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的台湾姑娘,差点被隔壁大爷气哭

身为一个已经三字头的女青年,研究生时期近六十个同学里只剩不到十个没有结婚,所以我们没有结婚的可以抱团取暖。两礼拜前难得找了那时的台湾同学吃饭,他跟我一个德行——不好好学习、碰到不喜欢的工作就换、心理年龄约莫二十岁。


久别重逢,我们先互相问了三个问题:你要不要买房啊?以后想不想生孩子啊?现在赚多少钱啊?这三个问题确保我俩仍然在“同一阵线”——不买、不想,同样都拿着身为传媒行业该拿的、比理工科少一半以上的薪资。


确定我俩仍在同一个阵营后,我们才继续就更高深的议题进行讨论——你还在那家媒体公司做两岸新闻啊?做挺久了啊。台湾每天就是那些事情多无聊啊!


我发现他真的像个局外人,用完全“台湾之外”的角度、像大陆人一样看戏似地看着海峡对岸发生的各种大戏。那天我俩吃完饭,一起走回地铁站的路上,我止不住地记起以前刚入学北大时,跟他吐槽的各种大惊小怪。


“你说校门外烤串摊的新疆婆婆卖的羊肉串真可能是老鼠肉吗?为什么食堂里的面和饭我永远只能吃三分之一,北方人的身体构造和我们是不是不一样啊?”


时光冉冉,我们这代台湾北漂也三十岁了。我们处在一个有趣尴尬的境地。四五十岁的“上一代”台湾北漂有很大一部分人是台干,活在台湾人的圈子里怡然自得。他们的小孩可能在上海深圳念书,但仍然买台湾食品跟科技园区里的台湾人一同吃饭,在大陆自己打造自己的台湾人小天地。而我们的下一代人呢?


什么叫台干?我们只知道996。


我们这些说小不小、但在其他台干看来“还很小”的三十岁北漂台湾人,望着上代人吃点肥肉、看着下代人在百度和阿里抢实习岗位,自己虽在北京混到了勉强算中间小主管的职位,但也时时紧张迷茫。


我剖析自己和身边的台湾北漂朋友,发现我们在外表上、思想上逐渐逐渐成为一线城市小资上班族的样貌。但有一点不太一样。


30岁的台湾北漂,对于“在北京混得还行吧”的门槛,比30岁大陆北漂低一些。


30岁,怎样算是“及格”?我和身边几个损友的标准是:文科生的话一万多两万初月薪也算可以了吧,自己租一个小房子养只猫,可以自由喝酒和买肉吃,简直完美。


跟大陆同事讲这个标准,他睁大眼睛,租房?你不买啊?在他看来,没有买房,租间房子哪叫“及格”,分明是食物链最底层。


在北京的大陆民众对买房有很深的怨念。我自诩是一个很地道的北京居民,成天抱怨赚钱太少花钱太多空气太糟餐厅太贵。许多时候我感觉自己就是这个社会的一份子,有时候又觉得莫名其妙。


比如,打车时有时候滴滴师傅会闲聊一下,他们会问以下几个问题——你在北京多久了?哇,这么久啦,你三十啦?你住的这个楼还行啊,这是租的还是买的啊?


租房,那你以后不买房啊?定居北京得买啊!


以前住在旧小区时,隔壁的大爷也曾问过,你们这些女孩都不小了,还住群租房呢?


(关你屁事啊!!!)


在台北,如果你30岁能有五六万台币的月薪已经很不错了,更不会有人进一步询问“你房子租的还买的?”再看看我这些混在北京的同龄台湾朋友,只有一个因为结婚买了房,买的还不是北京,是东北。


“谁买的起北京的房啊?”若讲买房,30岁的台湾北漂会翻白眼。


看到这里,有人会说,你们真是不懂,果然还是台湾人嘛。但是得强调,除此之外,在很多层面我真是被北京带跑了,与大陆同龄人无缝接轨。这尤其体现在回台湾与亲朋好友见面时。


在北京待着这些年,最明显的改变就是对金钱的概念。我个人没有多少资产,但是老觉得自己也是见惯世面的成熟女人。


比如闺蜜惊叹,某某老同学现在一个月挣十万台币,简直人生赢家。我都会克制住自己讨人厌地回嘴,唉喔我某位同事是拆迁户,名下北京四套房子咧。


地道北京居民如我,跟同龄的台湾朋友聊经济与收入议题,常常会感觉自己像是某位刻薄坏心眼的上海太太,拿着咖啡微笑听你讲话,却在内心翻了白眼,唉哟这样就富啦?真是没见过富的咧。(当然,我本人也没见过富的)


而且我也发现,年近三十(或三十多岁)的大陆朋友买起东西,老是轻描淡写说一句“小几千吧,还行”,害我现在也学会了这句话,“小几千吧,还行”,然后在内心捶桌子——几万台币啊,你们这些败家货。


北京居民的“还行”真可怕。


大陆一线城市的物欲、野心与焦虑,再加上北京有比台北还要深的“你30岁了你就该怎样怎样”的氛围,或多或少影响了迈入3字头的我们。每次回到台湾的怀抱,我总会深吸一口气——终于回到了人人年轻、“我三十岁但我还是宝宝”的美好社会。


北京居民比台北居民追求更多,要有孩子要有房子要有票子,除此之外还将这份焦虑完美地留给下一代,比如北京国际小学已经开始教法文了。我告诉同事,台湾近年推崇快乐学习,你们能不能向台湾同胞看齐?


果断被鄙视了。“等你有了孩子以后你就知道”。


研究生毕业后这几年,我至今没打算在大城市买房,唯一重大的“经济成就”就是终于能自己住了。虽然是郊区,但对面是商场、旁边是公园、屋里能有落地窗,每当心情不好、怀疑自我时就会看着窗外的车水马龙,然后不断不断告诉自己——恩,至少现在的生活是我在北京从无到有、自己创造的。


想到这里,又能美滋滋地开三罐啤酒,喝完倒地、迎接明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7

标签:台湾   损友   北京   台北   台币   台湾人   议题   大爷   焦虑   地道   隔壁   同事   居民   姑娘   房子   同学   大陆   朋友   体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