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公使质疑:“国人发财后多退入租界,是诚可耻之事”

美国公使质疑:“国人发财后多退入租界,是诚可耻之事”

▲1946年6月,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博士学位的张伯苓。图片来源:今晚报

摘要:独立思考,才有独立判断;独立判断,才有独立选择;独立选择,才有独立担当。

──学生自主化,人格教育、主体教育、示范教育、个性教育、团队教育。

独立思考,才有独立判断;独立判断,才有独立选择;独立选择,才有独立担当。在中国这样一个国度,如何进行自主办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是个天字号的超级难题,至今没有很好解决,挑战一代代中国大学校长们。南开的“五个教育”,做了有益的探索。

其一,人格教育,以诚为首。

德育是张伯苓的教育理念之一,人格教育又是德育中的重中之重。他强调“教育范围,绝不可限于书本教育、知识教育,而应特别注重于人格教育、道德教育”,明确提出了“以德育为万事之本”的命题。

他进行中外比较研究,发现存在巨大差异。凡外国人的举止皆透着自信,而中国人则自信全无,中国人口众多、历史悠久,却受外国人发号施令。他反思原因在于,“决定国家价值和实力的不是人口的数量,而是公民的意识、活力、创造力、自信心和凝聚力。发展个体素质,培养强壮活跃的生命,也即健全的人,这就是我要寻求的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救国强国的唯一之道。”“教育家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方法,更重要的是树人,培养学生具有自尊、自爱的意识,从而推动他们感受、珍惜、维护祖国的尊严。”(张伯苓《中国之国民教育问题》)

1923年南开入学新生开学典礼在秀山堂举行,张伯苓发表演讲时谈及人格教育:“开办大学之目的,在使学以致大,学以易愚,学以救国,救世界。学能求真理,又能改善人格。”进一步强调大学承担人格培养的责任,学生需有五种善行:“一立志,二敦品,三勤勉,四虚心,五诚意。”

其中,“诚”为南开人格教育的核心。他说,“诚之一字,为一切道德事业之本源,吾人前途进取应一以是为标准”,“望诸君明徵学理,细味不诚无物之言”,“既深知之,即力行之”。(《作事应以“诚”字为标准》)他坚信,“如果公,如果诚,事就能成功”。(《南开的目的与南开的精神》)希望将南开学生培养为“真诚、无私的领导者,使他们能够解决中国乃至世界所面临的巨大的问题”。(《为了中国的民主而奋斗》)

1946年6月9日,79位旅美南开校友庆贺张伯苓荣获哥伦比亚大学名誉博士学位,补祝其七十寿庆。南开校友老舍和曹禺合作并在席间朗诵贺寿诗。“知道有中国的,便知道有个南开。这不是吹,也不是嗙,真的,天下谁人不知,南开有个张校长?!……他会把成千上万的小淘气儿,用人格的熏陶,与身心的教养,造成华盛顿或不朽的写家,把古老的中华,变得比英美还更棒!”虽有溢美之词,却能反映张伯苓对南开的杰出贡献、校友对老校长的真挚情感和心声。

其二,主体教育,自觉自治。

他既尊重学生主体意识,“研究学问固然要紧,而熏陶人格,尤其是根本”,要“学行合一,行做人之道”;又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做主人就要独立,要自主,要负责任”。鼓励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升,“使学生自动自觉,自负责任以求上进。”特别注重“引导学生之自动力”,促使学生理解“自动”精神的极端重要性。“一切事,不使学生专仗先生去推。当认清理解,自己去行,意在造出一班自动的人来。”(张伯苓《南开学校的教育宗旨和方法》)

早在1916年1月,他在一次例行的修身讲演中提出,南开学校教育的宗旨:“造就将来通力合作、互相扶持,成为活泼勤奋、自治治人之一般人才。”黄钰生指出,“在伯苓先生的教育思想中,自动、自觉、自治、自主、自创占有重要地位。而且这‘五自’的每一个‘自’,都是一种能力”。(黄钰生《张伯苓教育言论选集序》)

美国公使在北京告诉张伯苓一件怪事:“国人近来能得钱者,发财后多退入租界,是诚可耻之事,而舆论亦不攻击,甚有争相仿效,以不及为可辱者,真是怪事。”他见怪不怪,认为这是“国民的社会自觉心,Social consciousness未长起来耳。”如今中国没有租界,不少发财的中国人更干脆,琢磨着移财、移居、移籍发达国家。

民国时期,各路政治势力渗透学校,青年学生血气方刚,关心时政国事,学潮不断。南开也不例外,所幸学生能及时从自发学潮中,自觉察错,自行反省,自主补救。1929年10月,张伯苓在南开建校二十五周年纪念会上说:“近来大学、中学的两次风潮,全是学生自己引起,而自己察觉出自己的错误,能够立刻自己来补救,这就是有自觉自治的精神。”

其三,示范教育,师长身教。

人格教育需要师长的示范和感化,正所谓言教不如身教。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张伯苓强调教师的人格示范和感化作用,常说:“正人者,必先正己,要教育学生,必先教育自己。”

他在一次教师会餐讲话时说:“任教者当注重人格感化。人格感化之功效,较课堂讲授之力,相去不可以道里计。”每逢周三的“修身课”,他经常邀请校外专家名流,或自己对学生作深入浅出的报告,讲授为人、处世、治学之道。例如,他不厌其烦带着一把筷子登上讲台,向同学们做一根筷子一折就断、一把筷子百折不断的演示,说明“分则弱,合则强”的道理,揭示团结可以拯救危难中的中华民族之真谛。(邓丽《张伯苓:德育为万事之本》)

他与学生一起戒烟的故事流传甚广。有一天中学的修身班,他看到一个姓王的学生,因为吸烟过多,手指被烧得焦黄,就说:“看你抽烟抽的,手指都烧成那个样子了,吸烟对青年人身体有害,应该戒除了它。”学生回答:“先生你不也是抽烟吗?怎么说我呢?”他当即唤校工将他房间几大盒吕宋烟全部拿来,当众折了,扔在污水桶里。说:“从今以后,与诸位同学共同戒烟。”他自此果然终身不吸。(张锡祚《先父张伯苓先生传略》,第32-33页)

当时社会风气不佳,国民精神颓废,又有早婚多育、儿孙满堂的传统。南开附近是天津有名的三不管地带,赌场、妓院很多,南开学生的家境普遍不错,为免学生沾上恶习,南开建校伊始,就严厉禁止学生酗酒、吸食鸦片、赌博、早婚、冶游(嫖妓)等行为。凡有违犯,一律退学,绝不宽恕。

南开学生视张伯苓为南开家族的“族长”,在精神层面上隐约还有“共父”的心理认同。“校长张伯苓是宗教式的大家长型人物,是我们敬佩服从的对象。在当时礼教的影响下,青年人以亲生父亲为反抗对象者也不多见。”(何炳棣《读史阅世六十年》,第45页)

(2018年7月7日23:13一稿,7月31日02:23修订,【山水微言·220】。本文为《“燃志之师”张伯苓:“中国不亡吾辈在!”──“师表校魂”大学校长系列史评之七》连载第14节。)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7

标签:租界   哥伦比亚   南开   学潮   目的   公使   美国   德育   可耻   中国   筷子   国人   人格   自觉   自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