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征市历史及行政区划沿革

仪征是长江下游北岸唯一主城区依江而建的县级城市,东连扬州,南与镇江、南京隔江相望,是南京、镇江、扬州三城之间的节点城市,全市总面积859平方公里。仪征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西汉初年建县,唐宋时成为著名的工商城市和园林城市,被誉为“风物淮南第一州”。仪征区位优越、交通便捷。仪征地处水陆要冲、南北要津,历来是淮盐中转的关键枢纽,被誉为“纲运喉舌”。拥有28公里长江黄金岸线,宁启铁路、宁通公路、沪陕高速公路、333省道、353省道、沿江高等级公路等道路穿境而过,鲁宁和甬沪宁输油管道、西气东输天然气管道在此交割,铁路、公路、水路、气路、油路“五路通衢”。2018年10月,仪征市入选“综合实力百强县”。2019年10月8日,被评为2019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2019年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

仪征市历史及行政区划沿革

建置沿革

仪征历史悠久,早在上古时代人类就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西周穆王时(前10世纪左右),属徐国,是国君之子的封地,名为瓤(今真州镇三八村东北一带)。春秋战国时期,先后属吴、越、楚诸国。秦时属九江和东海郡。汉初为广陵、江都二县地。汉元封五年(前106年)始置舆县。舆县一度改为美德县、舆侯国,属广陵郡。三国时(220~265年),郡县俱废,今仪征境为魏、吴边境。西晋太康元年(280年),舆县恢复,属广陵郡。南朝宋元嘉十三年(436年),舆县撤销。其地隶属多变,隋至唐初先后属广陵、江阳、江都等县。

唐永淳元年(682年)复置县,为扬子县。五代吴顺义四年(924年),扬子县白沙镇(今仪征市区)改称迎銮镇。南唐升元元年(937年),扬子县改为永贞县,属江都府。宋乾德二年(964年),升迎銮镇为建安军,划永贞县和六合县归建安军管辖。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升建安军为真州,辖扬子(永贞县改名)、六合两县。后赐名仪真郡。仪真之名始于此。从建安军起,军、州及县的治所均设于今仪征市区,至今1000余年。由宋至明代,真州一度被改为路,后又恢复为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撤销真州及其所属扬子县,设仪真县,属扬州府。清雍正元年(1723年),避帝名胤祯讳,改为仪征县。宣统年间,避溥仪讳,改为扬子县。民初恢复仪征县名,延续至今。

民国初期,仪征县先后属江苏省淮扬道、第九行政区。民国26年(1937年)12月,日军侵仪,国民党仪征县政府于次年春在月塘重建,民国29年(1940年)春崩溃。盘踞在县城的日军扶持汉奸成立伪“自治会”、“县公署”,民国29年改伪“县公署”为伪“县政府”,属汪伪江苏省政府。

民国29年(1940年)4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仪征县抗日民主政府在月塘成立。此后,境内县级抗日民主政权几经变化,除县城和附近少数乡、保由汪伪仪征县政府控制外,其余大部分地区先属民主政权仪征县、湖西办事处、东南办事处,后属冶山、甘泉、仪扬县。三县均隶属于淮南苏皖边区津浦路东专员公署。

民国34年(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抗日民主政权冶山县改称六合县,仪扬县改称仪征县。甘泉县保留。县境农村大部分地区仍属仪征、甘泉县民主政府。同年9月,国民党接收伪政权,在县城成立仪征县政府。民国35年(1946年)秋,国民党军队进攻解放区,仪征、甘泉县民主政府北撤。民国37年(1948年)4月南下恢复解放区,相继成立东南县、仪扬县。民国38年(1949)2月,仪扬县改名仪征县。同年4月7日,仪征县城解放,国民党仪征县政府垮台。仪征县人民政府迁进县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仪征县先后属泰州专区、扬州专区、镇江专区和六合专区,1971年后属扬州地区,1983年后属扬州市。

1986年4月,仪征县撤销,设立仪征市(县级),其隶属关系、治所和境域,至今无变动。

行政区划

1988年,全市辖20个乡(朴席、新集、新城、龙河、张集、马集、铜山、谢集、月塘、移居、曹山、胥浦、青山、刘集、古井、陈集、高集、大仪、大巷、香沟)、3个镇(真州、青山、十二圩)、1个办事处(胥浦办事处)、7个场圃(青山蚕种场、捺山茶场、青山茶果场、大豆原种场、水产试验场、铜山试验林场、北门蚕桑场),264个村、3875个村民小组,24个居民委员会、477个居民小组。

1991年5月,撤销胥浦乡、胥浦街道办事处,设立胥浦镇。1993年11月,撤销朴席乡、新城乡,分别以其原辖区域设立朴席镇、新城镇。

1994年11月,撤销曹山乡,将其原辖区域并入真州镇。同月,撤销新集乡,以其原辖区域设立新集镇。1996年,撤销大仪乡,以其原辖区域设立大仪镇。

1998年12月,撤销移居乡,将其原辖区域并入月塘乡。1999年7月,撤销香沟乡和张集乡,分别将其原辖区域并入大仪镇和新集镇。1999年12月,撤销陈集乡,以其原辖区域设立陈集镇。

2000年4月,全市进行较大规模的撤乡并镇,将19个乡镇撤并为11个。具体撤并情况是:撤销胥浦镇,将其原辖区域并入真州镇;撤销龙河乡、十二圩镇,将原龙河乡的所辖区域和原十二圩镇的红旗、沙河、沿河、蒲新和弓尾村及东风、胜利、工农3个居委会并入新城镇,将原十二圩镇的汴河、黄泥和三益村并入朴席镇;撤销青山乡,将原辖区域并入青山镇;撤销大巷乡,将其原辖区域并入大仪镇;撤销古井乡、刘集乡,将两个乡原辖区域合并,设立刘集镇;撤销铜山乡、马集乡,将两个乡原辖区域合并,设立马集镇。同年,铜山林场撤销,并入马集镇;撤销高集乡,将原高集乡的夏营和高营村并入谢集乡,工农、友好、高塘、高集、刘营、草房和大房7个村,以及高集居委会并入陈集镇,张营和方营村并入马集镇。

2005年2月,成立十二圩办事处、滨江办事处,分别委托仪征经济开发区和扬州化学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管理。十二圩办事处辖大豆原种场和水产养殖场,以及原新城镇的红旗、蒲新和沙河村以及十二圩街道3个居委会。滨江办事处辖原市经济开发区的农歌、沙洲、沙窝和滨江4个村和真州镇的肖山村,以及巴庄、甘草和中桥3个居委会。

1993-2006年,各乡镇所属行政村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由264个村撤并为149个村,减少115个。由于城镇建设和经济发展需要征用土地,有些村民小组撤组转户,村民小组相应减少,由3863个减至3813个,减少50个;居民委员会相应增加,由24个增加到54个,并从2002年起称为社区居民委员会。

至2006年末,全市辖9个镇(真州、新城、青山、朴席、新集、马集、陈集、刘集、大仪镇)、2个乡(谢集、月塘乡)、2个办事处(十二圩、滨江办事处)、6个国营场圃(捺山茶叶试验场、园艺试验场、大豆原种场、水产试验场、青山蚕种场、北门蚕桑场),149个村民委员会、54个社区居委会、3813个村民小组。

仪征市历史及行政区划沿革

2008年6月,将仪征市的朴席镇(不含沿江村及土桥村的沿江高等级公路以南区域)划归扬州经济开发区代管(注:沿江村及土桥村的沿江高等级公路以南区域现属十二圩办事处)。

2011年3月22日,江苏省政府同意将月塘乡与谢集乡合并设立月塘镇,面积137平方千米,辖3个居委会、23个行政村。调整后,仪征市辖9个镇:真州镇、青山镇、新集镇、新城镇、马集镇、刘集镇、陈集镇、大仪镇、月塘镇。

截至2020年12月,仪征市有9个镇,分别为真州镇、新城镇、青山镇、新集镇、马集镇、月塘镇、陈集镇、刘集镇、大仪镇,共136个村民委员会,60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其中村委会、居委会合一单位9个)。经济开发区、枣林湾旅游度假区2个园区。

仪征市历史及行政区划沿革

仪征市历史及行政区划沿革

仪征市历史及行政区划沿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8

标签:仪征市   铜山   江都   仪征   建安   滨江   扬子   经济开发区   青山   扬州   集镇   行政区划   沿革   沿江   辖区   民国   办事处   体育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