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平县历史及行政区划沿革

富平古称频阳,取“富庶太平”之意而得名,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中北部。富平是陕西第一人口大县。富平是闻名全国的“柿子之乡”、“奶山羊之乡”、“中国羊乳之都”、“早中熟苹果之乡”、“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也是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现代农业示范区、镇级小城市综合改革试验区及山水林田湖生态修复试点等中省改革试点区。富平地处关天经济区东翼,属大西安经济圈规划范围,是陕西东大门建设的五个副中心城市之一;距西安、咸阳、渭南均半小时车程。境内包茂、京昆2条高速,咸铜、西延、西韩、梅七4条铁路穿境而过;富(平)阎(良)连接线贯通县域南北,随着西延高铁、西韩城际铁路相继开工建设,富平将加速融入西安大都市圈。

富平县历史及行政区划沿革

置县沿革

公元前7世纪末,周室衰微,西戎南侵,平王东迁,移都洛邑,将迤山(今县境西南瓦窑头原畔一带)划辖秦国。随着秦国势力的不断扩张,秦厉共公二十一年(前456)始在频山以南设置频阳县治(故址在今美原镇古城村一带)。秦统一全国后,以频阳属内史。

西汉高帝时(前206—前195),以频阳县属河上郡。另于县境南部设置怀德县(故址在今华朱乡怀阳城附近),两县均属内史。景帝时(前156—前141),两县同属左内史。武帝时(前140—前87),又以两县归属左辅。新莽时(9—23),两县属列尉大夫。东汉时(25—220).并怀德县入频阳县,属左冯翊。三国时(220—265),归属曹魏,仍称频阳县,属左冯翊。西晋时(265—316),自彭原界(今甘肃省庆阳地区西南)徙富平县治于怀德故城,与频阳县并存。东晋时(317—420),富平一度为苻秦所统治,曾在频阳县境内设置土门护军(故址今薛镇乡土木坊)。

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八年(447),撤土门护军,将其辖地并入同官县(今铜川市),迁北地郡至泥阳县所属通川(今流典镇);又并泥阳县于富平县。宣武帝景明元年(500),撤原频阳县建制,划同官县一部,另建土门县(今薛镇),隶北地郡。

西魏文帝大统五年(539),富平县治由怀德故址迁至石川河北岸(今城关乡古城村一带)。废帝三年(554),以富平县属宜州(今耀县)。北周闵帝元年(557),于中华原置中华郡(故址今城关乡石佛原一带),富平县划归该郡管辖。武帝建德四年(575),裁中华郡,富平县改属左冯翊。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富平县改属京兆郡。炀帝大业二年(606),将土门县并入华原县(今耀县),属京兆郡。恭帝义宁二年(618),又从华原县划出原土门县辖域,恢复土门县建置,属宜君郡。唐高祖武德元年(618)设置富平道,归骠骑车骑统辖;不久,改富平道为玄武军。太宗贞观十七年(643),废土门县。高宗咸亨二年(671),于富平、华原两县境域各划一部,在原土门县故址另建美原县。武则天天授元年(690),以美原县隶于宜州。大足元年(701),以美原县改属雍州。玄宗开元年间(712—741),徙富平县治于义亭城(今华朱乡旧县村一带),属京兆府。德宗贞元四年(788),定富平县为赤县(按:赤县非县名,唐代分县为等,诸等中有赤县,由京城直接治理),旋升县为州。哀帝天祐二年(905),划出美原县,设置鼎州,隶属耀州(二州不同级)。

五代时,后梁恢复美原县,仍属耀州。末帝贞明元年(915),改鼎州为裕州,隶属崇州。后唐复以富平县改属耀州,美原县初属同州,继属耀州。至后晋、后汉、后周诸朝,均未变动。

北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富平、美原二县同属永兴路京兆府耀州。

金太宗天会九年(1131),即宋金两军“富平之役”后,金人以富平、美原二县赐齐(金人立刘豫为齐帝,建都大名)。熙宗天眷元年(1138),两县又同归宋。天眷三年(1140),复由宋入金。皇统二年(1142),撤富平县,以其地并入美原县,隶属耀州。

蒙古军南下后,恢复富平县制,与美原同属耀州。世祖至元元年(1264),将美原县并入富平县。至此,富平县境内再无两县并存的情况。

元末明初(1368—1370),富平县治由义亭城迁至窑桥寨(今老县城),属西安府。明末,李自成建大顺国于西安,县治仍设窑桥寨。

清代,富平县属西安府。

民国初,尽废府州厅制,富平属陕西省关中道。民国23年(1934),属陕西省第十行政督察区(专署驻咸阳)。民国37年(1948),改属第三行政督察区(专署驻耀县)。

1949年5月4日富平解放。县人民政府成立后,归属三原分区。1950年5月整编后,属咸阳专区。1953年1月改属渭南区专员公署(1955年7月改称渭南专员公署)。1956年10月渭南专员公署撤销,富平县直属陕西省人民委员会管辖。1958年12月,富平县并入铜川市。1961年8月从铜川市划出,又恢复富平县制,复属渭南专员公署。1969年后属渭南地区至今。1970年5月13日,富平县治从老城区迁至新城区(窦村)人民路北端。

行政区划

第一、明清区划

据万历《富平县志》记载,明洪武三年(1370),划全县为永润、招福、平皋、频阳4个乡,辖44个里。随后又将太平、金定、仁和、忠厚4里,分别并入它里,改编为40个里。并建5堡(即:美原、到贤、庄里、张桥、流曲),设集会8大镇(即:城廓、流曲、美原、薛家、到贤、庄子、张桥、庄里),小镇16个(即:洪水、温泉、觅子、王寮、西魏、小惠、张北、通关、雷村、齐村、刘集、华阳、贺兰观、施家坡、淡村、县西),均由里统管。全县有344村堡,5130户,65235人。

清初仍沿袭明乡里制,唯村庄有所增加。据乾隆《富平县志》记载,乾隆初,知县乔履信编阖邑1087个村堡分属85个联,乾隆四十三年(1778)增至99个联。光绪年间(1875—1908),扩编为105个联,村堡亦增加到1125个,土著客民共20143户,90074人。并将联及村堡按方位分属于城中和东、西、南、北、东北5个乡。城中:(1联)领城内、南关、敦陆堡、南门下、小团庄5村堡。东乡:(22联)一联:领东屏堡、焦东堡、焦中堡、焦西堡4村堡。二联:领元村堡、南新堡、太平堡、范家堡、忠义堡、孟家堡、龙盘堡、宁丰堡、永庆堡、世昌堡、瑞龙堡、谷峪堡、三全堡、桂林堡、杨柳堡、刘家堡、孙家沟17村堡。三联:领金汤寨、兴仁堡、龙村、平观村4村堡。又三联:领赵家湾、永太堡、金汤堡、安郭堡、龙光堡、永固堡、新庄堡7村堡。

第二、民国区划

民国初期,富平仍以清代联的编制作为基层政权组织,沿用明代里制。唯扩105个联为108个联,改5个乡为5个区,区设公所办公。县城附近为一区,区公所驻县城;东南乡为二区,区公所驻留古镇;东北乡为三区,区公所驻美原镇;二三两区之间为四区,区公所驻流曲镇;西北乡为五区,区公所驻庄里镇。辛亥革命爆发后,地主豪绅办团自保,故以联编团,形成联、团并存局面。后渐以团代联,全县编为108个团,各有专名,如果毅、龙骧、凤鸣、安善、文彬、文盛、中和、太和等。亦有数团联合为一总团的,如东四团、文字七团、和字三团、北八团、胜字六团等,各团辖区与联相同。

富平县治偏处西南,东北遥远,难以治理。故明、清及民国初,均在美原镇设有分县,委官佐(明、清称县丞,民国称县佐)治东北地区。此制于民国19年(1930)前后废除。

民国22年(1933),国民党政府为了加强其统治,巩固地方政权,开始编组保甲,至此年完成。编组10户为1甲,10甲为1保,10保为1联保。但村有疏密,户有多寡,联保、保、甲均有大小之分,不尽相同。计全县当时编为24联保,243保,2883甲,有仁治、礼化、智和、信义各镇;有仁和、仁瑞、仁里、仁胜、仁济、义和、义正、义明、义行、礼新、礼尚、礼让、礼勤、智新、智育、智胜、智勇、信用、信化、信立等乡。

民国29年至30年(1940~1941),国民党政府实施新建制,扩大乡、保编组范围,将全县原有联保调整为13个乡、98个保、2158甲,改联保办公处为乡公所,直至解放。

第三、新中国成立后区划

1949年5月4日,富平县彻底获得解放。县人民政府成立,即在接收原国民党政府乡、保的基础上,初步将县以下政区划为13个区,96个乡,两个市。

1950年4月下旬,经过民主建政,对县以下政区重新调整。并东上官区入留古,淡村区入城关,觅子区入庄里;改南关、庄里市通名为街。各区所辖乡数亦有更动,区以序数命名,乡以所在地命名,划全县为10个区,改区政府为区公所,统97个乡、两个街。

1952年5月以后,各区乡又作了部分调整,将六区的亭子乡划归一区;石窠、涝池两乡划归二区;五区的石杨乡划归三区,其余各区编制未动。区公所驻地除三区由东上官移驻留古镇外,其余未动。

1955年10月,富平县人民政府改称为富平县人民委员会。

1956年4月,农业合作化运动处于高潮。为了便于领导,对县属政区进行了大幅度调整,缩编原10个区为4个区,99个乡(街)为26个乡及4个县直属乡(镇)。

1958年9月,人民公社化开始。继而全国实行政区调整,于1958年12月撤销富平县,并入铜川市。原县属各区、乡亦全部裁撤,全县新建5个人民公社,下设36个管理区。

1959年后期,又于富平人民公社下增设富华城市公社,庄里人民公社下增设长春城市公社。这两个城市公社至1961年8月富平县制恢复后,于同年12月报省撤销。同时,将原5个人民公社及所辖管区裁撤,重新编为5个区、25个公社和1个街道办事处。

1962年,对原25个公社又作了部分调整,改莲湖公社为城关公社,怀阳公社为华朱公社。7月,又增设洪水、南社、赵老峪、小惠、雷古坊5个公社。

1964年底,撤销南关街道办事处,其业务移交城关镇管理。

1965年初,撤销城关区,设置城关镇。

1968年8月12日,富平县人民委员会改称为县革命委员会。同年,各公社(镇)亦改称为革命委员会。同时,部分公社名称有所变更。刘集改为东方红,留古改为新华,施家改为立新,王寮改为向阳,东上官改为东风,雷古坊改为前进,觅子改为八一,白庙改为红旗,宫里改为红卫,老庙改为新风,华阳改为上游,到贤改为胜利,淡村改为跃进,城关镇改为七一。1971年4月以后,上述14个更名公社又重新使用原名。

1980年,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庄里镇人民政府。

1981年元月,通过民主选举,成立县人民政府,全县行政区划编为32个社(镇),329个大队,2064个生产队。

1984年6月,富平县依据政社分设的改革精神,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将原32个公社(镇)改为27个乡及5个镇,乡、镇设人民政府;将原生产大队改为333个村民委员会(其中街民委员会3个),原2064个生产队调整为2101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同时,在杜村和庄里两镇设居民委员会4个。乡、镇行政区划略有调整,将庄里乡元陵村民委员会的3个农业生产合作社、齐村乡永安村民委员会的4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划归庄里镇管辖;将东上官乡南韩村民委员会的3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城关乡东化村民委员会的5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划归窦村镇管辖。全县乡镇名称除华阳公社改名张桥镇、城关镇改名为窦村镇外,其余未变。

1985年4月,经富平县委常委会批准,增设窦村镇街道办事处,编制7人,属事业单位。

到1989年底,全县有村堡(自然镇)1641个,分属于32个乡镇管理。

1990年,全县设窦村、庄里、张桥、美原、流曲5镇和赵老峪、峪岭、底店、薛镇、老庙、雷古坊、雷村、白庙、小惠村、曹村、到贤、宫里、长春、洪水、齐村、庄里、觅子、南社、淡村、华朱、城关、施家、王寮、留古、刘集27乡,333个行政村、5个居委会。

1995年,富平县面积1223平方千米,人口74万人。辖5个镇、27个乡:窦村镇、张桥镇、流曲镇、庄里镇、美原镇、城关乡、南杜乡、淡村乡、吕村乡、东上官乡、华朱乡、王寮乡、到贤乡、宫里乡、刘集乡、留古乡、施家乡、小惠村乡、曹村乡、雷村乡、长春乡、庄里乡、觅子乡、齐村乡、雷古坊乡、白庙乡、洪水乡、底店乡、赵老峪乡、薛镇乡、峪岭乡、老庙乡。县政府驻窦村镇。

1996年,薛镇乡改为薛镇镇,老庙乡改为老庙镇,洪水乡改为梅家坪镇。1997年,宫里乡改为宫里镇,淡村乡改为淡村镇,王寮乡改为王寮镇,曹村乡改为曹村镇。1999年,到贤乡改为到贤镇,留古乡改为留古镇。调整后,富平县辖14个镇、18个乡。

2001年,撤销城关乡、吕村乡并入窦村镇,撤销长春乡、庄里乡并入庄里镇,撤销雷古坊乡并入美原镇,撤销赵老峪乡并入薛镇镇,撤销雷村乡并入宫里镇,撤销刘集乡、施家乡设立刘集镇。区划调整后,富平县辖15个镇、9个乡:窦村镇、庄里镇、张桥镇、美原镇、流曲镇、淡村镇、王寮镇、留古镇、老庙镇、薛镇镇、到贤镇、曹村镇、宫里镇、梅家坪镇、刘集镇、南社乡、华朱乡、东上官乡、峪岭乡、底店乡、小惠乡、白庙乡、齐村乡、觅子乡。(337个行政村)

2009年,撤销齐村乡设立齐村(庙)镇。

2011年,撤销峪岭乡并入老庙镇,撤销南社乡并入淡村镇,撤销底店乡并入薛镇镇,撤销白庙乡并入曹村镇,撤销觅子乡并入庄里镇,撤销华朱乡、东上官乡、窦村镇合并设城关镇,撤销小惠乡设立小惠镇。调整后,富平县辖17个镇:庄里镇、张桥镇、美原镇、流曲镇、淡村镇、王寮镇、留古镇、老庙镇、薛镇、到贤镇、曹村镇、宫里镇、梅家坪镇、刘集镇、齐村镇、小惠镇、城关镇。

2015年,撤销城关镇,设立城关街道;撤销小惠镇,并入到贤镇;撤销王寮镇,并入流曲镇。调整后,富平县辖1个街道、14个镇:城关街道、庄里镇、张桥镇、美原镇、流曲镇、淡村镇、留古镇、老庙镇、薛镇、到贤镇、曹村镇、宫里镇、梅家坪镇、刘集镇、齐村镇。

截止2020年富平县有14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268个行政村。

富平县历史及行政区划沿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3

标签:富平县   庄里   京兆   富平   铜川市   渭南   城关   区公所   故址   陕西省   小惠   行政区划   沿革   村镇   全县   民国   公社   体育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