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谢宇亲笔信:“不甘心以罪人收场”,到底该怎么看他的求生欲?

吴谢宇亲笔信:“不甘心以罪人收场”,到底该怎么看他的求生欲?

吴谢宇

吴谢宇案被推进到现在,就案情事实和一审判决来讲,二审维持一审判决的概率较大。可即便如此,二审辩护律师徐昕(吴谢宇写信委托的二审律师)还是想在较小的辩护空间内试一试(将申请精神病鉴定、请求吴谢宇母亲家属谅解),如他所言:“这有助于思考人性、反思教育和社会问题,以减少类似悲剧的发生。”


从这个层面上看,吴谢宇案被推进到二审,除却吴谢宇有强烈的求生欲,更主要的意义在于全量打开吴谢宇的心理和心性。依照二审辩护律师徐昕所披露的部分吴谢宇亲笔信内容看,吴谢宇确实很想活下来,他表示自己才27岁,还能做很多事情,不甘心以一个罪人收场,希望以实际行动去改过并赎罪。


要知道就二审辩护律师徐昕当前所披露的吴谢宇亲笔信来讲,可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为“不甘心”、吴谢宇表示“我真的不甘心,我这辈子就以这么个可恶、可恨、可悲、可耻、可鄙的罪人收场。”;第二个层面为“活着去赎罪”、吴谢宇表示“我真的好想能活下去,用我的实际行动去忏悔、去认错、去改过、去赎罪,去说对不起,我真的好想能有机会活着去做这些事。”;第三个层面为“我已懂做人,不知有没有机会做个好人”、吴谢宇表示“过去我不懂怎么做人,现在我学会了,我真的已经改过自新,幡然悔悟,我真的好想能有机会去重新做人,去好好做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真的好想还能有机会,好想还能有时间,但我不知道我还有多少时间。”


就“第一个层面”来讲,吴谢宇是在承认自己的罪行下发出的悲鸣,也就是作为人的存在,他还是有所期盼的。在这个层面上,想必既有切身的悔过,也有对自身的重新理解。说到底,吴谢宇的悲剧不只是他自己的悲剧,也是他所在家庭的悲剧,更是社会性的悲剧。


而“第二个层面”也很明确,吴谢宇一边感叹自己年轻还能做事,一边也希望用行动去消解自己的罪恶。但是吴谢宇的想法也只限道德层面的存在,而回到法理层面,他终归无法回避惩罚的现实。


至于“第三个层面”而言,如若说这是吴谢宇悲鸣性的悔悟,倒不如说是他清楚二审也只是程序性的存在,而对于结果来讲,可能不会有什么变化。不得不承认,当一个人真正面对死亡时,才知道人到底该怎么活着(起码切身的领会比言说更深刻)。


不过回到“精神病鉴定”的层面,这其实也不是纯粹为吴谢宇找活路的事情,而是回到动机性上,需要给予更宽泛的探讨。要承认对心理机制、生理机制的研究的确拓宽了人们对犯罪行为的认知。我们都知道很多犯罪行为源自心理疾患,这些无关道德和心性。


以吴谢宇案来讲,诈骗行为和买卖身份证行为肯定是动机很明确的,但是弑母的行为却不好评估,因为弑母行为不仅没给吴谢宇带来利益,反倒带来麻烦。当然我们也清楚诈骗行为和买卖身份证行为是弑母后所犯下的罪行,所以归根结底的讲弑母行为是核心罪行,诈骗行为和买卖身份证行为是枝节罪行,或可称为延伸性犯罪行为。


严格来讲,这里对动机的看待是狭义的,也就是仅从实际利益上评估动机性。但是追溯吴谢宇的原生家庭氛围可得知,吴谢宇在弑母前处于较为压抑和痛苦的状态。在这个问题上,事实是一回事儿,吴谢宇的理解是另一回事儿。


另外“请求吴谢宇母亲家属谅解”这个动作应该只是理论层面的意义。之所以这样强调,就在于亲缘惨案中,如果施害者和谅解者跟受害者的关系远近差不多,很容易走向互相消解的境地。这使得人们面对亲缘惨案时,都会更倾向于按法理处置。


当然就吴谢宇案来讲,悲悯的言说始终认为,如果吴谢宇的母亲泉下有知,可能也会希望儿子继续活下去。如此去假设亲缘的温情,倒不是说人们故意忽略弑杀之恶,而是在伦理的强光下,“母亲不会怪孩子”被放大到极致。


可事实上就吴谢宇的弑杀之恶来讲,他也是不能原谅自己的,所以才会在亲笔信中强调“用实际行动去赎罪”。就此而言,吴谢宇还算是那种没被自身罪恶击溃的人,因为有很多杀人犯在面对自己的罪行时总是求速死(尤其是违背伦理的杀亲行为)。从心里机制上讲这无关勇气,更关乎怎么看待罪恶和生死的问题。


只是我们探究吴谢宇的心性时是把一个动机、一项行为、一种心理活动与其它的动机、行为、心理活动横向联系起来加以分析,所以会自然地走向悲悯之路。但是法理定性的时候,会把主要动机、主要行为、主要心理活动和其它动机、行为、心理活动隔离开,纵向地寻求动机背后的机制。


所以就出现“为坏(恶)人辩护”和“对坏(恶)人严惩”的表面分歧,可实际上并不矛盾。“为坏(恶)人辩护的意义”在于,坏(恶)人也有他(她)可怜的一面,起码从心性探究层面来看是这样;而“对坏(恶)人严惩的意义”更多在于正义的实践。一言以蔽之,都是希望人活着有尊严。


不过有必要说明的是,即便我们对心性探究实践和心理探究实践进行细微的区别,但却并不能将它们彻底切割开看。就以吴谢宇来讲,即便精神鉴定可证明他有轻微的精神问题(以案情来讲,就算有应该也不是很重),但也不能说明他的弑母行为就完全是因为精神问题的推动导致,只能说精神问题有相关的推动。基于此再看吴谢宇亲笔信里的悲鸣,大概他跟辩护律师在二审前的所有动作,更像是在告诉人们,吴谢宇案是个不折不扣的悲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2

标签:亲笔信   不甘心   求生欲   亲缘   辩护律师   心性   法理   罪人   罪行   收场   动机   层面   悲剧   机制   意义   母亲   精神   心理   体育   谢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