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犇感谢谢添导演打我一巴掌

牛犇感谢谢添导演打我一巴掌

牛犇本不姓牛。他11岁那年出演电影《圣城记》,与谢添、白杨等搭档。因为电影中的角色叫“小牛子”,谢添就势替这名天津娃张学景取了个艺名——牛犇。

牛犇拍第一部戏时,全无经验。一天拍戏,他扮演的小牛子老是笑场,在场的人都很急。“谢添先生走来,朝我头上打一巴掌。我痛得再也笑不出来,只听导演洪亮地喊:开麦拉!拍完这个镜头后,我得到导演称赞。谢添先生又走过来,抚着我的头说:小子,拍得挺好。这时,我才流出泪水。他用浓重的天津话说:笑?演戏不真,行吗!至今,我庆幸我吃了他那一巴掌。”

多年后,小牛子成了《牧马人》中的郭子,在村边遇上了初登银幕的丛珊。那场戏,实拍了两次,导演谢晋不满意,继续再拍。有人担心丛珊没有眼泪了,对牛犇说,给她点点眼药水吧。牛犇没有去拿眼药水,而是悄悄地面授机宜。再演第三、第四次,丛珊的感情处理恰如其分,大家一致叫好。

在中国的电影发展上,那一巴掌,和那几滴泪,越过了漫漫时光,像是一个呼应,也是一种传承。当年拍摄电影《牧马人》时,剧组在甘肃一个农场生活了几个月。

牛犇感谢谢添导演打我一巴掌

牛犇说“:这种接地气的经历是很重要的。所有经受住时间洗礼的优秀影片,没有一部不是演员用自己的历史经验和对角色的感悟而创造出来的。不管是演绎哪个行业的角色,成功的演员总是饱含着对人物的理解和对角色的感情。现在流行的速成法中,有一些好的因素存在,比如,技术的进步、特效的运用,一切都能制造得很逼真。但是,逼真一定不是真,它可能造成的不足是,让人物演绎得不够鲜活、不够深刻,思想更难以透过人物体现出来。我举个例子,1959年版的电影《林则徐》,尽管当时拍摄条件很艰苦,技术也不够先进,但影片中每一个角色都刻画得入木三分。赵丹饰演的林则徐,骨子里就透出一种爱国民族气概,这是谁都替代不了的。”

牛犇感谢谢添导演打我一巴掌

在牛犇漫长的演艺生涯中,曾与赵丹、白杨、沈浮等老一辈表演大家合作过,牛犇说:“他们那一代电影人是非常值得尊重的,我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东西。那一代电影人不像现在有些演艺人员那么浮躁,大家做事都是认认真真的,一门心思搞创作,艺德上都没话说。我记得,赵丹曾经想演鲁迅。他当时为了演好鲁迅,就剃了个和鲁迅一样的山羊胡,剪了一个和鲁迅一样的发型,叼根香烟,还搬来躺椅,感受鲁迅的生活状态。这些和老一辈电影人一起拍戏的经历,对我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让我明白了对待工作要认真严肃,角色塑造要有自己的理解。我从来没有上过学,所以电影前辈谢添、白杨等等,就是我的老师,他们不仅在我的演艺道路上给予了很多指导,在生活中也给我很多温暖和关怀,对他们我是既感动又感恩。在我心里,他们既是我的师长,也是我的父母,是他们把我带进演艺的事业,最后,他们离去了,我成长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4

标签:山羊胡   面授机宜   导演   鲁迅   艺德   眼药水   天津   小牛   逼真   演艺   演员   角色   感情   人物   体育   电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