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读三国史-去薪救火

这个成语出自《典略》,摘自董卓奏章:“臣闻扬汤止沸,不如灭火去薪”,感觉董卓是在研究物理问题,呵呵。董卓说的是清理宦官是解决朝局的关键。去掉可燃物,才能让火灭。

要了解董卓这句话的背景,必须从灵帝驾崩说起。

东汉末年,以何进为首的外戚集团,跟以张让为代表的宦官集团矛盾日深,双方势同水火。好在有灵帝从中制衡,所以他的大舅哥(何进是灵帝的妻兄)和干爸爸(《后汉书》灵帝常云:“张常侍是我父,赵常侍是我母”)一直控制控制再控制,像范伟那样。

但灵帝突然去世,双方失去控制开始抽了。

何进是大将军,按道理应该具备最高军事权力,但灵帝生前设置了西园八校尉作卫戍部队,其最高指挥官除了刘宏本人,就是宦官蹇硕,并且“虽大将军亦领属焉”,何进也要听命于蹇硕。后来灵帝猝亡,何进因宦官内部矛盾得以除掉蹇硕,但独控军权一直是何进做梦都想实现的。

灵帝的驾崩也释放了舆论的压力,朝廷的官员们都纷纷支持何进消除内“宦”。

何进看到时机成熟,做了两手准备。一方面派出张辽、鲍信等五路尉官到各地招募兵马,增加自己的军队实力。另一方面调动外埠野战军布防。

何进最信任丁原,所以让武猛都尉丁原带兵从北面靠近洛阳,作为核心防守层,让东郡太守桥瑁带兵从东面靠近河南尹成皋一带,作为中间防守层,此处距离洛阳大约二百五十里(根据现代106公里的概数)。让前将军董卓驻扎在长安上林苑的皇陵一带,作为外围后备军,等候指令。(文后附地图)

董卓,是汉末最能打的将军,他的胜率仅次于名将皇甫嵩。同时,董卓是袁绍推荐给何进参加这次军事活动的。何进想用董卓,又不放心董卓,所以把董卓调动到了长安地区待命。

但董卓早已接到袁绍的暗令,离开西北凉州,加速赶往洛阳。等到何进发觉不对的时候,董卓所带的五千先头骑兵部队已经到达了河东郡的河津渡口。此处,离洛阳不到六百里(推测方式同上)。

何进赶忙派谏议大夫种劭前去阻止董卓东进。

见到种劭,董卓一个劲儿的点头,表示同意,并掉头往回走了几步,等种劭离开,又掉头往洛阳行进。估计董卓是看到地上有于谦的大白尖儿领子了,来回多轧几趟。

董卓敢这么做,还是因为有袁绍的密报,让董卓直接进军到洛阳城西的平乐观。

不过,董卓董卓为人机警,清楚自己的处境。他不能必须稳住何大将军,不能太不给国舅面子。于是,他上呈天子刘辩奏表,当然,就是给何进的。

奏表很长,简单翻译下:“近些年相继有黄巾羌人等作乱不断,就是因为宦官违反天理操纵王命,他们利用天子的宠爱占尽天下肥美土地,让百姓民不聊生。

不久前,先皇灵帝驾崩,南单于於扶罗趁机攻打太原,进入河内郡,我奉旨带兵剿灭,但兵卒们无饷无粮不肯渡过黄河,都说必须先杀阉宦以除民害,再效力前线,很多人跑到当地官署要钱粮。是我安抚再三避免了兵变,打跑了於扶罗。

现在,正是清君侧的好机会。扬汤止沸,不如灭火去薪,等到溺水再呼船,悔之晚矣!”

董卓向何进表达了很多意思,其中之一就是,无论我怎么做,我的士兵们也会奔赴洛阳,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我在的话,还能控制局势。而清除宦官才是快速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估计董卓一边让快递把奏章送给何进,一边与快递同速奔向洛阳。

当董卓到达洛阳的时候,何进已被杀,董卓压力骤减。更巧的是,天子刚刚逃出皇宫,董卓及时迎驾,成了唯一的护驾将军,并因此控制了汉朝。董卓一路抗旨,却得到了命运的眷顾。

是董卓命好吗?是,也不是。是他认准了目标以后,坚决执行。

前面讲“结毦解忧”,提过董卓青年时曾杀耕牛待客。这次他入京后三天杀丁原换天子,半年就迁都长安。纵观董卓,做事从来都很坚决。

董卓奔袭京城的时候,肯定不知道自己会位极人臣,他也不是离洛阳最近的军队,但最终他却入主庙堂。做事只要方向对了,坚持下去必然会达到目的。当然,违法的事千万不要去做,否则会像董卓那样,虽一时成功,必将遗臭万年。

所以,董卓对待宦官的态度也是坚决的,他认为“扬汤止沸”没用,必须“灭火去薪”。

附图:何进部署

成语解读三国史---去薪救火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1

标签:河津   后汉书   单于   河内   平乐   西园   太守   扬汤止沸   奏章   洛阳   国史   长安   宦官   大将军   天子   成语   将军   体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