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荷兰人娶了中国女人后,还让外国人迷上中国神探

人人都爱神探故事。可提到神探,你会想到谁?

福尔摩斯?

如果要问,“中国的福尔摩斯”是谁?

这个荷兰人娶了中国女人后,还让外国人迷上中国神探

大唐名相、神探狄仁杰。

这个荷兰人娶了中国女人后,还让外国人迷上中国神探

狄仁杰的形象,在中国就相当于福尔摩斯、日本的江户川柯南。关于他的影视剧在国内很受欢迎,网上经常看到人们讨论,福尔摩斯、柯南和狄仁杰谁最厉害。

很多人可能想不到,狄仁杰在国内如此出名,以及众多影视剧的很多内容,其实是源自一个外国人创作的狄仁杰内容。

也就是说,神探狄仁杰,有点像是混血儿。

1956年,荷兰汉学家高罗佩先生的《迷宫案》正式出版,狄案小说首次在西方世界亮相,就很快获得好评,销量过百万。

火到什么程度?

高罗佩一度不想再写,可是出版商不答应。强烈要求他继续写下去。

“侦探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看到了高罗佩写的狄仁杰故事,很喜欢,Call了好几波666。

自此,中国这位神探故事,正式走向世界。后来,更是出口转内销,在国内引发狄仁杰探案热。


塑造神探狄仁杰

英剧《神探夏洛克》在国内热播时,国内媒体刊文称,“也许可以尝试让大不列颠岛上的观众知道,我们有个叫狄仁杰的神探,也是不错的。”

其实,西方人早就知道狄仁杰了。

甚至可以说,狄仁杰“神探”里的侦探元素,很多都是从西方借鉴而来。

西方侦探小说被引进之后,因其对科学和理性的推崇、对司法公正和人权的重视,得到了当时新派知识分子的赞赏,中国原有的公案小说则逐渐走向衰微。

然而意想不到的是,几十年之后,这一被扬弃的传统不但重又焕发出光彩,而且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国际性影响。

功臣正是高罗佩。

这个荷兰人娶了中国女人后,还让外国人迷上中国神探

上图这位就是高罗佩。他生于1910年,1967年逝世。高罗佩自然是中文名,他本名罗伯特·汉斯·范古利克。

高罗佩既是职业外交官,又是学者与作家,通晓15种语言,工书法,善鼓琴,才华横溢,学贯中西。

他对这个世界最大的贡献,是参照传统公案小说,创作出一系列以中国古代为背景的狄公案侦探小说。

这个系列包括14部长篇、2部中篇和8部短篇。

狄仁杰的神探形象因此走向世界,成为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标志性人物。

高罗佩决定写狄仁杰,与他在日本的一段经历有关。

1948年11月,高罗佩被荷兰外交部派往日本工作。他看到日本图书市场上充斥着大量关于纽约和芝加哥的三流侦探小说,心中很是不平。他想到,自己或许可以弄出一本更好的。

高罗佩想起了自己看过的狄仁杰故事,他决定将其翻译出来,以此向世人展示中国古代公案小说中有非常多的优秀题材,并鼓励中日小说家利用中国古典素材进行类似的创作。

这个荷兰人娶了中国女人后,还让外国人迷上中国神探

初版《狄公案》封面,嗯,有点虐。 图源:abebooks

《武则天四大奇案》,此书又名《狄公案》或《狄梁公全传》,由清代无名氏所作,前30回讲述狄仁杰任山东昌平县令时智断三桩疑案的故事,后34回则是描写他入京拜相后与武后党羽斗智斗勇、整肃朝纲的经历。

高罗佩就打算翻译这本书。

这个荷兰人娶了中国女人后,还让外国人迷上中国神探

高罗佩认真研究过中国与西方的探案文学,他认为,中国传统公案小说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使得西方读者难以接受:

第一,在小说的开篇处,通常会正式介绍罪犯,包括其姓名、来历以及作案的动机。如此一来,侦探小说中最吸引读者的悬念便无法产生。

第二,中国人对于超自然现象具有天生的热爱。书中随处可见妖魔鬼怪出场亮相,动物与厨具能在公堂上开口作证,各位判官偶尔也会去阴曹地府里查看阎罗王的生死簿。这一点显然与“侦探小说应尽量保持真实”的原则有所抵触。

第三,中国人对于细节深有兴趣,公案小说中时常夹杂有长篇诗文,或是与主题无关的哲学讨论,因此常常是超过100章的鸿篇巨制,对于西方读者来说不免过于冗长,令人望而却步。

第四,中国读者对于人名具有异乎寻常的记忆力,喜欢书中人物众多,以至于一本小说中常常会超过二百人,而西方侦探小说通常只有十二三个主要角色,因此人物过多也是西方读者将要面对的一大障碍。

第五,在小说结尾处,中国读者期望看到关于罪犯被处决的真实描述,包括所有令人毛骨悚然的细节,有时还包括罪犯在被处决之后如何在阴曹地府里继续受到惩罚的描述。

如此结局会令中国人的正义感得到满足,但是西方读者对此兴趣不大。

这个荷兰人娶了中国女人后,还让外国人迷上中国神探

电视剧《神探狄仁杰》截图

看到这些问题后,高罗佩最终选择《武则天四大奇案》前30回进行翻译,名为《狄公案》(Dee Goong An:Three Murder Cases Solved by Judeg Dee)。

他觉得,相对于其他同类作品,这些内容更接近西方侦探小说——没有在开篇处透露罪犯的身份,没有过多离奇的超自然因素,人物数量有限,没有包含与情节无密切关联的内容,篇幅也相对较短。

除此之外,书中的情节非常有独创性,写得也很精彩,并将喜剧与悲剧因素结合起来,甚至符合现代西方准则,接近侦探小说中的烧脑力作。

“在某一方面,此书介绍了一种新的文学样式”,高罗佩说,“就我所知,以前还未在西方流行罪案小说中运用过,即侦探同时勘察三桩彼此独立的不同案子,每一桩都有各自的背景和人物。”

这个荷兰人娶了中国女人后,还让外国人迷上中国神探

1949年,英译本《狄公案》在日本东京出版,十分畅销。这个中国神探的形象,就这样开始了自己的世界传播之路。

只是,高罗佩更大的目的并未实现——中国与日本的很多作家,虽然也很喜欢这本书,却并没有跟进创作。大概是觉得这个故事缺乏异国情趣。

高罗佩思考之后,决定自己写。

这一些,就接连写了五部,即狄公案“第一系列”,包括《黄金案》《湖滨案》《铜钟案》《迷宫案》《铁钉案》。

值得注意的是,这五部小说基本遵照了英译本《狄公案》的体例,换句话说,它们是用英文写成的公案小说。

对于西方读者而言,这种前所未见的形式自然具有新颖独特的一面。

这个荷兰人娶了中国女人后,还让外国人迷上中国神探


“西方的骨,东方的肉”

1980年代,在中国外交官陈来元翻译、引荐下,高罗佩的《狄仁杰探案集》在中国大陆翻译出版,读者反映良好,并陆续在14家媒体连载。

随后,据陈来元译本改编的电视剧《狄仁杰断案传奇》在中国大陆开始播出,引发了一波狄仁杰探案热潮。

出口到国外的狄仁杰,在国内也受到追捧。

中国人自然更容易接受高罗佩讲的故事。一方面,他在写这个系列时,从《棠阴比事》《龙图公案》等中国古籍中借用了不少精彩故事,其成功植入狄公案系列小说。

这不但将中国古人有关探案的智慧与才能首次展示给西方读者,也更容易让中国读者接受。

除此之外,小说中另有许多生动活泼的细节,似是来自高罗佩本人的见闻与经历。

高罗佩不但在中国生活过,而且还娶了一位中国太太。

1943-1946年期间,高罗佩在当时荷兰驻重庆的使领馆担任一等秘书。

当时,重庆聚集了中国各界英才,高罗佩如鱼得水,沉浸于中国文化的氛围之中。

这个荷兰人娶了中国女人后,还让外国人迷上中国神探

1943年重庆朝天门 图源:网络

他广泛结交各界名流学者,与沈尹默、于右任、傅抱石等书画名家谈诗论文、挥毫泼墨,与徐元白、杨少五等琴人一道创立天风琴社,切磋琴艺。

同时,他还与李约瑟、蒲乐道、艾维廉等西方汉学家常有来往,终于过上了理想中的中国文人士大夫的风雅生活,并与出身于官宦之家的水世芳女士结为终身伴侣。

他或许还曾与某些中国地下帮会组织存在联系。据其同事回忆,某个使馆成员在西南山区旅行时,正是由于高罗佩事先向“哥老会”寻求保护,此人方可一路安然无恙。

1946年荷兰使馆由重庆迁往南京时,又是他出面联系购买“黑旗公司”(实为土匪组织) 的保险,才使得所有物品被完好无损地运至南京。

由此可见,高罗佩对于中国社会各阶层了解的深度和广度,很可能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可以说,他比很多中国人还要理解中国。

这些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以及他在中国经历的点滴往事,也融入作品之中,显示出高罗佩对于中国社会生活、世态人情的敏锐洞察与深刻理解,广大读者自可从狄公案小说的精妙细节里有所领略。

这个荷兰人娶了中国女人后,还让外国人迷上中国神探

1943年,高罗佩与水世芳于重庆一所教堂结婚。 图源:维基百科

完成“第一系列”的五部章回体小说之后,高罗佩根据读者的意见,在其后的“新系列”中又做出一些调整和改动,比如着意缩短全书篇幅,继续减少书中人物的数量,删去章节回目、开篇训喻诗和短故事。

小说情节也以自创为主,只借用中国古籍中的素材作为点缀,从而使得后来的作品更加接近西方侦探小说,然而有一个特色始终保留,即狄公在每一部长篇中都是同时办理三个案件。

从某种意义上,狄公案系列小说可以说是“西方的骨,东方的肉”。

可以说,这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一次深入碰撞。而没有这场碰撞,狄仁杰也不会是今天的狄仁杰。

撰文 | 张凌

这个荷兰人娶了中国女人后,还让外国人迷上中国神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福尔摩斯   中国   荷兰   公案   荷兰人   侦探小说   日本   重庆   开篇   罪犯   外国人   细节   读者   人物   故事   系列   体育   小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