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魃是个什么怪物?古人求雨为什么要打旱魃?

商周时期虽然已是农业社会,但由于生产技术、水利设施等各方面还不够发达,旱灾、水灾带来的影响比今日更为明显。从上古神话后羿射九日、大禹治水,可以感受到先民在面对干旱、淹水等天灾时的无能为力。传世的甲骨卜辞内容,也多围绕着祈雨、盼水患平息等相关文献记录,这些都成为后世祭典仪式的源头。

旱魃最早可见《诗经.大雅.云汉》:“旱既大甚、涤涤山川。旱魃为虐、如惔如焚”。这是周宣王为求雨而写的祈神诗,由于连年大旱导致饥荒,周宣王便亲自祝祷,盼上天垂怜尽快终止灾情。诗中将旱灾归咎于“旱魃为虐”,关于旱魃的身分,以及与旱灾的关连,可见《山海经.海经.大荒北经》。

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妭(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下天女曰妭,雨止,遂杀蚩尤。妭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叔均(周代姬姓先祖之一,帝喾的孙子)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为田祖。妭时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决通沟渎。 —— 《山海经.海经.大荒北经》

旱魃本为止风停雨的天女,下凡助黄帝战胜蚩尤,却因失去神力无法回到天上,留在人间却成为干旱的元凶。叔均向黄帝说明女魃的情况后,便把她安排在赤水以北的地方。不过女魃有时会离开,便会给其他地方带来旱象,人们便会驱逐她。

旱魃是个什么怪物?古人求雨为什么要打旱魃?

驱逐旱魃的行为,成为商周祈雨仪式的核心。先秦时的祈雨祭典可粗分为两种:一个是通过巫女歌曲乐舞娱神的方式,祈求降雨;另一种则是通过人祭,驱逐旱魃即属此类。

虽然表面上看是把旱灾当作旱魃驱逐,但实际上是把未成功祈雨、酿旱灾的巫女(被视为旱魃的替身)驱离。由于鬼字于卜辞的本义即巫觋,而巫字则为祭名;但随着用字习惯改变,巫成了巫觋,原指巫觋的鬼字则专称鬼魂。因此旱魃的魃字,有很高的可能性就是巫者。

但随着持续地干旱,即便驱离旱魃的替身(巫女),也无法让天下雨。于是便发展出烄(音角,燃木祭天)祭、燎祭,通过火烧的方式,让旱魃的肉体与灵魂得以回到天上、解除旱象,便能天降甘霖。因为对古人来说,火、烟是能够上达天听的管道(此观念延续至今,如烧香、烧金银纸),滞留在人间的旱魃,当然也可以通过焚烧“回家”。

烄字从甲骨文来看,是一个人站在火上。此祭典主要通过烧死活人,来向老天求雨。学者研究,烄字于卜辞皆为求雨之词,绝无例外。《甲骨文合集》载:“甲申卜,宾贞:烄女羍?”、“贞:今丙戌烄女才,有从雨?”、“戊辰卜,烄嬕(音侍,古女子名)于尊?”。

旱魃是个什么怪物?古人求雨为什么要打旱魃?

因旱魃为女身,所找的祭品自然都是女性,前述占卜中出现的女羍、女才、嬕,都是女子名。虽然巫女最有可能成为祈雨祭品,但女性的身份学者有不同观点,有女奴、女俘虏、巫女等各种说法。

由于活活烧死人实在太过血腥,到春秋战国时期烄祭的祭品开始有了变化。《左传》僖公二十一年(公元前639年)有载:“夏,大旱,公欲焚巫尪(音汪,骨骼弯曲的疾病)”,魏晋文人杜预作注解释:“巫尪,女巫也,主祈祷请雨者。或以为尪非巫也,瘠病之人,其面上向,俗谓天哀其病,恐雨入其鼻,故为之旱,是以公欲焚之”。

人们选择找患有奇病的人(尪)作为祭品,认为她们面目朝天,因病得到上天哀悯,使老天不愿下雨,这些病人也被看做导致旱灾的原因之一。这样的转变,也让旱魃的形象发生变化,从本来的青衣天女,变成秃发、样貌丑陋的女性。从此负面形象再也离不开旱魃,而她也从带来晴朗、烈日的自然神,一路降为灾神、妖物。

到明清时,旱魃已与僵尸画上等号(尸体成为受焚巫女的替代品),焚烧僵尸驱离旱魃的习俗更在民间广为流传。旱魃形象更分成兽形的兽魃,与尸骨未化的鬼魃,成为能施展幻术、蛊惑男性的鬼物。

旱魃是个什么怪物?古人求雨为什么要打旱魃?

古代因民智未开,对于不了解的自然现象,总会用各种想象来解释。对于生命中遭受的威胁,如旱灾、饥荒等,归于某种未知的存在所导致,并将其形象化。再通过牺牲的方式,选出替身(祭品)承受所有人的痛苦与哀伤。万幸随着科技进步,教育普及,在现代社会下所举行的祈雨祭典已不需要人祭,只需诚心祈求上天降雨就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1

标签:旱魃为虐   赤水   旱象   卜辞   大旱   旱灾   山海经   祭品   饥荒   青衣   干旱   黄帝   替身   古人   怪物   巫女   天女   体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