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长恨歌》到底是爱情诗还是讽刺诗?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年),当时白居易正在盩厔县任县尉。在游仙游寺时,白居易有感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了这首长篇叙事诗。对于这首《长恨歌》,好比是莎士比亚说的“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白居易在诗中是在赞美唐明皇与杨玉环的爱情?还是在讽刺因为一个女人而造成安史之乱,大唐的国运走向衰落?

白居易《长恨歌》到底是爱情诗还是讽刺诗?

关于爱情说。动乱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的毁灭。“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写的就是他们在马嵬坡生离死别的一幕。“六军不发”,要求处死杨贵妃,是愤于唐玄宗迷恋女色,祸国殃民。杨贵妃的死,在整个故事中,是一个关键性的情节,在这之后,他们的爱情才成为一场悲剧,接着,从“黄埃散漫风萧索”起至“魂魄不曾来入梦”,白居易抓住了一个字“恨”,用酸恻动人的语调,宛转形容和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回宫以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种种感触。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回肠荡气。

关于讽刺说。“汉皇重色思倾国”是全篇重点。唐玄宗重色、求色,终得“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杨贵妃因有色而得宠,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诗中描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宫中如何纵欲,如何行乐,如何终日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所有这些,就酿成了安史之乱。一个重色轻国的帝王,一个娇媚恃宠的妃子,暗示我们:唐玄宗的迷色误国! 

白居易《长恨歌》到底是爱情诗还是讽刺诗?

那么到底是爱情诗还是讽刺诗呢?其实,都不是。白居易的诗一般分为四大类:“讽喻”、“闲适”、“感伤”、“杂律”。《长恨歌》应该归入到“感伤诗”中。《长恨歌》的感情基调与主旨是“感伤”,正因为有了悲剧事件的呈现才会有感伤的主题。

《长恨歌》“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以春之明媚写杨贵妃之明艳。“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安史之乱后唐玄宗不得不将杨贵妃赐死。“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以秋景描写唐玄宗失去佳人与江山的寂寞。“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无可挽回的长恨表达人生的遗憾与无奈。可见,《长恨歌》表达的是感伤情绪,是白居易最具代表性的“感伤诗”。

白居易《长恨歌》到底是爱情诗还是讽刺诗?

在《长恨歌》里我们看到了白居易以及贞元、元和以后,唐代士人从苦难的沉沦中清醒过来,走出情绪的雾霾,反思盛世的短暂,对爱情的渴望、对生活的热爱、对盛世的留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长恨歌   讽刺诗   任县   仙游   莎士比亚   讽喻   后唐   安史之乱   贵妃   盛世   感伤   芙蓉   悲剧   情绪   爱情   体育   爱情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