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错就惩罚,父母一动手就已经输了

看到一个父母惩罚孩子的视频,触目惊心。


两岁半姐姐无端追打一岁半弟弟,追打过程中,妈妈不做阻拦,却在事后拿起绣花针扎向孩子的手,以示惩戒。


孩子犯错就惩罚,父母一动手就已经输了


午餐时间,姐姐不想吃饭,妈妈拿来衣架坐镇威胁:要么张嘴吃饭,要么衣架挨打。孩子哭哭啼啼,被迫咽下饭菜。


孩子犯错就惩罚,父母一动手就已经输了


本以为,妈妈惩罚孩子的举动会让家庭成员心疼,却不料,打孩子已然成为家庭公约。拿一日三餐来讲,只要孩子不好好吃饭,就会顿顿挨打。


妈妈下场后,姥姥姥爷上场,同样拿着衣架打手,甚至打嘴,逼迫孩子必须吃下饭。


孩子犯错就惩罚,父母一动手就已经输了


育儿观察师在一旁看得连连摇头,问起躲在书房打游戏的爸爸,结果爸爸也是一样的做法。


孩子犯错就惩罚,父母一动手就已经输了


孩子不乖,就要受惩罚;孩子犯错,也要接受惩罚。


当惩罚的方式成为驯服孩子的手段,就是最好的教育方法吗?


01

越惩罚,问题越大


2003年开春,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食堂突然接连发生爆炸案,令人震惊。作案人很快就被抓获,来自福建福州的黄某。然而其作案动机,却令人唏嘘。


黄某出生在一个知识家庭,父母对他一直抱有非常大的希望。遗憾的是,黄某没有考上大学,这令人家人十分不满:“我们家没出过考不上大学的人,只有你一个!”


没有考上大学的黄某,俨然成为父母脸上最羞耻的印记。辱骂不解气,为了惩罚孩子,父母给他找了一个在海南割橡胶的工作,试图让孩子苦尝不好好读书的后果。


天不亮就要起床工作,割橡胶的活儿又苦又累,更难熬的是海南遍地的蚊虫,黄某在工作时不得不穿得严严实实,闷热难受,时不时还要遭受被刀割伤的危险。


对父母的故意安排,黄某感到非常气愤。为了向父母证明自己并非他们想象得那么“无用”,于是黄某从海南空手来到北京,用饮料罐和材料就地制造了爆炸装置。而这,也就造成了震惊全国的“清华北大爆炸案”,案件伤及9个人,财产损失22万余元。


不惜以犯罪的方式证明自己,最终,黄某将自己送进了监狱。但细究背后的推手,却是黄某的父母。


孩子犯错就惩罚,父母一动手就已经输了


这个世界上,哪有孩子不犯错就能长大?


于孩子而言,犯错应当接受一定惩罚,但如果父母一个不满意就惩罚,那只会忘了“惩罚”的初衷。


惩罚真正的目的,不是让孩子去惧怕错事,而是要让孩子能从错事中得到良性改变。


遗憾的是,生活中有太多的父母把惩罚当作自我情绪的宣泄,导致孩子的过错被不断被放大。


而当受罚令孩子内心滋生恐惧,那么孩子对父母的信任也将随之而去。教育良机逝去,小问题累积成大问题,父母动手的那一刻,其实早已失去孩子,输了自己。



02

惩罚越有效,伤害越大


“不让孩子尝到犯错的代价,怎能让他们学乖?”


的确,惩罚成为当下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能令孩子变得听话;但其实,从心理角度而言,惩罚越有效,对孩子的伤害越大。


心理学有一种现象叫做“习得性无助”,指当个体对事物感到无法控制或无能为力时,就会产生自暴自弃、丧失信心乃至听人摆布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为此做过相应的验证实验。


实验一开始,塞利格曼以狗为实验对象,将它关在笼子里,并在笼内放置了一个蜂音器。蜂音器一响,就会向狗释放出难以忍耐的电击。


关在笼内的狗,无处可逃,不得不承受来自电击带来的疼痛。


如此反复进行了多次实验后,当人们将笼门打开,再打开蜂音器并释放电击时,却愕然发现:狗非但不逃走,对电击的疼痛也开始选择忍受。再后来,甚至发展成为电击还未开始释放,狗就已经被“击倒”在地上,发出痛苦的呻吟和颤抖。


那么,在狗身上出现的迹象,是否也会出现在人类身上?


在后续的实验中,塞利格曼招募了一群大学生,将他们关在一间实验室里,强迫他们听一种会让人心烦的噪声。


实验发现,这群学生在最开始时发现对停止噪音无能为力后,他们的潜意识里就开始接纳这个事实。后来,即便塞利格曼告诉被试验者们关掉噪音的方法,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也会听任刺耳的噪声一直持续响下去。


实验证明,无论是动物还是人类,都会在一定情境下,被迫形成“习得性无助”的心理。


“习得性无助”的心理会不断降低孩子的成就动机,孩子在面对其它事情时变得漫不经心:学习时毫无兴致,失败时感觉恐惧,要么不思进取,要么轻易选择放弃,影响一生成长。


孩子亦是如此。当他们因为犯错接受过多批评和惩罚后,就会让孩子在怀疑自我能力的同时放弃努力,即便以后再有能力和机会,他们也不愿再做出尝试,同时孩子的内心会随着惩罚的次数增加和程度加深会形成巨大的伤害。



03

智慧的惩罚,才是有效教育


著名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中曾经提出过一个“自然后果的惩罚”,他提到:

“如果孩子有冒失的行为,你只需要让他碰到一些有形的障碍或受到由他的行为本身产生的惩罚,就可以加以制止。”


这不由令人想起《少年说》里的一个男孩,他站在天台上吐槽妈妈对他的惩罚方式,令人耳目一新。


原来孩子犯错时,妈妈不打不骂,只是用跳绳或者俯卧撑的方式进行惩罚:上课说话被抓现行,罚跳绳200—400个;不尊重老师,罚跳绳1000个……


孩子犯错就惩罚,父母一动手就已经输了


话语一出,台下笑成一片。


再看台上的男孩,他虽在吐槽妈妈,却感觉骄傲,并声称:从小学到初中,没人跳绳能跳过他!


临到末尾,男孩不忘风趣地加问一句:“大家说我妈的教育方法是不是很厉害?”


孩子犯错就惩罚,父母一动手就已经输了


别出心裁的惩罚方式,不仅让孩子得到了教育,还收获了强健身体带来的荣耀感;更重要的是,在这场“惩罚模式”里,亲子之间并不仇视。


不得不佩服这位智慧的妈妈,懂得把握教育良机,把“惩罚”落实到孩子的心坎里去。


每一次犯错,都是最好的一次成长。好的惩罚方式,不仅能够让孩子欣然接受,还能够在受到教训时也有长进,但这也考验着父母的教育智慧。


·惩罚需要适度


坚守惩罚初衷,父母在面对孩子犯错时,才不会被情绪左右。


父母始终要明确该受惩罚的是孩子的一次性行为,而不应上升到惩罚孩子人格。告诉孩子错在什么地方,怎么改正,如何承担自己的责任……


父母建立在尊重孩子人格尊严上的适当惩罚,才是有效教育。


·惩罚要有温度


孩子犯错,即便惩罚,也要让他们感受到爱的温度。让孩子始终相信,父母永远不会因为他们犯了错而不爱;也要让孩子明白,知错而改,父母永远是他成长路上的守护者。


惩罚虽是一种教育手段,但更是一种微妙的家教艺术。拥有惩罚孩子的智慧,才能真正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家长和孩子,就像两棵彼此分离又相互靠近大树和小树,大树既为小树遮风挡雨,也要给小树留出足够的空间,让它感受阳光,迎面暴风雨。只有这样,小树才能茁壮成长,孩子才能真正长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4

标签:父母   孩子   目的   海南   错事   橡胶   小树   衣架   无助   手段   智慧   妈妈   方式   发现   心理   体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