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处理孩子犯错有三层,你在哪一层?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个视频,9岁男孩被罚蹲马步的样子,特别让人心疼。

见他鼓着劲,伸直的双臂随着半屈的双腿摇晃不停,涨红的脸上写着委屈,而妈妈则在旁边数落着他。

原来,是孩子玩墨水惹的祸。

妈妈见孩子把墨水弄得满手满衣服都是,上手就打了他,又罚抄写作业。谁知,下午孩子又偷着玩,妈妈顺手抄起充电器就抽,接着再罚他蹲马步。

父母处理孩子犯错有三层,你在哪一层?

这还没完,爸爸回家后,又给孩子“加了码”:继续蹲马步。

孩子贪玩弄脏了衣服,妈妈打了又罚,但孩子该玩还继续玩。父母以为罚轻了,于是又加重惩罚。

然而,这除了能伤害孩子,并无其他作用。

犯错是孩子成长的机会,而父母的处理方式,决定孩子价值观和自我认知的建立。

处理孩子犯错有三层,你在哪一层呢?

01

第一层,把情绪发泄当教育


孩子犯错,有些父母的第一反应是“上火”。

在他们看来,明明讲了很多次,但孩子依然我行我素;刚刚还提醒了,一转眼毛病又犯了,孩子根本不记性,把父母的话当耳边风,不由得不生气。

然而,情绪肯定会有,却需要合理控制,否则就会造成伤害。

一位妈妈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和孩子的日常。

妈妈叫孩子洗澡,但他却顾着玩手机,并不回应。妈妈提高嗓门,语气生硬地又叫了一次,孩子觉察到妈妈生气了,很不情愿地走了过去,并把手机随手往地上一摔。

妈妈顿时火冒三丈,拉过孩子“啪啪”就是两巴掌,可怜屁股上留下了红红的手掌印。

父母处理孩子犯错有三层,你在哪一层?

妈妈让孩子干正事,孩子先是不听,接着还发脾气,妈妈认为这是一错再错,不可容忍,结果情绪一上头,而惩罚也就立马兑现,伤了孩子身体,也在他心里留下了恐惧。

综艺《老师请回答里》,10岁的超超,在父母心里是个爱撒谎的孩子。

他经常以学习为由索要手机,好几次却发现他在玩游戏,作业没完成,还骗父母说完成了。

每到这时,父母的火气很大,不是打就是骂,爸爸甚至还拿木铲抽过他脸,但孩子并无多大改变,反而对父母越来越不尊重,经常嘲笑他们。

父母处理孩子犯错有三层,你在哪一层?

父母认为孩子撒谎是严重的错误,但他们没想过,撒谎也是孩子逃避惩罚的一种自我防御。

而父母一再地打骂,也促成了孩子撒谎习惯的养成。

不仅没教好孩子,反而“助纣为虐”,甚至对孩子身心造成伤害。

心理学博士丹尼尔·戈尔曼说:“当人被情绪控制时,可能会失去理智。”

情绪上来,理智就没了运作的机会。

父母的坏情绪,很容易发泄在孩子身上进而把情绪发泄当教育。

然而,孩子犯错,父母首先需要稳住自己,释放好情绪,只有保证内心平和与清醒,才能给予正确的引导和爱的帮助,孩子也更容易接受和改变。


02

第二层,不依不饶地唠叨


有些父母,喜欢揪住孩子的错误不放,翻来覆去地说教、唠叨。

一个视频,还原了这样的情景。

妈妈听说孩子熬夜起床晚了,指责熬夜的人都是傻子,接着又拿孩子爸打比方,说原来好好的一青年,就因为熬夜记忆力衰退,现在连工资也记不清。

妈妈絮絮叨叨地自顾自说,孩子不耐烦了,回应:“知道了……”。

没想,这又戳中了妈妈的点:“整天嘴上说知道了、知道了,就没见你改变”,然后,提起楼上张叔家的孩子,说他如何如何地熬夜,年纪轻轻地就秃了顶。

孩子再也受不了了,大呼让妈妈别唠叨了。

父母处理孩子犯错有三层,你在哪一层?

这下妈妈生气了,把怀他时的孕吐,到上产床的恐惧,再到照顾他等等各种不易,一件一件说了个遍,数落孩子不但不感恩,还嫌他啰嗦,抱怨养了个白眼狼。

孩子心烦到生无可恋,但妈妈根本停不下来,场面过于真实。

同样唠叨的父母,都有着一股不依不饶的狠劲。

他们企图采用连续不断地说教,“攻克”下孩子的问题,却无视孩子的抵触和不耐烦,而结果往往也差强人意。

在一档综艺里,妈妈洪女士带儿子小何请求调解彼此的矛盾。

妈妈的诉求很简单,只需要孩子叫她一声“妈”,而孩子却表示,就怕喊出来也会感到别扭。

究竟什么原因,让孩子连“妈”也喊不出口?

这还要从小何小时候说起。

小何从小调皮,喜欢带一帮孩子四处游荡玩耍,曾经因为玩闹伤了别人。隔三岔五地,就有家长上门告状,说小何带头搞破坏。

父母处理孩子犯错有三层,你在哪一层?

面对惹事生非的孩子,妈妈总是不依不饶的指责、唠叨。

刚开始,孩子还能听进去,但时间一长,就变得反感,内心也积压了许多不满。

有一次,小何又领着表弟、表妹上野地里玩,妈妈得知追了出去,当众数落了孩子。小何终于爆发了,跟妈妈大吵一架,从此,也不再叫“妈”了。

孩子的行为需要纠正,但妈妈只会一直唠叨。时间一长,孩子积压了一肚子的抗拒、厌烦、不被接纳等负面情绪,最终,转而以冷暴力的方式回击妈妈。

武志红说:“孩子犯错,如果父母连珠炮似的给提出一系列建议,那么不管那些建议有多好,孩子都会觉得孤独,甚至还有受伤的感觉,于是不再想继续这个话题。”

唠叨的父母,只顾着往外倾吐,却没了解孩子行事的动机,更没顾及其感受,他们所以为的用心良苦,在孩子看来却是不被理解。

不放弃的说教,其实质是一种软性控制,企图把“好意”强加给孩子。

教育不是物品改造,不是模具打造,就能得到想要的形状。父母如果愿意放下心急,设身处地以孩子视角看问题,才能帮助获得真正的改变和成长。


03

第三层,教孩子为后果负责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孩子犯错一次,就会带来一次的成长。

然而,只有让孩子学会承担后果,才能促成反思,自愿做出改变,获得成长的经验。

9岁男孩航航,偷偷刷掉奶奶的2千元钱,用来买游戏装备。

父母得知后非常生气,打算好好教训教训他。冷静之后,他们改变了想法,认为就算把孩子狠狠打一顿,也起不了多大的作用。于是,决定要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父母要求航航把花掉的钱还给奶奶,并建议他捡废品换钱。孩子接受建议,开始在节假日里,到处捡废纸箱、塑料瓶。

父母处理孩子犯错有三层,你在哪一层?

经过两个星期的努力,航航终于换来了两百来块钱,但这远远不够。孩子深深体会到钱得来不易,而自己给奶奶造成了不小的损失,也更加珍惜每一份收获。

让孩子为错误负责,他才能感同身受地体会别人的处境,并愿意打心底做出改变。

心理学认为,女孩6岁之前,男孩8岁之前,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很难设身处地的体会别人的处境,从他人的角度看待和应对问题。

比如,一个孩子迎面撞翻了你手中的饮料,他不会认为是自己的错,反而指责你不该端着一杯饮料走向他。

孩子缺乏认识错误的能力,犯错后让孩子学会为错误买单,他才能明白,每个人都要为所做的负责。同时,也才能体会别人的困扰,不再为所欲为。


04

看过一个短片,一个士兵在突击中要进入一间房子,但门是关着的。士兵使劲地推,甚至用脚狠踹,费尽了力气,但门却纹丝不动。

另一个士兵走来,把它往回一拉,竟然轻易就打开了门。

短片启示我们,解决问题不是看付出了多少努力,而是要用对方法。

教育也是如此,孩子犯错,父母不依不饶地唠叨,或在怒火中施行惩罚,就如反方向开门,费尽了力气,结果还两败俱伤。

教育孩子就是顺应孩子的成长特点,让他学会承担责任,才能帮助从错误中长出智慧。

用蛮力,无法成就好教育,顺势而为,才能教出成熟的孩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7

标签:满手   丹尼尔   父母   孩子   作业   设身处地   不依不饶   墨水   士兵   奶奶   情绪   男孩   错误   妈妈   建议   体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