒邑”不如“镐京”,更有朋友说是:大者为城,小者为邑。我是这样看的,观点上可以认为有不同,但是并没有找准论据。就“邑”这个字来讲,相反,那是很大的城。在汉代训释《诗经》的重要文典《毛诗故训传》中,在解释《诗经》及《尚书》中有关“夏邑”、“商邑”的名称时,有言:“商邑,京师也”。在此处,“邑”这个字是代表都城的意思。所以,也才会有“都邑”一词。所以,以我的看法,从武王开始一直到成王,都要在洛营建的是“雒邑”,也就是“雒都”。由此可见,在周王朝的建立初期,“镐京”和“雒邑”的地位可以说在当时是几乎是平起平坐的。如果一定要以周建都的时间来算,非要把“雒邑”称作“陪都”也没有什么不可,只是我个人跟倾向于另外一个,也是相对而言更加“官方”的称谓,叫做“东都”

聊一聊我眼中的西安与洛阳!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两个城市(三)

在出土于宝鸡的,西周时期的国宝级青铜器“何遵”中,上刻122个字的铭文:“唯王初堙宅于成周,复禀武王礼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诰宗小子于京室曰:“昔在尔考公氏,克逑文王,肆文王受兹大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或,自之乂民。’呜呼,尔有唯小子亡识,视于公氏,有庸于天,彻命敬享哉!助王恭德欲天,临我不敏。”王咸诰,何赐贝卅朋,用作□公宝尊彝。唯王五祀。”其主要内容就是记载了成王在“雒邑”祭奠武王,并提到武王在灭商之后,曾提出要将国都迁至“天下之中”,以便于统治天下子民。同时,铭文中“宅兹中或”,由于古时通假,“或”与“国”通,因此,这也是可考的“中国”这个词最早的来历。无论后世发生了诸多变化,然而在当时,所谓的“天下之中”和“中国”,所指的也大致就是现在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部分区域。

由于“何尊”的历史意义,我们似乎并没有太大必要去争拧里面的内容。而在我看来,正是因为“何尊”的发现与研究,反而更加证明了当时周王朝,具体就是西周的国都也依旧在陕西的“镐京”。因为它的出土地陕西省宝鸡市东北部的贾村,在1963年出土了大量的周代用于祭祀的青铜器,以至于也有说法那里才是真正周王朝核心的,这个不过多讨论,各持己见,文明讨论吧。但是,我认为或许有一点是可以基本被证实,那就是宝鸡的区域,在当时至少是周王朝重要的一个用来祭祀的地点。我们都知道,祭祀对于古文明是一件非常神圣和重要的政治活动,具体是在国都内祭祀还是有专门的的祭祀地点,这个恐怕还需要有进一步的文物发掘才能证明。可起码祭祀的地点是不可能距离国都太远的,那从宝鸡与西安的地理位置上看,西周的都城当然是应该在“丰镐”。

聊一聊我眼中的西安与洛阳!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两个城市(三)

还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何尊”的铭文中所提到的“雒邑”被称作“成周”。关于这个“成周”,最为直接的解释就是周的都城。那这个又该如何做理解呢?在《史记·周本纪》中有这样一段:“太史公曰:学者皆称周伐纣,居洛邑,综其实不然。武王营之,成王使召公卜居,居九鼎焉,而周复都丰、镐。至犬戎败幽王,周乃东徙于洛邑。”这段话一方面证实了,在司马迁看来,西周是尚未迁都“雒邑”也就是“成周”。然而,之所以在《周本纪》篇末专门写出这样一段,自然是因为当时也有类似于我们今天这样的争论,在汉代也有很多学者认为,早在西周时期,周就已经迁都洛阳了。这其实很正常,学术研究讨论,大家也完全没有必要上纲上线。

继续说“成周”。有人说这个“成周”是因为“周成王”,我认为是不对的。在史籍《春秋公羊传》中,曾记:“居摄七年天下太平而此邑成,乃名曰成周。”以我的理解,这个“成”应当更多的当做“成就”、“功成”等类似的含义。通过对于《公羊传》原文及一些其他相应史籍的记载上,我发现了另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称呼,那就是“宗周”。这个“宗周”也有两个解释,一个像《史记》中:“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这个“宗周”差不多当归顺或者臣服讲。另一个,就是“宗周”在西周时期指的就是“丰镐”,到了东周就变成了“雒邑”,那这个“宗”有“宗室”的意思,我觉得或许也能理解为“起源”。所以,在查阅了一些资料和拜读很多专家学者的相关文章后,我个人是比较倾向于一种说法的,那就是这个“成周”也许是对应“宗周”来讲的。

聊一聊我眼中的西安与洛阳!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两个城市(三)

在西周时期,“丰镐”被称作“宗周”,而同时,“雒邑”被称作“成周”。如果我们怀着一些更加浪漫的情怀来考虑这件事,或许有新的理解。在当代的杨宽先生所著的《西周史》中就提出:“成周是洛邑之代称;宗周是西都岐之代称。成周者,周统一大业之始成也;宗周者,周宗族之源也。”我认为,“宗周”的含义就是我们周的发源地就在这里,这是我们的根,无论如何扩张,都应该不忘本,不能忘了老祖宗。所以,“宗周”非“丰镐”莫属。而推翻了殷商之后,我们的国家面积变大了,更大的疆域需要更具中心位置的行政中心来对国家进行管控,那在我们“功成名就”之后,为了跟好的继续发展,就需要有一个更具现实意义的国家政治中心来满足时代要求。当年武王为何要把象征着无限王权的“九鼎”置于“雒邑”而并没有带回“丰镐”,也正应是这个原因。

所以,这更加说明了,在西周时期,位于现在陕西的“丰镐”和河南的“雒邑”,对于整个周王朝来说,都是不折不扣的一对“双核”!对于周来说,这两处都是王朝的都城,只是所管辖的区域不同。也并不是像一些朋友所说,其城内的建制都不同,这个上面,我也会在之后的文章中聊起。总之,在我看来,“丰镐”和“雒邑”是共同作为周的都城,共同支撑着这个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王国!

聊一聊我眼中的西安与洛阳!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两个城市(三)

妈呀,不知不觉,感觉还没说啥都4000余字了。或许是由于写到这个阶段,所查阅的书籍和资料都过于复杂和繁琐,所以文章会显得多少有些凌乱。在下文中改进吧。既然已经聊到“宗周”和“成周”,索性在下篇文章中就从“周成王”与“丰镐”和“雒邑”之间聊起吧。

感谢支持!

相关文章:

聊一聊我眼中的西安与洛阳!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两个城市(二)

聊一聊我眼中的西安与洛阳!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两个城市(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洛阳   大邑   宝鸡市   都城   宝鸡   陪都   王朝   铭文   西周   国都   西安   诗经   祭祀   说法   眼中   时期   两个   朋友   城市   体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